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启辅助访问 您好!欢迎来到兴义之窗/ 手机客户端/ 官方微信/ 在线投稿

兴义之窗

您现在的位置:兴义之窗> 本地资讯> 今日兴闻
> 本地资讯> 今日兴闻

【康养胜地 人文兴义】今天聊聊黔西南州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阿妹戚托(二十一)

更新:2023-2-3 09:34|编辑:肉肉|浏览:511|评论: 0 |来源: 黔西南宣传
摘要:  阿妹戚托  历史渊源  三宝彝族乡位于晴隆县城东南面,距县城46.03公里,东、北、西三面与鸡场镇相连,南与安谷乡接壤,海拔1400-1800米,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阿妹戚托”的发源地。  彝族是一个有着悠 ...
  阿妹戚托

  历史渊源


  三宝彝族乡位于晴隆县城东南面,距县城46.03公里,东、北、西三面与鸡场镇相连,南与安谷乡接壤,海拔1400-1800米,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阿妹戚托”的发源地。

  彝族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民族,远在公元前2世纪,彝族先民就开始繁衍生息在祖国西南的这块土地上。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彝族人民创造了灿烂的文化活动形式,其中美妙的歌舞艺术是彝族传统文化的代表之一。

  追溯三宝彝族的祖先,原系古代西南民族爨蛮的一支系,史称“西爨白蛮”,居于滇西北(另一支系称“东爨乌蛮”)。历史上部族之间屡生战事,西爨白蛮战败,依照部族之间的协定,败者沦为奴隶,胜者则为主人。唐朝天宝二年(743年),乌蛮反唐,号称“于矢部”,势力范围包括云、贵、川交界之大部分地区。直到元八年(1271年),于矢部才降附元中央集权。其间,部族群体的称谓逐渐演变为“白彝”即原之乌蛮(白彝黑彝之分,随着民国告终而结束,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国家取鼎彝之彝统称为彝)。由于白彝先民不甘忍受统治者的奴役、压迫和剥削,于是举家迁徙,逃离故土,跋山涉水进入北盘江流城,隐居深山,并依靠山林谋生计,与大千世界相对隔离,形成半封闭式甚至封闭式的格局。

  其生产形式为刀耕火种和狩猎,其文化艺术亦只能在这种相对封闭的环境条件下,以言传身教的方式进行传承。诚然,从民族文化语言总体反映形式上看,彝族是一支享有文字(彝文)使用的民族。但在该民族的历史上,彝文被其统治者完全掌握并严格控制,被剥削的贫民尤其是奴隶,是难以甚至根本不能接触和使用其文字的。于此,“阿妹戚托”舞蹈无文字(书面语言和图解)记载之谜便不难破解了。所谓言传身教,则是祖母传母,母传女儿,女儿传外孙女,而且只在母系中世代相传,以口述其动作之含义和要领,再手把手教导其手之舞、足之蹈,从而令其动作规范,使之保持历史的、原汁原味的艺术形态。


  在三宝一带的彝族青年男女,经常采用情歌对唱和舞蹈的方式来寻觅自己的心上人。彝族人民能歌善舞,逢年过节,舞蹈表演是一个重要的内容。彝族舞蹈形式多种多样,最具特色的就是具有“东方踢踏舞”美誉的姑娘出嫁舞——“阿妹戚托”舞蹈。这种舞蹈没有旋转大跳的高难度动作,主要通过脚的动作来体现,但是要求换脚灵活、步调一致、配合默契、心心相通,使围观者得到一种淳厚、独特之美的享受。彝族姑娘用独到的舞蹈语言,表现了她们对彝家出嫁姑娘的一种发自内心的美好祝福。

  “阿妹戚托”汉语意译为“姑娘出嫁舞”,是彝族人民农耕文化的结晶,距今已有五百多年的历史。

  “阿妹戚托”属无音乐伴奏的舞蹈。当彝族新婚姑娘临出嫁时,寨中及邻寨的女伴们纷纷前来为新娘送行。在与新娘离别之际,表达女伴们依依难舍的心情,同时希望新娘出嫁之后,勤俭持家、孝敬公婆、相夫教子、尊重寨邻,并祝福新娘与丈夫全家和睦相处、兴旺发达。

  “阿妹戚托”是彝族人民在长期的生产劳作、日常生活及其民族历史文化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的舞蹈。从“阿妹戚托”独具风格的人文景观中,能够体现出该民族古老的历史文化信息及其本土文化内涵。


  “阿妹戚托”为女子群舞,以偶数组成队形,以8人、12人或16人不等为组,人员增减以偶数计,手拉手即可起舞,队形或呈直排,或呈圆状。


  舞蹈分为12小节,即:彝语之“伞踏”(汉语意为:欢送出嫁)、“西踏非踏母”(勤俭持家)、“含各勾梁”(送镰刀)、“其兰朵”(送粑粑)、“密几包”(农闲)、“其摩罗”(播种)、“哄的”(插秧)、“节根间”(幸福靠劳动)、“美液朵”(薅秧)、“机堵”(耕作)、“吉踏吉摩踏”(劳动快乐)、“其醒然”(祝新娘终身幸福)。

  整个舞蹈肢体语言的形成,无不来源于生产生活,并对未来寄予美好的向往。其动作主要靠髋关节、膝关节、踝关节部位的运动变化来展示舞之美感。表演者相互配合默契,可谓丝丝入扣,使其动作整齐无误、干净利落,脚掌发出的踢踏之声,极为脆响,以足传情,使人震撼,予观者的视觉冲击力和艺术感染力,令人叹为观止,被誉为“东方踢踏舞”。


  彝族最隆重的传统节日当属“火把节”。这天,彝家人以松木为炬,高达丈余,称为“火把”。当夜幕低垂之时,彝家山寨一片热气腾腾,各寨的火把相映争辉,照得夜空一片火红,人们围着熊熊燃烧的篝火手拉手、心相连,跳起“阿妹戚托”舞蹈,共同祝愿风调雨顺,五谷丰收,国泰民安,生活一年更比一年好。

  2014年“阿妹戚托”被列入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

  来源:黔西南宣传

精彩

感动

搞笑

开心

愤怒

无聊

灌水

惊讶

网友点评(温馨提示: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发言时请遵守相关法律)

  • 暂无任何评论,赶快抢沙发!
查看全部评论(0)

更多信息 >>图片推荐

《兴义之窗》简介|联系方式|免责声明|广告服务|QQ|布苗之乡|手机客户端

运维:黔西南州金州在线信息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法律顾问 黔西南州天生律师事务所杜兴开 李梅 电话:0859-3244148

技术咨询:0859-3112359|投稿热线:0859-3114520|频道合作:18985992826|广告热线:0859-3554999

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8985992826

公安机关备案号:黔52230102000079号 Copyright 1999 - 2019 Xyzc.Cn All Rights Reserved 黔ICP备07001096号-6

返回顶部
> 本地资讯 > 今日兴闻

【康养胜地 人文兴义】今天聊聊黔西南州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阿妹戚托(二十一)

  • 编辑:肉肉浏览:511评论: 0 黔西南宣传
  •   阿妹戚托

      历史渊源


      三宝彝族乡位于晴隆县城东南面,距县城46.03公里,东、北、西三面与鸡场镇相连,南与安谷乡接壤,海拔1400-1800米,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阿妹戚托”的发源地。

      彝族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民族,远在公元前2世纪,彝族先民就开始繁衍生息在祖国西南的这块土地上。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彝族人民创造了灿烂的文化活动形式,其中美妙的歌舞艺术是彝族传统文化的代表之一。

      追溯三宝彝族的祖先,原系古代西南民族爨蛮的一支系,史称“西爨白蛮”,居于滇西北(另一支系称“东爨乌蛮”)。历史上部族之间屡生战事,西爨白蛮战败,依照部族之间的协定,败者沦为奴隶,胜者则为主人。唐朝天宝二年(743年),乌蛮反唐,号称“于矢部”,势力范围包括云、贵、川交界之大部分地区。直到元八年(1271年),于矢部才降附元中央集权。其间,部族群体的称谓逐渐演变为“白彝”即原之乌蛮(白彝黑彝之分,随着民国告终而结束,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国家取鼎彝之彝统称为彝)。由于白彝先民不甘忍受统治者的奴役、压迫和剥削,于是举家迁徙,逃离故土,跋山涉水进入北盘江流城,隐居深山,并依靠山林谋生计,与大千世界相对隔离,形成半封闭式甚至封闭式的格局。

      其生产形式为刀耕火种和狩猎,其文化艺术亦只能在这种相对封闭的环境条件下,以言传身教的方式进行传承。诚然,从民族文化语言总体反映形式上看,彝族是一支享有文字(彝文)使用的民族。但在该民族的历史上,彝文被其统治者完全掌握并严格控制,被剥削的贫民尤其是奴隶,是难以甚至根本不能接触和使用其文字的。于此,“阿妹戚托”舞蹈无文字(书面语言和图解)记载之谜便不难破解了。所谓言传身教,则是祖母传母,母传女儿,女儿传外孙女,而且只在母系中世代相传,以口述其动作之含义和要领,再手把手教导其手之舞、足之蹈,从而令其动作规范,使之保持历史的、原汁原味的艺术形态。


      在三宝一带的彝族青年男女,经常采用情歌对唱和舞蹈的方式来寻觅自己的心上人。彝族人民能歌善舞,逢年过节,舞蹈表演是一个重要的内容。彝族舞蹈形式多种多样,最具特色的就是具有“东方踢踏舞”美誉的姑娘出嫁舞——“阿妹戚托”舞蹈。这种舞蹈没有旋转大跳的高难度动作,主要通过脚的动作来体现,但是要求换脚灵活、步调一致、配合默契、心心相通,使围观者得到一种淳厚、独特之美的享受。彝族姑娘用独到的舞蹈语言,表现了她们对彝家出嫁姑娘的一种发自内心的美好祝福。

      “阿妹戚托”汉语意译为“姑娘出嫁舞”,是彝族人民农耕文化的结晶,距今已有五百多年的历史。

      “阿妹戚托”属无音乐伴奏的舞蹈。当彝族新婚姑娘临出嫁时,寨中及邻寨的女伴们纷纷前来为新娘送行。在与新娘离别之际,表达女伴们依依难舍的心情,同时希望新娘出嫁之后,勤俭持家、孝敬公婆、相夫教子、尊重寨邻,并祝福新娘与丈夫全家和睦相处、兴旺发达。

      “阿妹戚托”是彝族人民在长期的生产劳作、日常生活及其民族历史文化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的舞蹈。从“阿妹戚托”独具风格的人文景观中,能够体现出该民族古老的历史文化信息及其本土文化内涵。


      “阿妹戚托”为女子群舞,以偶数组成队形,以8人、12人或16人不等为组,人员增减以偶数计,手拉手即可起舞,队形或呈直排,或呈圆状。


      舞蹈分为12小节,即:彝语之“伞踏”(汉语意为:欢送出嫁)、“西踏非踏母”(勤俭持家)、“含各勾梁”(送镰刀)、“其兰朵”(送粑粑)、“密几包”(农闲)、“其摩罗”(播种)、“哄的”(插秧)、“节根间”(幸福靠劳动)、“美液朵”(薅秧)、“机堵”(耕作)、“吉踏吉摩踏”(劳动快乐)、“其醒然”(祝新娘终身幸福)。

      整个舞蹈肢体语言的形成,无不来源于生产生活,并对未来寄予美好的向往。其动作主要靠髋关节、膝关节、踝关节部位的运动变化来展示舞之美感。表演者相互配合默契,可谓丝丝入扣,使其动作整齐无误、干净利落,脚掌发出的踢踏之声,极为脆响,以足传情,使人震撼,予观者的视觉冲击力和艺术感染力,令人叹为观止,被誉为“东方踢踏舞”。


      彝族最隆重的传统节日当属“火把节”。这天,彝家人以松木为炬,高达丈余,称为“火把”。当夜幕低垂之时,彝家山寨一片热气腾腾,各寨的火把相映争辉,照得夜空一片火红,人们围着熊熊燃烧的篝火手拉手、心相连,跳起“阿妹戚托”舞蹈,共同祝愿风调雨顺,五谷丰收,国泰民安,生活一年更比一年好。

      2014年“阿妹戚托”被列入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

      来源:黔西南宣传

    网友点评
    (温馨提示: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发言时请遵守相关法律)

    查看全部评论(0)

    兴义之窗反馈电话:18985992826

    公安机关备案号:黔52230102000079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