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启辅助访问 您好!欢迎来到兴义之窗/ 手机客户端/ 官方微信/ 在线投稿

兴义之窗

您现在的位置:兴义之窗> 本地资讯> 今日兴闻
> 本地资讯> 今日兴闻

遗址作考场,贵州28位考古探掘能手角逐“省级冠军”

更新:2025-5-13 09:21|编辑:小点点|浏览:130|评论: 0 |来源: 多彩贵州网·众望新闻
摘要:  旋入土下知千年,一戳一钻一提,“挖得好”也能成为省级冠军!  近日,通过两天培训,一天实战,贵州省2025年文物行业职业技能选拔赛“考古探掘工”项目“四强”揭晓,前两名将代表贵州省参加全国文物技能大赛 ...
  旋入土下知千年,一戳一钻一提,“挖得好”也能成为省级冠军!


  近日,通过两天培训,一天实战,贵州省2025年文物行业职业技能选拔赛“考古探掘工”项目“四强”揭晓,前两名将代表贵州省参加全国文物技能大赛。

  看到这里,不少人会问“考古技能大赛,比什么呢?”

  首先,比最强大脑里的“硬知识”。

  百年中国考古学,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中国考古学技术体系,《田野考古工作规程》《考古勘探工程规程(试行)》及田野考古常识,是28位来自全省各文博单位选手理论考核的重点。

  对此,除了本省的考古专家,赛事组委会还特邀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研究员乔梁、陕西省考古研究院研究馆员焦南峰、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副院长、研究馆员刘志岩组成“名师提高加强班”,从方法论和实践个案分享,以赛促学,以赛促教,提升大家的专业理论素养。

  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副院长、研究员刘志岩,将赛前的理论授课比喻为“给学员做一场‘心理按摩’。”

  “我们要充分利用电子化的便利,但更需要认认真真写探方日记。”在4个小时的授课中,刘志岩以自己发掘的江口沉银遗址为例,让大家更详尽地了解考古现场细节,鼓励大家要善于从考古发现中提炼重大学术课题,并对发掘现场有可能遇到的文保问题、文物研究方法、前沿技术在发掘中的突破性应用等提供借鉴和指导。

  作为贵州文物界最高的技能赛事,比赛既是对文物职业技能的检验,更是一次更新知识储备体系的业务拉练。

  在今年的参赛28位选手中,选手平均年龄33岁,最大的53岁,最小的24岁,涵盖全省6家单位。“最萌年龄差”的背后,则是“熟带生”下的行业互动与学习。

  “从理论考核的成绩来看,相比三年前有明显进步。”赛事评委,陕西省考古研究院研究馆员焦南峰告诉记者,高学历、年轻化是近年来田野考古从业者的特点,从选手理论水平来看,贵州考古从业人员理论扎实,“最后选送去参加国赛,相信也是势均力敌的。”

  其次,比玩洛阳铲最“溜”的实战能力。

  为更接近考古工作的日常环境,实战场地选在正在发掘的麻江城中村遗址。选手们手持洛阳铲、手铲、绘图工具,在遗址上进行探掘,主打的就是在真实场景下的实力炫技。

  其实,在真实的遗址现场进行文物行业职业技能大赛,并不是第一次。在2022年考古钻探技能大赛上,实战场地就选在先后发掘汉墓群、建筑和陶窑遗址的安顺宁谷遗址,突出大赛的精益性和真实性。

  打土、辨土,考古的整个发掘过程就是一直在和“土”打交道,考古人也被比喻为“土专家”。从洛阳铲打上来的泥土里判断遗迹类别、性质,判断地下遗存情况,将为下一步发掘、研究提供可靠数据。

  比赛中,选手需完成3个探孔的钻探,摆放探孔主层、辨识土质、土色和包含物,并进行测量和记录、绘制探孔柱状图、地层堆积示意图等,做到规范考察勘探、准确辨识土层。

  “实战重点考的是考生对考古发掘工作的熟练度,如动作要麻利,操作要规范,图纸和文字记录要‘漂亮’。”赛事评委,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研究员乔梁告诉记者,实操可以较清晰、准确地判断考生对田野考古操作规程是否了解掌握,对发掘工具是否熟练使用,对探方地层和遗迹的辨识和把握是否准确等,“整体来看老选手表现依旧良好,新选手也能顺利完赛。”

  比出“战斗力”,赛出“工匠精神”。在今天的贵州考古一线,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参与,并挑起大梁,在本次比赛中,“00后”选手就有4个。

  “这是我第一次系统的做勘探、绘图工作。”来自贵州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的刘昊燊是“00后”考古“萌新”,对他而言,比赛带来的“获得感”比结果更重要,“比赛并不会让人焦虑,对考古新人而言,怎么走都是向上走。”

  而对来自毕节市博物馆的“90后”高永川而言,比赛是一场时隔三年的“逆袭”。

  “三年前,我参加首届技能大赛,但成绩并不理想,这几年也在不断努力学习,希望用好的成绩回归考古大家庭。”高永川说。

  一场历时3天的理论+实践考核,是对人才的摸底,更多的是提高技能的过程。

  “把‘敬业’上升为‘精业’,才能更好适应事业发展需要。”贵州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李飞告诉记者,比赛在提高贵州考古勘探能力的同时,也是对现有人才的培养、对后备人才培养模式的不断更新,“比硬知识、比技艺的背后,则是对贵州考古技能人才短缺、失衡、年龄结构等情况的摸底,以达到发现人才、培养人才的目的。”

  “不拘一格降人才。”在李飞看来,通过专业技能比赛,既在展示优势、潜力和不足之处,也在凝聚、甄选、培养考古人才。“希望通过比赛,能让更多编制外的考古技工,以优异成绩获取‘入编’资格,为推动实施新时代文物人才建设工程,加快贵州文物人才体系建设作出有益实践,以“竞赛热”带动“技能热”,更好地引导全社会关注文物。

  最终,综合理论+实操得分,来自毕节市博物馆的高永川获“考古勘探”项目一等奖;贵州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谢长勇获二等奖;贵州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韩文华、贵州雅居堂文物商店李常洪获三等奖,前两强将代表贵州参加全国文物技能大赛。(应腾 赵泳淞)

精彩

感动

搞笑

开心

愤怒

无聊

灌水

惊讶

网友点评(温馨提示: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发言时请遵守相关法律)

  • 暂无任何评论,赶快抢沙发!
查看全部评论(0)

更多信息 >>图片推荐

《兴义之窗》简介|联系方式|免责声明|广告服务|QQ|布苗之乡|手机客户端

运维:黔西南州金州在线信息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法律顾问 黔西南州天生律师事务所杜兴开 李梅 电话:0859-3244148

技术咨询:0859-3112359|投稿热线:0859-3114520|频道合作:18985992826|广告热线:0859-3554999

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8985992826

公安机关备案号:黔52230102000079号 Copyright 1999 - 2019 Xyzc.Cn All Rights Reserved 黔ICP备07001096号-6

返回顶部
> 本地资讯 > 今日兴闻

遗址作考场,贵州28位考古探掘能手角逐“省级冠军”

  • 编辑:小点点浏览:130评论: 0 多彩贵州网·众望新闻
  •   旋入土下知千年,一戳一钻一提,“挖得好”也能成为省级冠军!


      近日,通过两天培训,一天实战,贵州省2025年文物行业职业技能选拔赛“考古探掘工”项目“四强”揭晓,前两名将代表贵州省参加全国文物技能大赛。

      看到这里,不少人会问“考古技能大赛,比什么呢?”

      首先,比最强大脑里的“硬知识”。

      百年中国考古学,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中国考古学技术体系,《田野考古工作规程》《考古勘探工程规程(试行)》及田野考古常识,是28位来自全省各文博单位选手理论考核的重点。

      对此,除了本省的考古专家,赛事组委会还特邀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研究员乔梁、陕西省考古研究院研究馆员焦南峰、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副院长、研究馆员刘志岩组成“名师提高加强班”,从方法论和实践个案分享,以赛促学,以赛促教,提升大家的专业理论素养。

      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副院长、研究员刘志岩,将赛前的理论授课比喻为“给学员做一场‘心理按摩’。”

      “我们要充分利用电子化的便利,但更需要认认真真写探方日记。”在4个小时的授课中,刘志岩以自己发掘的江口沉银遗址为例,让大家更详尽地了解考古现场细节,鼓励大家要善于从考古发现中提炼重大学术课题,并对发掘现场有可能遇到的文保问题、文物研究方法、前沿技术在发掘中的突破性应用等提供借鉴和指导。

      作为贵州文物界最高的技能赛事,比赛既是对文物职业技能的检验,更是一次更新知识储备体系的业务拉练。

      在今年的参赛28位选手中,选手平均年龄33岁,最大的53岁,最小的24岁,涵盖全省6家单位。“最萌年龄差”的背后,则是“熟带生”下的行业互动与学习。

      “从理论考核的成绩来看,相比三年前有明显进步。”赛事评委,陕西省考古研究院研究馆员焦南峰告诉记者,高学历、年轻化是近年来田野考古从业者的特点,从选手理论水平来看,贵州考古从业人员理论扎实,“最后选送去参加国赛,相信也是势均力敌的。”

      其次,比玩洛阳铲最“溜”的实战能力。

      为更接近考古工作的日常环境,实战场地选在正在发掘的麻江城中村遗址。选手们手持洛阳铲、手铲、绘图工具,在遗址上进行探掘,主打的就是在真实场景下的实力炫技。

      其实,在真实的遗址现场进行文物行业职业技能大赛,并不是第一次。在2022年考古钻探技能大赛上,实战场地就选在先后发掘汉墓群、建筑和陶窑遗址的安顺宁谷遗址,突出大赛的精益性和真实性。

      打土、辨土,考古的整个发掘过程就是一直在和“土”打交道,考古人也被比喻为“土专家”。从洛阳铲打上来的泥土里判断遗迹类别、性质,判断地下遗存情况,将为下一步发掘、研究提供可靠数据。

      比赛中,选手需完成3个探孔的钻探,摆放探孔主层、辨识土质、土色和包含物,并进行测量和记录、绘制探孔柱状图、地层堆积示意图等,做到规范考察勘探、准确辨识土层。

      “实战重点考的是考生对考古发掘工作的熟练度,如动作要麻利,操作要规范,图纸和文字记录要‘漂亮’。”赛事评委,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研究员乔梁告诉记者,实操可以较清晰、准确地判断考生对田野考古操作规程是否了解掌握,对发掘工具是否熟练使用,对探方地层和遗迹的辨识和把握是否准确等,“整体来看老选手表现依旧良好,新选手也能顺利完赛。”

      比出“战斗力”,赛出“工匠精神”。在今天的贵州考古一线,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参与,并挑起大梁,在本次比赛中,“00后”选手就有4个。

      “这是我第一次系统的做勘探、绘图工作。”来自贵州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的刘昊燊是“00后”考古“萌新”,对他而言,比赛带来的“获得感”比结果更重要,“比赛并不会让人焦虑,对考古新人而言,怎么走都是向上走。”

      而对来自毕节市博物馆的“90后”高永川而言,比赛是一场时隔三年的“逆袭”。

      “三年前,我参加首届技能大赛,但成绩并不理想,这几年也在不断努力学习,希望用好的成绩回归考古大家庭。”高永川说。

      一场历时3天的理论+实践考核,是对人才的摸底,更多的是提高技能的过程。

      “把‘敬业’上升为‘精业’,才能更好适应事业发展需要。”贵州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李飞告诉记者,比赛在提高贵州考古勘探能力的同时,也是对现有人才的培养、对后备人才培养模式的不断更新,“比硬知识、比技艺的背后,则是对贵州考古技能人才短缺、失衡、年龄结构等情况的摸底,以达到发现人才、培养人才的目的。”

      “不拘一格降人才。”在李飞看来,通过专业技能比赛,既在展示优势、潜力和不足之处,也在凝聚、甄选、培养考古人才。“希望通过比赛,能让更多编制外的考古技工,以优异成绩获取‘入编’资格,为推动实施新时代文物人才建设工程,加快贵州文物人才体系建设作出有益实践,以“竞赛热”带动“技能热”,更好地引导全社会关注文物。

      最终,综合理论+实操得分,来自毕节市博物馆的高永川获“考古勘探”项目一等奖;贵州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谢长勇获二等奖;贵州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韩文华、贵州雅居堂文物商店李常洪获三等奖,前两强将代表贵州参加全国文物技能大赛。(应腾 赵泳淞)

    网友点评
    (温馨提示: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发言时请遵守相关法律)

    查看全部评论(0)

    兴义之窗反馈电话:18985992826

    公安机关备案号:黔52230102000079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