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油文化”发源地——贵州省黔西南州安龙县,人们称为“龙城”。“加油文化”源于“知府添灯油”的历史典故。清道光年间,张锳任兴义府(府城设于今安龙县)知府期间,十分重视教育,每天午夜交更时分,便派两名差役,一个提着灯笼,一个挑着桐油篓,见哪户人家亮着灯光传出读书声,就上门添加灯油,激励学子用功读书,将来成为国家栋梁之才,为国贡献力量。
“龙城”源于1652年,南明永历朝廷从广西移驻安龙,永历帝朱由榔在此建立陪都4年,使当时的安龙成为中国满清和南明两大敌对阵营中南明永历王朝的抗清指挥中心。它是贵州历史上唯一建都之地。
根据州里统一安排,笔者有幸来到“龙城”调研,所见所闻所感,他们做得很好,值得学习。
就在历史文化悠久的“龙城”新城区,有一家诊疗科室齐全、就医环境优美,集医疗、教学、科研、急救、康复为一体的二级甲等综合医院,笔者将其称为“龙城医馆”,占地面积2万余平方米,业务用房建筑面积1.6万余平方米;CT、CR、DR、彩超等大型诊疗设备齐全。
龙城医馆如同一座宁静的避风港,为患者提供温馨的医疗服务。这里不仅医术精湛,更是人文关怀的体现,让每一位走进这里的人都能感受到温暖和尊重。
《道德经》中说:“天下大事,必作于细。”这句话告诉我们,成功往往是由小细节累积而成的。走进龙城医馆,便被其温馨舒适的环境所吸引。宽敞明亮的候诊区,柔和的灯光,还有那淡淡的中药香,让人在等待中也能放松身心和充分信任。医馆内的每一个角落都透露出对患者的细致关怀之情。
门诊部大厅的导诊台墙上“一切为了人民健康”,导诊台台面一高一低,适合不同年龄的人,适合个高或个矮的人群询问。有旋转椅,方便自由,比较人性化。
门诊收费窗口,内外隔墙全部是通透的,医务人员和前来看病人员,面对面沟通交流,声音清晰,体现平等相待,相互尊重。
楼房每一层走廊上,科学地安放软皮靠椅,坐在上面不觉硬板,冬天坐起来也不冰冷,感受到家的温暖。
建筑物之间设置斜坡道,除符合盲道要求外,方便药品物品运输,方便行人,一举几得。大厅、楼层过道地面均设置有问诊标识、无障碍标识等,特别注重人性化。
细节决定成败。龙城医馆是顺着斜坡进行规划布局的,它是集中、西结合的综合医院,各功能分区相对合理科学,门诊大楼的右边分别是神经病房、中医房,后面是住院部及行政用房等,硬件、软件设施设备齐全。
在这里,把简单的事情做好,就是不简单了。
走进中医馆,首先跃入我们眼帘的是引用《史记·扁鹊仓公列传》一对楹联:“医有秘方可使万民增寿,药无凡草能让百病回春。”患者在这里看到了百病回春的希望。
“中医药学包含着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健康养生理念及其实践经验,是中华文明的一个瑰宝,凝聚着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博大智慧。”龙城医馆单独设置中医馆,体现了在医疗相对落后的少数民族地区,坚持中西医并重,推动中医药和西医药相互补充、协调发展,推动中医药事业和产业高质量发展,充分发挥中医药防病治病的独特优势和作用,让这一中华文明瑰宝焕发新的光彩,为增进人民健康福祉作出新贡献。
《大学》曰:“医者仁心,止于至善。”在诊疗过程中,龙城医馆诊疗服务是医馆生存的生命线,是所有医务人员追求的最高目标。
“敬佑生命,救死扶伤,甘于奉献,大爱无疆。”医馆要求医生们要将最精湛技术、人性化服务发挥到极致,不仅关注患者的病情,更关心患者的感受。他们用平易近人的语言解释医学知识,用耐心倾听患者的诉求,用细心观察患者的情绪变化。建立信任与理解的医患关系和深厚友谊,真正形成和谐医治新风尚。
元朝揭傒斯《送人赴广州医官》诗:“志士长医国,良医亦念民。”龙城医馆不但注重上乘的医疗服务,还更加注重患者的心理健康。他们设有心理咨询室,为患者提供心理疏导服务。在这里,患者可以倾诉内心的苦闷和压力,得到专业的心理支持和建议。医馆还定期举办健康讲座和康复活动,帮助患者树立积极的生活态度,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就像墙上写的“我不能改变容貌,但却可以改变笑容”一样。
“人命至重,有贵千金,一方济之,德逾于此”(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序)。龙城医馆的人性化服务,体现在对特殊群体的关怀上。他们为残疾人士提供无障碍设施,为老年人提供优先就诊服务等。患者不仅得到了身体的治疗,更得到了心灵的慰藉。这里的每一位员工都以患者为中心,用真诚的服务和专业的技术,为患者创造一个温馨、舒适的医疗环境。在这里,每一位患者都能感受到被重视和被关爱。
龙城医馆的人性化服务,不仅提升了患者的就医体验,也为医疗行业树立了良好的榜样。
在这里,我们看到了医疗服务的真正价值:不仅是治疗疾病,更是关爱生命,传递温暖,让每一位患者都能在困境中感受到希望与力量。就像墙上的标语“父母心、诚心、匠心、信心、舒心,心与心的交流,面对面的倾诉”一样,以人为本暖人心。
龙城医馆有爱心、有温暖,祝愿患者百病回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