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3月27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认证,将兴义地质公园推上国际舞台。这座以“古生物王国、喀斯特王国、沉积岩王国”三冠加身的自然宝库,正式跻身世界地质公园网络名录。一年过去,这张“世界级”名片如何重塑黔西南的文旅版图?
“世界级”认证:从地质奇观到国际品牌
“兴义地质公园填补了世界地质公园网络的空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评价,为黔西南的文旅发展按下了加速键。总面积1456平方公里的兴义世界地质公园,囊括三叠纪古生物化石群、锥状喀斯特峰林、马岭河地缝峡谷等七大类别地质遗迹,其科学价值与美学价值的双重独特性,使其成为全球地质研究的热点。
“中国锥状喀斯特博物馆”万峰林
贵州龙化石 图/张霆
北京大学教授江大勇指出:“兴义动物群的化石群,记录了2.4亿年前海洋生物从近岸到深海的演化历程,是研究生命大爆发与灭绝的‘活教材’。”这一资源禀赋,不仅吸引了国内外科研团队,更催生了“地质研学+”的文旅新模式。2025年3月启动的“遇见一场2亿年的春天”研学活动,融合地质修复、民族文化探访与生态康养,吸引了多学科专家、高校师生及千万级粉丝博主参与,成为“科学传播+文旅体验”的标杆案例。
“地质+”融合:从单一观光到多维体验
地质文化不再是冰冷的岩石与化石,而是转化为可触摸、可体验的文旅新场景。在兴义世界地质公园博物馆内,游客可亲手参与化石修复,透过显微镜感受古生物学家的工作;万峰林下的布依族村寨,则将农耕景观与“福字花海”结合,日均吸引5万人次打卡。
峰林田园
黔西南州提出的“地质研学+民族文化+生态康养”的模式,推动文旅产业链延伸。例如,峰林布依景区以布依族吊脚楼群为核心,打造沉浸式民族文化体验区;纳具·和园康养小镇将600年历史的布依族村寨改造为综合服务园区,把“中医理疗”纳入日常养生。更值得关注的是,地质资源与户外运动的结合。依托喀斯特地貌,黔西南州开发了攀岩、漂流、山地马拉松等多类别户外项目。2024年万峰林马拉松赛吸引万名跑者穿越峰林田园,而义龙棒垒球体育公园通过承办国际赛事,成为亚洲最大的训练基地之一。
生态与经济共生:从“绿水青山”到“金山银山”
“世界地质公园不仅是保护地,更是可持续发展的试验田。”兴义世界地质公园管理处温谦谦介绍,通过建立数字化石库、原位保护馆,以及开发互动科普项目,公园实现了保护与利用的平衡。同时,“地质+非遗”“地质+农业”等模式,带动周边村寨发展乡村旅游,村民通过蛋炒饭摊位、民宿经营增加了收入。
兴义世界地质公园博物馆
数据印证了生态价值的转化:“景区游客接待能力有了明显提升,2024年游客接待量同比增长30%左右。”兴义市万峰林旅游集团副总经理王舒娴称,自今年3月以来,万峰林景区平均每天接待游客超过5万人次;全州高品质民宿有480余家,康养酒店节假日预订火爆。在万峰林景区,“将军桥蛋炒饭一条街”,专职做蛋炒饭的餐馆就有30多家,在旅游旺季,这里平均每天要炒3万多份蛋炒饭,这些事例印证了“小产业撬动大经济”的乡村活力。
从区域名片到全球旅游目的地
跻身世界地质公园网络,黔西南不止在国内出了名。2024年中国世界地质公园年会落地兴义,47家地质公园代表共商合作,标志着其国际影响力的提升。“对标世界级标准,打造世界级旅游目的地”——通过深化科研合作,与北京大学、中国矿业大学等机构联合攻关,挖掘三叠纪地层科学价值;在创新文旅IP方面,开发“地质文化课程”等地质研学项目,吸引年轻客群;同时拓展国际营销,借助“黄小西吃晚饭”等文旅热词,联动国际山地旅游大会,强化全球品牌认知。
布依族植物染
这一蓝图的实现,离不开生活在地质公园内的村民的深度参与。当地正鼓励村民成为地质公园讲解员、非遗传承人,让文化保护与民生改善同频共振。在万峰林脚下的双生村,布依族姑娘王韦香将“指尖技艺”转化为“指尖经济”,去年收入300多万元,在王韦香的笑容里,映照着黔西南文旅融合的更多可能。
万峰林中的“福”字田
习近平总书记在贵州考察时强调,要深化文旅体融合,丰富旅游业态,打造“多彩贵州”文旅新品牌。今天的黔西南,正以兴义世界地质公园为支点,书写新的篇章。地质文化不再是沉睡的岩石,而是激活区域经济的密码;喀斯特峰林不仅是自然奇观,更是乡村振兴的舞台。在这里,2亿年的地球史诗与多民族的共生智慧交织,绘就了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时代画卷。
记者手记
行走在黔西南,最动人的风景往往藏在细节里。在兴义世界地质公园博物馆的玻璃展柜前,一群小学生屏息凝视着2.4亿年前的鱼龙化石,他们的笔记本上歪歪扭扭地画着“会游泳的恐龙”;马岭河峡谷的悬崖栈道上,布依族导游用山歌调子讲解地壳运动的奥秘,当“背斜成谷,向斜成山”的地质术语融入民族唱腔,竟意外地浑然天成。这些瞬间让我意识到,当坚硬的地质遗迹与柔软的人文肌理相遇,文旅融合便不再是生硬的嫁接,而是一种文明的共生。
陈列于兴义世界地质公园博物馆的贵州鱼龙化石 图/王旭
在鸡蛋炒饭的烟火气里,在化石修复台的灯光下,在马拉松跑者穿越峰林的脚步声中,我看到的不仅是文旅产业的崛起,更是一个地区重新认知自我、与世界对话的觉醒,这片因喀斯特地貌惊艳世人的土地,如今正将岁月的年轮转化为发展的年轮。(文/黔西南日报融媒体记者 尹婷梅 图片除署名外均来源于黔西南日报社图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