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何产业都要接受市场的考验,市场才是“金标准”。
近日,有媒体报道贵州一些地方火龙果种植规模扩大之后,价格下降,农民减收。
客观地说,火龙果价格波动、质量标准、冷链储藏、深加工等问题是客观存在的。这个时候有媒体提出来,未必是一件坏事情。
贵州种火龙果开始于2006年左右。当时,贵州迫切需要为缺水少土、热量丰富的喀斯特山区群众寻找一条脱贫致富的路子。农业部门认为,火龙果经济价值高、管护技术简单、投产快(一般定植8个月到1年半就结果),是一种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兼顾的高效作物,于是有了发展火龙果产业的思路。
市场也有空间。那几年,国内市场上近80%的火龙果从越南进口,价格高达数十元一公斤。
从2008年开始,贵州省级财政每年投入3000到5000万元扶贫专项资金发展火龙果产业。在财政的大力扶持下,贵州火龙果从无到有异军突起,只用五六年时间,种植规模就做到全国第一。
那几年,贵州火龙果亩产值达到1万多元,一大批农民靠火龙果富了起来。
产业前景好,不只贵州看到。2012年前后,大量资本涌入火龙果产业,在国内掀起一股扩种潮。全国火龙果种植面积从2011年的不足5万亩增加到现在的逾60万亩,7年增加了11倍。在这个过程中,贵州种植面积超过9万亩,又很快被海南、广西赶超。
随之而来的,是价格高度分化。今年国内火龙果价格普遍在每公斤4到14元之间,7月贵州火龙果出园均价为每公斤8.3元。相比前几年,价格已经大幅下滑。
应该清醒地认识到,任何产业都要接受市场的考验,市场才是“金标准”。贵州火龙果产业“上半场”起步早、发展快,目前还在爬坡过坎,困难和问题总是有的,不能操之过急、责之过急。成长的烦恼,依然是一种成长。
那么,在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下,贵州火龙果应该如何“换挡”才能跑好“下半场”?
单纯的拼量,不占优势。业内人士认为,贵州山多地少,火龙果种植人工成本高,必须要从“量”的竞争转向“质”的比拼,发挥比较优势,提高市场竞争力。
要做好农民的组织化,做规模化标准化生产。贵州山多地少,耕地分散,早期火龙果产业投入以扶贫专项资金为主,资金直接补贴到户,形成了以单家独户分散种植为主的现状。据统计,目前我省9万多亩火龙果中,有四分之三为农户分散种植。农户分散种植,标准无法统一、产品销售困难。要解决这个问题,必须把分散的农户果园整合起来,做适度规模化经营。在此基础上,完善基础配套设施,推行标准化生产,提高商品率。
要进一步提高品质,做品牌化经营。贵州山青天蓝水清地洁,病虫害少发。要利用好这个优势,在此基础上,建立品牌,加强营销推广。
“没有品牌的果就只能在产地卖。”业内人士还建议,在统一品种和管理技术的情况下,对贵州火龙果实施品牌大整合,做好“品种”“品质”和“品牌”,重拳出击,三年内与海南、广西形成鼎足之势,力争三分天下,我有其一。
提高技术支撑,延长产业链。罗甸县除鲜果外,已开发生产了火龙果果干、干花、果酒、饮料等产品。果农们还对火龙果进行疏花管理,多余的花采摘卖掉。在广州江南果蔬批发市场,火龙果鲜花批发价每公斤7.5到10元,干花80元。有果农表示,光卖火龙果花就能找回农资和人工的投入,卖果子的钱净赚。
贵州火龙果每年可开8批花,结8批果。专家建议,可以通过花果管理,人工调节上市时段,避其锋芒,错峰竞争。比如当前的台风季节,广西、海南、广东等沿海地区火龙果生产困难,贵州就可以通过花期调控措施,让火龙果大量上市。(陈毓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