开启辅助访问 您好!欢迎来到兴义之窗/ 手机客户端/ 官方微信/ 在线投稿

兴义之窗

您现在的位置:兴义之窗> 本地资讯> 交通
> 本地资讯> 交通

【锦绣黔行.聚焦四好农村路】兴义:3000公里农村路写就山地旅游城市崛起传奇

更新:2018-12-11 15:16|编辑:272794389|浏览:1759|评论: 0 |来源: 多彩贵州网
摘要:

多彩贵州网讯(本网记者 文叶 王小勇)村口通油路,村寨路连路。路景一色,碧洗长空。

短短几年,金州兴义山地旅游崛起的速度很快,底气很足。

底气缘何?3000余公里的农村公路网的织就是关键所在。

风景如画的村庄

行走在兴义的18个乡镇、186个行政村,吸收了民族文化元素建成的公路标识、因地而建形态各异的休息驿站、集“美貌”与“财富”于一身的行道树产业带……无一不让人为之惊叹。

“乡村要振兴,修路是关键,不仅要通,还要内通外联、路域洁美、便捷舒适、服务优质,让其成为提振乡村的康庄大道。”兴义市交通局局长王健说。

路网串联景致 有颜值够气势

则戎乡是此行的第一站。路遇奇景,心里一动。

远远就看到旅游巴士停在了驿站旁,独具民族风情的洋坪驿站映入眼帘,深刻的黑色大字遒劲有力。

不远处,刚刚下车的乘客围在一栋仿农舍建筑的摊点前。

“芭蕉是自家产的,大家路上辛苦了,尝尝鲜吧!”一个摊点前,摊主笑呵呵道。

“大姐,这是您自家种的吗?还没有看过芭蕉树,能到地里看看吗?”一旁的游客已经接过了话茬。

“欢迎啊,家里就是破旧了些,离这里就是几分钟的路程,公路旁都能看到芭蕉树,整个村家家户户都有种……”

说话的妇女年近60,姓蒋,是则戎乡长冲村村民,年轻人外出打工,她与老伴平时就在这里卖些农特产品供给家用。

“就是看中公路修通游客多了,家里的地都种上了芭蕉,有将近20亩地,原来大家在路边叫卖,不安全不规范。现在交通局在这里规划了规范摊点,专门提供给家庭困难的村民,芭蕉就地就能变成钱啦。”她高兴地说。

据同行的兴义市农村公路管理局副局长卢树洪介绍,在这里售卖农产品的优先考虑当地建档立卡贫困户。

设计新颖的天坑驿站

12个规范摊点建在了天坑景点的休息驿站,方便来往行人休憩的同时,也为贫困家庭的增收打开了一条通道。

“长冲村整村发展芭蕉,好的时候4元一斤,最差也有2元,芭蕉对土地要求不高,适合我们这种石山地生长,现在一天能卖200多元,比种玉米强太多了。”蒋女士说。

说话间,游客已经买了不少自己钟爱的农特产品,金竹笋、芭蕉、落花生等应有尽有。

游客尽兴而归,村民笑容满面。

一路行来,行经景色颇好的路段必能看到各具特色的休息驿站。因生长在丛林的“鸡枞菌”而萌发设计灵感的天坑驿站就是其中之一。

与洋坪驿站不同,在这里,兴义向来人“售卖”的是未经修饰的山间景色,一对小情侣情不自禁在“鸡枞菌”座椅旁合影留念。

近年来,兴义市加快“四好农村路”建设步伐,把严建设质量关,将农村公路建设市场信用评价纳入质量监督体系,设计中,由当地有威望的群众参与公路路线走向、招呼站、错车道等设计工作,充分尊重当地群众意见。

做好硬件建设的同时,兴义市在公路沿线的软文化包装上开创了很多新举措:

围绕市内100余处国家级、省级风景名胜区和各类景区景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将250公里农村公路提等改造为旅游发展大通道,建设农村旅游线路216.185公里,依托农村公路发展全域旅游。

修建文化陈列馆、公路驿站等,将公路建设与地方民族文化有机结合,实现路与产业、路与文化、路与旅游的有机统一。

如今,兴义已建成长达3000余公里的农村公路网。从高处俯瞰,一条路就是山间一道靓丽的风景线,气势恢宏的同时更显山色的清丽。

路网与产业相伴相生 点燃乡村振兴激情

一行人继续向南行进,公路两旁的行道树从热带风情的椰子树悄悄变成了芒果、芭蕉、核桃等。“四好农村路”仅在南盘江镇就带动了“五个一万亩”农业产业的发展。

芭蕉树组成的行道树成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在建设乡村公路过程中,兴义市采取“群众出地,政府出资、共同管理、收益民享”的模式,由群众拿出自家土地在公路两旁自主选择栽种芒果、芭蕉等经济果木,收益归群众,有效解决公路绿化用地难题。

“栽种行道树除了美观还有净化空气的作用,一定程度上需要占用群众的土地,协调有难度,管理量大,成活率不高,栽种经果林即破解了土地问题,也让群众得到经济实惠,长势好,收益高。”卢树洪说。

在南盘江镇田房村境内,从道路两旁延伸至山顶,芒果树种满了山头。

“你们来得晚了,芒果刚刚才过季节,今年240亩芒果基地进入了盛果期,每天的产出量在上千斤,几天时间客商就到地里采购完了,咱们村种芒果这条路是走对了。”村主任朱忠华说。

然而,在2012年以前,这条如今的产业大道因为路窄且弯度大,并没有发挥其主要通道的作用,道路两旁栽种的都是玉米。

2014年,兴义市对这条串联南部多个乡镇的兴义至巴结公路进行提等改造,2015年对泥凼至巴结公路实施精品路改造。如今,田房村到兴义市的距离从34公里缩短到了27公里,行车时间从原来的40多分钟减少到了20分钟左右。

路变好了,沿线产业迅猛发展,田房村抓住机遇,返乡带头人朱忠华在兼任村主任的同时,联合6名村民带领群众共同组建了九旺种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

游客选购农特产品

现今,基地最先栽种的240亩芒果已进入盛果期,按照每斤6.5元计算,每亩栽种35—45棵果树计算,每亩产值达到6000余元。

合作社发展的同时吸纳了当地贫困群众就近务工增加收入。据朱忠华介绍,去年仅人工工资支出就有40多万元,其中有20多个贫困农户。

今年,合作社种植面积增加到了1000多亩,村民在其带动下自发种植了3000多亩。“我正计划建设芒果汁和芒果干深加工厂,以后发展深加工,现在选址已经选好了,马上就能动工了。”朱忠华说。

如今,公路网与产业网相伴相生,依托不断完善的农村公路路网,仓更板栗、品甸小黄姜、七舍茶叶、猪场坪核桃、白碗窑烟叶、南盘江精品水果等优质农业产业沿公路路网不断向四周辐射,逐步形成了“一鸡一草一畜两果三叶百花”农业产业化发展格局。

路网通了,产业发展了,物流网络建设提上了日程。

为解决物流难题,兴义市发展物流公司44家,建成了浙兴商贸城、木贾国际商贸物流城和快递分检中心等大型商贸物流企业,县、乡、村三级物流体系已全面形成,在全市188个行政村建立了物流网点,为农产品“出山”打通物流通道,让广大农村接入“互联网+”浪潮,点燃了乡村振兴的激情。

公路养护进村入户 共管共享惠及贫困户

截至目前,兴义市已建成农村公路3001公里,其中县道11条301公里、乡道27条248公里、村道687条2451公里,如何养护成了一个关键问题。

如何破局?兴义市在河长制的启发下率先实行“路长制”,为每一条路配备一个“路长。”

“简而言之,就是改变以往农村公路管理由交通一家单打独斗局面,由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任总路长,市级设10名县道路长、乡镇设19名乡道路长,村级设200余名村组道路路长,形成市、乡、村、组四级农村公路管理体系。”王健说。

七舍镇是兴义市海拔最高的乡镇,一年中大雾天气有近三分之一。现下已进入霜降时节,乡道防滑防凝冻工作已经启动。作为这条道路的路长,七舍镇镇长吕邦宏组织召开专题工作会,提前启动这一工作,与此同时,与交管站工作人员一同巡查,排除道路安全隐患。

村、组道是路程最多的,也是群众出行的关键“一公里”。

在建立路长制的基础上,兴义市采用“公司+合作社+贫困户”的模式,以乡镇为单位成立农村公路养护合作社,吸纳建档立卡贫困群众参与,由市农村公路管理局统一培训后开展养护工作。

合作社成员在进行日常公路养护

七舍镇几个行政村村干部参与共同组建了宏民公路养护专业合作社,吸纳了30多名贫困户参与,负责乡镇境内260多公里的村、组道养护工作。

七舍村五组的梁仕莲就是其中之一。梁仕莲的丈夫身患直肠癌,家里因病致贫,去年合作社将其纳入,帮助其解决了日常开销问题。

“我负责的是乡政府门口到岩峰洞这一段共5公里的村道养护,日常就是骑着摩托车去巡视,遇到有障碍的及时清除,边沟及时清理,无法处理的及时上报,一年下来收入也有将近5000元,活不累,力所能及。”梁仕莲说。

目前,全市已成立合作社21个,社员386人,其中贫困群众258人,按照现行的公路养护政策,人均年增收近6000元。

公路通畅了,如今兴义市开通了农村客运班线55条、5条城乡公交线路,投入客运车辆219辆,建制村通客运班线率达100%,随着“通村村”APP建成投用,590名驾驶员、494辆客运班线完成信息录入,农村客运直接开到村头,方便了群众走亲访友、上街赶场,让广大农村群众享受到“出门硬化路、抬脚上班车”的服务。

今年,兴义市获评全国“四好农村路”建设示范县,做法在全国推广。对于下一步建设,王健表示,“四好农村路”建设是一个长期的工作,要把其与县域经济发展、服务乡村振兴相结合,与全域旅游相结合,与产业发展相结合,服务群众生产生活,服务农村发展。(编审 倪淑琴)



精彩

感动

搞笑

开心

愤怒

无聊

灌水

惊讶

网友点评(温馨提示: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发言时请遵守相关法律)

  • 暂无任何评论,赶快抢沙发!
查看全部评论(0)

更多信息 >>图片推荐

《兴义之窗》简介|联系方式|免责声明|广告服务|QQ|布苗之乡|手机客户端

运维:黔西南州金州在线信息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法律顾问 黔西南州天生律师事务所杜兴开 李梅 电话:0859-3244148

技术咨询:0859-3112359|投稿热线:0859-3114520|频道合作:18985992826|广告热线:0859-3554999

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8985992826

公安机关备案号:黔52230102000079号 Copyright 1999 - 2019 Xyzc.Cn All Rights Reserved 黔ICP备07001096号-6

返回顶部
> 本地资讯 > 交通

【锦绣黔行.聚焦四好农村路】兴义:3000公里农村路写就山地旅游城市崛起传奇

  • 编辑:272794389浏览:1759评论: 0 多彩贵州网
  • 多彩贵州网讯(本网记者 文叶 王小勇)村口通油路,村寨路连路。路景一色,碧洗长空。

    短短几年,金州兴义山地旅游崛起的速度很快,底气很足。

    底气缘何?3000余公里的农村公路网的织就是关键所在。

    风景如画的村庄

    行走在兴义的18个乡镇、186个行政村,吸收了民族文化元素建成的公路标识、因地而建形态各异的休息驿站、集“美貌”与“财富”于一身的行道树产业带……无一不让人为之惊叹。

    “乡村要振兴,修路是关键,不仅要通,还要内通外联、路域洁美、便捷舒适、服务优质,让其成为提振乡村的康庄大道。”兴义市交通局局长王健说。

    路网串联景致 有颜值够气势

    则戎乡是此行的第一站。路遇奇景,心里一动。

    远远就看到旅游巴士停在了驿站旁,独具民族风情的洋坪驿站映入眼帘,深刻的黑色大字遒劲有力。

    不远处,刚刚下车的乘客围在一栋仿农舍建筑的摊点前。

    “芭蕉是自家产的,大家路上辛苦了,尝尝鲜吧!”一个摊点前,摊主笑呵呵道。

    “大姐,这是您自家种的吗?还没有看过芭蕉树,能到地里看看吗?”一旁的游客已经接过了话茬。

    “欢迎啊,家里就是破旧了些,离这里就是几分钟的路程,公路旁都能看到芭蕉树,整个村家家户户都有种……”

    说话的妇女年近60,姓蒋,是则戎乡长冲村村民,年轻人外出打工,她与老伴平时就在这里卖些农特产品供给家用。

    “就是看中公路修通游客多了,家里的地都种上了芭蕉,有将近20亩地,原来大家在路边叫卖,不安全不规范。现在交通局在这里规划了规范摊点,专门提供给家庭困难的村民,芭蕉就地就能变成钱啦。”她高兴地说。

    据同行的兴义市农村公路管理局副局长卢树洪介绍,在这里售卖农产品的优先考虑当地建档立卡贫困户。

    设计新颖的天坑驿站

    12个规范摊点建在了天坑景点的休息驿站,方便来往行人休憩的同时,也为贫困家庭的增收打开了一条通道。

    “长冲村整村发展芭蕉,好的时候4元一斤,最差也有2元,芭蕉对土地要求不高,适合我们这种石山地生长,现在一天能卖200多元,比种玉米强太多了。”蒋女士说。

    说话间,游客已经买了不少自己钟爱的农特产品,金竹笋、芭蕉、落花生等应有尽有。

    游客尽兴而归,村民笑容满面。

    一路行来,行经景色颇好的路段必能看到各具特色的休息驿站。因生长在丛林的“鸡枞菌”而萌发设计灵感的天坑驿站就是其中之一。

    与洋坪驿站不同,在这里,兴义向来人“售卖”的是未经修饰的山间景色,一对小情侣情不自禁在“鸡枞菌”座椅旁合影留念。

    近年来,兴义市加快“四好农村路”建设步伐,把严建设质量关,将农村公路建设市场信用评价纳入质量监督体系,设计中,由当地有威望的群众参与公路路线走向、招呼站、错车道等设计工作,充分尊重当地群众意见。

    做好硬件建设的同时,兴义市在公路沿线的软文化包装上开创了很多新举措:

    围绕市内100余处国家级、省级风景名胜区和各类景区景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将250公里农村公路提等改造为旅游发展大通道,建设农村旅游线路216.185公里,依托农村公路发展全域旅游。

    修建文化陈列馆、公路驿站等,将公路建设与地方民族文化有机结合,实现路与产业、路与文化、路与旅游的有机统一。

    如今,兴义已建成长达3000余公里的农村公路网。从高处俯瞰,一条路就是山间一道靓丽的风景线,气势恢宏的同时更显山色的清丽。

    路网与产业相伴相生 点燃乡村振兴激情

    一行人继续向南行进,公路两旁的行道树从热带风情的椰子树悄悄变成了芒果、芭蕉、核桃等。“四好农村路”仅在南盘江镇就带动了“五个一万亩”农业产业的发展。

    芭蕉树组成的行道树成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在建设乡村公路过程中,兴义市采取“群众出地,政府出资、共同管理、收益民享”的模式,由群众拿出自家土地在公路两旁自主选择栽种芒果、芭蕉等经济果木,收益归群众,有效解决公路绿化用地难题。

    “栽种行道树除了美观还有净化空气的作用,一定程度上需要占用群众的土地,协调有难度,管理量大,成活率不高,栽种经果林即破解了土地问题,也让群众得到经济实惠,长势好,收益高。”卢树洪说。

    在南盘江镇田房村境内,从道路两旁延伸至山顶,芒果树种满了山头。

    “你们来得晚了,芒果刚刚才过季节,今年240亩芒果基地进入了盛果期,每天的产出量在上千斤,几天时间客商就到地里采购完了,咱们村种芒果这条路是走对了。”村主任朱忠华说。

    然而,在2012年以前,这条如今的产业大道因为路窄且弯度大,并没有发挥其主要通道的作用,道路两旁栽种的都是玉米。

    2014年,兴义市对这条串联南部多个乡镇的兴义至巴结公路进行提等改造,2015年对泥凼至巴结公路实施精品路改造。如今,田房村到兴义市的距离从34公里缩短到了27公里,行车时间从原来的40多分钟减少到了20分钟左右。

    路变好了,沿线产业迅猛发展,田房村抓住机遇,返乡带头人朱忠华在兼任村主任的同时,联合6名村民带领群众共同组建了九旺种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

    游客选购农特产品

    现今,基地最先栽种的240亩芒果已进入盛果期,按照每斤6.5元计算,每亩栽种35—45棵果树计算,每亩产值达到6000余元。

    合作社发展的同时吸纳了当地贫困群众就近务工增加收入。据朱忠华介绍,去年仅人工工资支出就有40多万元,其中有20多个贫困农户。

    今年,合作社种植面积增加到了1000多亩,村民在其带动下自发种植了3000多亩。“我正计划建设芒果汁和芒果干深加工厂,以后发展深加工,现在选址已经选好了,马上就能动工了。”朱忠华说。

    如今,公路网与产业网相伴相生,依托不断完善的农村公路路网,仓更板栗、品甸小黄姜、七舍茶叶、猪场坪核桃、白碗窑烟叶、南盘江精品水果等优质农业产业沿公路路网不断向四周辐射,逐步形成了“一鸡一草一畜两果三叶百花”农业产业化发展格局。

    路网通了,产业发展了,物流网络建设提上了日程。

    为解决物流难题,兴义市发展物流公司44家,建成了浙兴商贸城、木贾国际商贸物流城和快递分检中心等大型商贸物流企业,县、乡、村三级物流体系已全面形成,在全市188个行政村建立了物流网点,为农产品“出山”打通物流通道,让广大农村接入“互联网+”浪潮,点燃了乡村振兴的激情。

    公路养护进村入户 共管共享惠及贫困户

    截至目前,兴义市已建成农村公路3001公里,其中县道11条301公里、乡道27条248公里、村道687条2451公里,如何养护成了一个关键问题。

    如何破局?兴义市在河长制的启发下率先实行“路长制”,为每一条路配备一个“路长。”

    “简而言之,就是改变以往农村公路管理由交通一家单打独斗局面,由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任总路长,市级设10名县道路长、乡镇设19名乡道路长,村级设200余名村组道路路长,形成市、乡、村、组四级农村公路管理体系。”王健说。

    七舍镇是兴义市海拔最高的乡镇,一年中大雾天气有近三分之一。现下已进入霜降时节,乡道防滑防凝冻工作已经启动。作为这条道路的路长,七舍镇镇长吕邦宏组织召开专题工作会,提前启动这一工作,与此同时,与交管站工作人员一同巡查,排除道路安全隐患。

    村、组道是路程最多的,也是群众出行的关键“一公里”。

    在建立路长制的基础上,兴义市采用“公司+合作社+贫困户”的模式,以乡镇为单位成立农村公路养护合作社,吸纳建档立卡贫困群众参与,由市农村公路管理局统一培训后开展养护工作。

    合作社成员在进行日常公路养护

    七舍镇几个行政村村干部参与共同组建了宏民公路养护专业合作社,吸纳了30多名贫困户参与,负责乡镇境内260多公里的村、组道养护工作。

    七舍村五组的梁仕莲就是其中之一。梁仕莲的丈夫身患直肠癌,家里因病致贫,去年合作社将其纳入,帮助其解决了日常开销问题。

    “我负责的是乡政府门口到岩峰洞这一段共5公里的村道养护,日常就是骑着摩托车去巡视,遇到有障碍的及时清除,边沟及时清理,无法处理的及时上报,一年下来收入也有将近5000元,活不累,力所能及。”梁仕莲说。

    目前,全市已成立合作社21个,社员386人,其中贫困群众258人,按照现行的公路养护政策,人均年增收近6000元。

    公路通畅了,如今兴义市开通了农村客运班线55条、5条城乡公交线路,投入客运车辆219辆,建制村通客运班线率达100%,随着“通村村”APP建成投用,590名驾驶员、494辆客运班线完成信息录入,农村客运直接开到村头,方便了群众走亲访友、上街赶场,让广大农村群众享受到“出门硬化路、抬脚上班车”的服务。

    今年,兴义市获评全国“四好农村路”建设示范县,做法在全国推广。对于下一步建设,王健表示,“四好农村路”建设是一个长期的工作,要把其与县域经济发展、服务乡村振兴相结合,与全域旅游相结合,与产业发展相结合,服务群众生产生活,服务农村发展。(编审 倪淑琴)


    网友点评
    (温馨提示: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发言时请遵守相关法律)

    查看全部评论(0)

    兴义之窗反馈电话:18985992826

    公安机关备案号:黔52230102000079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