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启辅助访问 您好!欢迎来到兴义之窗/ 手机客户端/ 官方微信/ 在线投稿

兴义之窗

您现在的位置:兴义之窗> 本地资讯> 省内资讯
> 本地资讯> 省内资讯

安龙招堤的由来

更新:2023-7-28 08:50|编辑:黄小松|浏览:740|评论: 0 |来源: 贵州日报
摘要:  说到黔西南州安龙县,让人怀着一种寻奇探秘的向往去关注的,便是这座小城的丰富人文历史了。  南明末代皇帝朱由榔的行宫、曾经书香味浓的兴义府试院、荷香四溢的招堤、千古流芳的十八先生墓……你最想了解的是 ...
  说到黔西南州安龙县,让人怀着一种寻奇探秘的向往去关注的,便是这座小城的丰富人文历史了。

  南明末代皇帝朱由榔的行宫、曾经书香味浓的兴义府试院、荷香四溢的招堤、千古流芳的十八先生墓……你最想了解的是哪一段历史呢?今夏,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安龙招堤风景名胜区。

  招堤作为贵州最大的赏荷避暑胜地,每年盛夏时节,荷花竞相绽放之际,四面八方的游人或漫步石桥上、乘凉亭阁中;或途经半山亭的石壁,了解到11岁时在招堤西侧金星山的半山亭中洋洋洒洒、一气呵成写下《半山亭记》的“神童”张之洞;或驻足绿柳丛中的铜像旁,浏览过嘉庆年间布依族女子王囊仙的故事;或行至绿海子南岸的将军园,纪念从安龙走出的武昌首义副总指挥、中国第一位苗族将军王宪章……

  招堤(又称招公堤),位于安龙县招堤街道杨柳街,是贵州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也是贵州省重点风景名胜区。万事皆有源。翻开志书,乾隆《南笼府志》卷二记载:“招公堤,在城外东海中。国朝游击招国遴以水无关锁,捐千金筑石堤,高阔一丈许,上建亭台,杂植花柳,后圯,仅存遗址。乾隆二十八年,绅士捐金葺之,堤成。”

  来到招堤风景区,在距入口处不远的地方就能看到一块石碑,在景区内部还能看到一块历史痕迹更明显的旧石碑。两块石碑的内容均为《招公堤记》。“招公”何许人也?查阅资料,方知招公全名为招国遴,广东番禺人,字寻峰,约康熙中任驻南笼厅城〔据咸丰《兴义府志》记载,康熙五年(1666年)裁安南所并入安笼所;六年设南笼厅,驻故安南所城(今贵州晴隆);十年徙治安笼所城(今贵州安龙);二十六年(1687年)裁安笼所并入厅;雍正五年(1727年),升南笼厅为南笼府;嘉庆二年(1797年)改名兴义府,治仍旧〕之中营游击(清代绿营兵“营”之统兵官,位于参将之下,从三品)。

  查阅首轮《安龙县志》,可知安龙县城东北原是一片汪洋,水面有十数里之遥,俗称陂塘海子(《水经注》:“水积之处谓之陂塘。”)。每年雨季,山水下泄,陂塘水涨,直涌城厢。清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招国遴为保护城垣,沟通海子东西两岸,改善生态环境,经一年多时间,于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春始筑成一道长八十余丈、宽八尺的石堤。

  咸丰《兴义府志》收录的《招公堤记》载:“(招公)甫任数月,即以创堤圩堰为己任,缩俸蠲镠,将近百镒。于是估价命工,斫山伐石,潴水筑堤,亲率各匠,挟畚锸,埭之堰之,甃之砌之,省试勿替。”通过这段记载,可以了解到招国遴在修筑招堤的过程中,捐资将近“百镒”(“镒”是古代的重量单位,二十两为一镒,一说二十四两为一镒。)招国遴不仅捐资,还率领工匠投身到修筑过程中,挖运泥土、筑坝挡水、砌砖加固……事事亲力亲为。

  在对招堤筑成之后的描述中,提到:“工竣,而凡斜湍飚浪,亦不能有剗激洗齿之患。”“剗”意为攻、击,这句话的描述是非常形象的,因为招堤修筑之前,逢陂塘海子涨水之际,急流、狂风袭来,浪扑面而来,侵入牙齿,进入人的口中,造成人身安全的威胁。而这样的隐患,随招堤的修筑而消除。可以说招国遴做的是一件为民造福的好事。

  “时而樵夫牧竖,憩濯足以临流;时而游客骚人,借观澜以抒咏。岂独增崇墉之金汤,屹三军之壁垒也哉?”通过这段描述,也仿佛看到当时的樵夫、牧童在这里惬意休憩,文人墨客在这里吟诗作赋的盛景。而招堤的修筑,除了为人们解决困扰已久的水患问题,还在巩固城防上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招公堤记》中还有这样一句:“虽然,事难创始,久无不湮;嗣而葺之,更有望于后之官斯土者,有以继公之志,而成公之德于无穷也。”这也表达了当时的作者在有感于招国遴的义举的同时,也期待后人能继承这样的志向,让“招公筑堤”的精神代代相传。

  这样的期许,在后世的行动中得到了回应,据首轮和二轮《安龙县志》记载:乾隆五年(1740年),南笼府知府杨汇倡议在招堤两侧遍植垂柳,并集资在堤西端金星山上建三层高阁一座,题额“巍然紫府”,招堤渐成郡人游览之地。

  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兴义府知府张锳将招堤加高五尺,于堤东海子遍植荷花,在金星山上建“半山亭”一座。其子张之洞作《半山亭记》,镌于亭壁。咸丰四年(1854年)又在山上筑“省耕亭”;闽商黄绍奇在堤上建“挹秀”石亭,招堤成为游览胜地。每当春深盛夏,垂柳夹岸,芰荷飘香,水绿波澄,虹桥倒影,游人或泛舟荡漾,或堤上赏荷,为郡中一大乐事。清代学者朱逢甲曾以“水色涵山色,荷香杂稻香”的联语道出了它的特色。

  咸同年间,招堤亭阁毁于兵火。宣统三年(1911年),代理安义镇总兵刘显潜、代理兴义府知府聂树楷始与地方人士集资修复招堤诸亭阁,增建“一览亭”、山门和石坊。

  新中国成立后,贵州省、安龙县人民政府迭次拨款,全面维修招堤古建筑,新修部分建筑,使招堤风景区重放异彩。1980年,恢复堤侧近70亩荷花池,于池中建钢筋混凝土曲桥。1982年,于荷池上建成五座湖心亭,维修金星山诸亭阁。1985年后,铺砌长堤及荷池四周石块路面,增建牌楼,重建“禅房”,修葺金星山围墙,于后山凿圆形拱门一座,题额“绿天深处”。1985年11月2日,招堤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如今的招堤,已扩展为总面积数百公顷的国家湿地公园,风光俊逸秀美,卓然可观。

  炎炎盛夏,漫步在如今的招堤,伴着徐徐清风,闻着沁人心脾的荷香,令人心旷神怡。虽已无从寻觅招公筑堤的痕迹,但秀美灵动的风光、岁月浸润的碑文、熙熙攘攘的游人,仿佛都在诉说着那段动人历史。(赵弟军)

精彩

感动

搞笑

开心

愤怒

无聊

灌水

惊讶

网友点评(温馨提示: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发言时请遵守相关法律)

  • 暂无任何评论,赶快抢沙发!
查看全部评论(0)

更多信息 >>图片推荐

《兴义之窗》简介|联系方式|免责声明|广告服务|QQ|布苗之乡|手机客户端

运维:黔西南州金州在线信息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法律顾问 黔西南州天生律师事务所杜兴开 李梅 电话:0859-3244148

技术咨询:0859-3112359|投稿热线:0859-3114520|频道合作:18985992826|广告热线:0859-3554999

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8985992826

公安机关备案号:黔52230102000079号 Copyright 1999 - 2019 Xyzc.Cn All Rights Reserved 黔ICP备07001096号-6

返回顶部
> 本地资讯 > 省内资讯

安龙招堤的由来

  • 编辑:黄小松浏览:740评论: 0 贵州日报
  •   说到黔西南州安龙县,让人怀着一种寻奇探秘的向往去关注的,便是这座小城的丰富人文历史了。

      南明末代皇帝朱由榔的行宫、曾经书香味浓的兴义府试院、荷香四溢的招堤、千古流芳的十八先生墓……你最想了解的是哪一段历史呢?今夏,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安龙招堤风景名胜区。

      招堤作为贵州最大的赏荷避暑胜地,每年盛夏时节,荷花竞相绽放之际,四面八方的游人或漫步石桥上、乘凉亭阁中;或途经半山亭的石壁,了解到11岁时在招堤西侧金星山的半山亭中洋洋洒洒、一气呵成写下《半山亭记》的“神童”张之洞;或驻足绿柳丛中的铜像旁,浏览过嘉庆年间布依族女子王囊仙的故事;或行至绿海子南岸的将军园,纪念从安龙走出的武昌首义副总指挥、中国第一位苗族将军王宪章……

      招堤(又称招公堤),位于安龙县招堤街道杨柳街,是贵州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也是贵州省重点风景名胜区。万事皆有源。翻开志书,乾隆《南笼府志》卷二记载:“招公堤,在城外东海中。国朝游击招国遴以水无关锁,捐千金筑石堤,高阔一丈许,上建亭台,杂植花柳,后圯,仅存遗址。乾隆二十八年,绅士捐金葺之,堤成。”

      来到招堤风景区,在距入口处不远的地方就能看到一块石碑,在景区内部还能看到一块历史痕迹更明显的旧石碑。两块石碑的内容均为《招公堤记》。“招公”何许人也?查阅资料,方知招公全名为招国遴,广东番禺人,字寻峰,约康熙中任驻南笼厅城〔据咸丰《兴义府志》记载,康熙五年(1666年)裁安南所并入安笼所;六年设南笼厅,驻故安南所城(今贵州晴隆);十年徙治安笼所城(今贵州安龙);二十六年(1687年)裁安笼所并入厅;雍正五年(1727年),升南笼厅为南笼府;嘉庆二年(1797年)改名兴义府,治仍旧〕之中营游击(清代绿营兵“营”之统兵官,位于参将之下,从三品)。

      查阅首轮《安龙县志》,可知安龙县城东北原是一片汪洋,水面有十数里之遥,俗称陂塘海子(《水经注》:“水积之处谓之陂塘。”)。每年雨季,山水下泄,陂塘水涨,直涌城厢。清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招国遴为保护城垣,沟通海子东西两岸,改善生态环境,经一年多时间,于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春始筑成一道长八十余丈、宽八尺的石堤。

      咸丰《兴义府志》收录的《招公堤记》载:“(招公)甫任数月,即以创堤圩堰为己任,缩俸蠲镠,将近百镒。于是估价命工,斫山伐石,潴水筑堤,亲率各匠,挟畚锸,埭之堰之,甃之砌之,省试勿替。”通过这段记载,可以了解到招国遴在修筑招堤的过程中,捐资将近“百镒”(“镒”是古代的重量单位,二十两为一镒,一说二十四两为一镒。)招国遴不仅捐资,还率领工匠投身到修筑过程中,挖运泥土、筑坝挡水、砌砖加固……事事亲力亲为。

      在对招堤筑成之后的描述中,提到:“工竣,而凡斜湍飚浪,亦不能有剗激洗齿之患。”“剗”意为攻、击,这句话的描述是非常形象的,因为招堤修筑之前,逢陂塘海子涨水之际,急流、狂风袭来,浪扑面而来,侵入牙齿,进入人的口中,造成人身安全的威胁。而这样的隐患,随招堤的修筑而消除。可以说招国遴做的是一件为民造福的好事。

      “时而樵夫牧竖,憩濯足以临流;时而游客骚人,借观澜以抒咏。岂独增崇墉之金汤,屹三军之壁垒也哉?”通过这段描述,也仿佛看到当时的樵夫、牧童在这里惬意休憩,文人墨客在这里吟诗作赋的盛景。而招堤的修筑,除了为人们解决困扰已久的水患问题,还在巩固城防上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招公堤记》中还有这样一句:“虽然,事难创始,久无不湮;嗣而葺之,更有望于后之官斯土者,有以继公之志,而成公之德于无穷也。”这也表达了当时的作者在有感于招国遴的义举的同时,也期待后人能继承这样的志向,让“招公筑堤”的精神代代相传。

      这样的期许,在后世的行动中得到了回应,据首轮和二轮《安龙县志》记载:乾隆五年(1740年),南笼府知府杨汇倡议在招堤两侧遍植垂柳,并集资在堤西端金星山上建三层高阁一座,题额“巍然紫府”,招堤渐成郡人游览之地。

      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兴义府知府张锳将招堤加高五尺,于堤东海子遍植荷花,在金星山上建“半山亭”一座。其子张之洞作《半山亭记》,镌于亭壁。咸丰四年(1854年)又在山上筑“省耕亭”;闽商黄绍奇在堤上建“挹秀”石亭,招堤成为游览胜地。每当春深盛夏,垂柳夹岸,芰荷飘香,水绿波澄,虹桥倒影,游人或泛舟荡漾,或堤上赏荷,为郡中一大乐事。清代学者朱逢甲曾以“水色涵山色,荷香杂稻香”的联语道出了它的特色。

      咸同年间,招堤亭阁毁于兵火。宣统三年(1911年),代理安义镇总兵刘显潜、代理兴义府知府聂树楷始与地方人士集资修复招堤诸亭阁,增建“一览亭”、山门和石坊。

      新中国成立后,贵州省、安龙县人民政府迭次拨款,全面维修招堤古建筑,新修部分建筑,使招堤风景区重放异彩。1980年,恢复堤侧近70亩荷花池,于池中建钢筋混凝土曲桥。1982年,于荷池上建成五座湖心亭,维修金星山诸亭阁。1985年后,铺砌长堤及荷池四周石块路面,增建牌楼,重建“禅房”,修葺金星山围墙,于后山凿圆形拱门一座,题额“绿天深处”。1985年11月2日,招堤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如今的招堤,已扩展为总面积数百公顷的国家湿地公园,风光俊逸秀美,卓然可观。

      炎炎盛夏,漫步在如今的招堤,伴着徐徐清风,闻着沁人心脾的荷香,令人心旷神怡。虽已无从寻觅招公筑堤的痕迹,但秀美灵动的风光、岁月浸润的碑文、熙熙攘攘的游人,仿佛都在诉说着那段动人历史。(赵弟军)

    网友点评
    (温馨提示: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发言时请遵守相关法律)

    查看全部评论(0)

    兴义之窗反馈电话:18985992826

    公安机关备案号:黔52230102000079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