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被青翠欲滴、群山环绕其中的兴仁市屯脚镇鲤鱼村,目光所及之处,一栋栋苗族风格的民居,山水田园的风光掩映在绿荫之中,阵阵清风,片片花香,弥漫在整个村寨。
“在习近平总书记的关心关怀下,这些年,我们村有了富民产业,依托生态资源,发展起了乡村旅游,和十年前相比,村民们的收入至少翻了5倍,回乡的人越来越多。”全国人大代表,鲤鱼村党委书记、村委会主任田锦华如是说。
田锦华(左二)在检查桑蚕被质量
一
2013年10月25日,是田锦华任鲤鱼村村委会主任的第一天,对鲤鱼村未来的发展,他既充满信心,又深感自己责任重大。
田锦华作为土生土长的鲤鱼村人,没有当选村干部前,就积极参与村里的事务,热心帮扶邻里。
现在身份变了,村里大大小小的事,他不但要管起来,而且要管好,才能不辜负群众的信任。
上任第一件事情就是带领村民打扫卫生,他对大伙说:“人要有精神,环境要干净卫生,才有创造幸福生活的激情。”
经过大家两天的奋战,村子里每一个角落都是干干净净的,一股新风拂面来,村民笑着说:“住在干净的环境里,心里舒服。”
乡村要发展,产业是关键。依托特有的富含偏硅酸和锶的珍稀矿泉水水源,田锦华有了建矿泉水水厂的想法。
经过多次协商和持续推进,2015年6月12日,通过“公司+合作社+农户”的组织方式,“贵州苗西南饮品有限公司”在鲤鱼村建成水厂,顺利投产。
龙泉具有恒量、恒温、恒质三大特质,每小时出水量约2200立方米,水温常年维持在十五度左右。公司生产的“金贵之州、苗西南”等瓶(桶)装饮用水系列产品,水质优良,深受消费者青睐。
经过8年的发展,公司开发的系列产品,获贵州省“多彩贵州水”公共品牌授权生产,年产量15万吨以上,产值8000余万元,远销北京、上海、江苏、云南、广西等地。
同时,为村里解决就业人员300余人,其中固定就业64人,家庭年均增收2万余元。
村民王勐在水厂上班攒下钱,买了一辆大货车,专门给水厂拉水,月收入1万多元。
村干部们进一步思考,进一步拓展村民的增收致富渠道。
经过前期反复的市场调研,田锦华在村两委会上,大胆提出:“把种桑、养蚕、制丝、织被,各个环节,一条龙连接起来,形成产业链,逐步向规模化、产业化、现代化迈进,让我们村的产业兴旺起来。”
鲤鱼村村民在家中制作蚕丝被 黄莹 摄
蚕桑制丝是村民的传统技艺,也是鲤鱼村乡村发展的新动能。村两委班子成员分别深入各家各户,做细致的思想工作,最后将种桑面积,由零星种植的几十亩,扩大到集中连片种植面积800余亩,建成200多平方米的养蚕房,进行集中规模化养殖。
在宁波市北仑区帮扶下,2017年3月,鲤鱼村成立贵州鲤怡农旅康养开发有限公司,发展蚕丝产业,按照种植、养殖、抽丝、纺织、印染、刺绣、成品包装、展示销售为一体的产业链条模式,全面推进。
兴仁市鲤鱼村 邢贵龙 摄
二
2017年,鲤鱼村与兴仁市一起,顺利脱贫。
乡风文明越来越好,产业也越来越兴旺,乡村治理越来越有效,老百姓的生活越来越富裕,一个生态宜居的鲤鱼村越来越受到游客的喜欢。
站在新起点上,怎么巩固好脱贫攻坚成果?田锦华想,在共同富裕的道路上,一个也不能掉队。村两委商量,将全村划分为六大片区,采用网格员定点、不定期走访的工作方式,及时了解掌握各家各户随时出现的问题,针对问题,第一时间研究解决,确保守住脱贫攻坚成果,田锦华主动认领一个片区。
在了解到所包保片区杨国昌家因病存在返贫风险后,田锦华积极联系保险公司,争取临时救助等。经过田锦华等村干部的奔波,最终为杨国昌争取到6万元的防贫扶助险,申请到了医保临时救助金,并筹集到10万元的公益款。包保杨国昌的包保人——兴仁市文体广旅局杨启兰,还为杨国昌的儿子在兴义找到一份工作,工资每月4500元,让杨国昌家里有了一份稳定的收入。
工作干得好不好,就看群众的口碑好不好。喊破嗓子,不如干出样子。鲤鱼村以抓党建促发展,队伍越来越大,战斗力越来越强。根据党建要求,村里党支部升格为党委。田锦华当选为党委书记,他明白,他的工作不是停留在文字材料中,不是停留在一个个统计数据中,他的工作是那一个个代表村里发展的数字背后,每一家每一户对美好生活的期待。(文/通讯员 黔顺峰 程静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