厚今薄古或是厚古薄今常常是人们争论不休的话题。政治家、理论家或是文学家、史学家常因同一事物而生成截然不同的观点和看法,著书立说各抒己见,尖锐对立,互不相让。但若要共聚运河岸边,对运河作一番评鉴,难知有何感想,古今运河谁为高下这恐怕又是一个旷世之问了。
对运河的评鉴,厚古薄今或是厚今薄古都不应看作是理性的选项,而用古韵清芬来说运河是再贴切不过了。艺术之树常青,生活之树常青。如果说把从古至今华夏儿女修造的无数工程梳理一遍,称得起常青树的那只有大运河莫属了,与其媲美的新疆“坎儿井”或许也在其列。时间逾越了数千年,不仅古韵浓郁,更有时代的清芬。
在通州大运河森林公园南进口,走不多远就有一块巨型石壁,上面雕刻着《潞河督运图》,我审视良久。漫步潞河岸边,遥思古人先贤壮举,盛赞先贤泽被后人的厚德伟业当应不必质疑。
细读史料,大运河的来历可以追溯到两千五百多年前,开凿于春秋时期。最初是吴王夫差为了北伐齐国,争夺中原霸主,调集民夫开挖自扬州向东北,经射阳湖到淮安入淮河的运河,也即今天的里运河,因途径邗城,故得名“邗沟”,把长江水引入淮河,成为大运河最早修成的河段。战国时代又开凿了大沟和鸿沟,从而把江、淮、河、济四水沟通起来。
隋炀帝迁都洛阳,为坐稳天下,从政治和军事、经济考虑,务须控制物质丰富的长江三角洲地区,于公元603年下令开凿从洛阳经山东临清到河北涿郡长约1000公里的“永济渠”,又于公元605年下令开凿洛阳到江苏淮安约1000公里的“通济渠”直接沟通黄河与淮河的交通,并改造邗沟和江南运河。公元610年开凿江苏镇江至浙江杭州长约400公里的“江南运河”,连同公元584年开凿的长安至潼关东通黄河的广通渠,这样以洛阳为中心的,以扬州为南北交通枢纽的漕运网络形成,扬州也成为在当时的中国最繁荣的地区而名扬天下。
元代建都北京,为使大运河南北相连花10年时间,开挖“洛州河”与“会通河”,北京与天津之间新修“通惠河”。这样新的京杭大运河比绕道洛阳缩短900多公里,纵观南北的京杭大运河从此舟楫云集,千帆竞发,商贾往来,市镇崛起,成为名副其实的经济大动脉,为国家繁荣统一发挥着重要作用。京杭大运河也见证了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和智慧,在华夏五千年史册上留下了精彩史页。对这样的浩大工程,无论站在什么角度,秉持什么立场,或是何种眼光,你还能吝啬赞美的笔墨吗,你还惜用美好的词语吗?当想到隋短暂一朝,兴修了大运河,建立了科举制度,元朝定都北京,疏通了京杭大运河,你会客观地对前贤心生敬意。
在大运河森林公园中的月岛观景台,运河宽阔平静的水面,碧波荡漾,水草芦苇茂盛,飞鸟翔集,令人心旷神怡。这是今天的运河北端,是当年漕运繁华之地。2500年之后的运河,依然散发着青春气息,从北至南,贯穿五大水系,在经历一个时期的沉寂之后,又担负起了南水北调东线输水的使命,大部分水段又恢复了通航,这在世界水运工程史上也是罕见的。新世纪初,我曾在运河沿线的一个重要节点城市工作。从上世纪七十年代停航,运河古道成为排污设施,垃圾填埋之地。我曾数度站在河岸痛心疾首,无法想象当年的繁荣,更难接受眼前的现实。当时就为此设置一个新区统一管理治理。那时明知一个市难以形成气候,但精卫填海,矢志不渝。
而今沿线城市联合申遗成功,运河已成为当地的城市名片,精心的治理已使运河芳容再现,清芳四溢。北京通州的运河森林公园是京杭大运河的一个缩影。天堂苏杭,名城扬州,古城台儿庄,北运河重要节点临清,哪一个不是闻名遐迩,哪一个不是因运河的灵动而青春永驻。近现代的运河经历了太多的苦难,她同样是我们这个民族深重灾难的组成部分。她并非仅仅是因交通运输功能的降低衰落,更是国力衰弱,列强欺凌而形成的恶果。河水泛滥淤塞,河运改海运,水路由铁路替代,都不能淹没运河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价值,她一度失去光彩也是民族灾难的标记。
“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今天的中国不用说开凿大运河这样的工程,三峡大坝,高速公路,空中航线,高速铁路,哪一样都超越了前人。但大运河给予的启迪和恩惠,今天的人们还是应时时感念的。“哲学家们总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是改造世界。”对大运河的开凿,这种改天换地的气概,是传承至今的中国人勤劳智慧的精神财富,高峡平湖,南水北调,同样是大运河工程改造自然的进行时现代版。我们应该为今天的业绩骄傲自豪,也不应该忘记大运河这样的今古奇观。
今天的人们见证了大运河历经的沧桑,也有幸见到了大运河的新生。有的运河古道在等待着装扮,大运河全线通航也不会是遥远的梦想。京杭大运河会随着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再现新的风采。已经有2500多年的历史,几经历朝历代开凿修复,一次次容光焕发,这沉淀厚积的运河文化,应该值得今天的人们珍视和发掘。申报成世界文化遗产仅仅是一个好的开端,是一个运河文化整理的标志,而在文化宝库中独树一帜,成为鲜明的文化符号,还须不懈努力。
实的大运河依然纵贯南北,历史纵深的大运河已穿越2500多年,凝结着诸多的珍珠,形成相对独立的区域文化;未来的大运河必然从今天的大运河走过。今天的我们必须用文化的一脉把大运河传承给后人,她的兴衰史必然是一部鸿篇巨制,她的军事价值也会像长城一样淡出,而她的文学价值当下表现尚嫌不足。康熙、乾隆两朝皇帝南巡也在这部文学巨著中透漏了不少信息。除此之外,李白“烟花三月下扬州”,一定是从黄鹤楼处的烟波长江,再经过一段运河才会到达繁华之地的。而其他的文学作品无论唐诗宋词元曲还是明清小说,写运河的不是太多,现代作品中让人记住的也微乎其微,这就呼唤文化巨匠尽快介入才是。今天运河的经济价值一定不仅仅是南水北调,也不仅仅是一处处城市湿地公园。我想象她应该是一道靓丽的慢生活的风景线。在经过一段快节奏的生活之后,在乘坐了飞机、高铁和高速路行驶之后,人们或许又会想乘船漫游,从京津到华北平原,从齐鲁大地到江淮水乡,再到富庶江南,天堂苏杭一路风景定会目不暇接,白天桃源胜境,夜晚江村渔火,这或许是后来人们见到的京杭大运河吧。(春 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