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咨询市场的种种乱象,面对高考填报志愿或沦为“生意”的趋势,不能止于媒体曝光或业内提醒,而是需要有关部门拿出相关作为。
6月19日《新京报》报道,高考过后,考生和家长又围绕着志愿填报忙碌起来。面对那么多学校和专业,如何选择让很多考生和家长犯了难,这也让帮助考生填报志愿的辅导市场渐渐火了起来,“大数据预测录取概率”、“专家一对一咨询”等填报服务五花八门,要价数千到数万。
每年高考过后都会出现此类的“生意”,今年似乎更甚。这不能不引起人们的足够警觉。不错,填报高考志愿的确需要一些可靠的数据来做支撑,需要对自我认知的准确定位,走出盲动,从而获得最佳选择。
但问题也随之而来。那些打着服务考生旗号的咨询机构,良莠不齐,甚至就是匆匆搭建的“草台班子”,真能提供可靠的数据预测?一部分咨询机构以赚钱为最大目标,价格之高令人咋舌,俨然把填报志愿当成了一门“生意”,但他们的指导真的科学吗?这里且不说其所谓的“数据”多属“山寨货”,每每被权威部门否认,多数不足为信。即便其中还真有些“真货”,但影响志愿填报的因素很多,每年都是呈现动态变化的。尤其是填报志愿相对主观,考试的人都不同,填报志愿也千差万别。去年一拥而上的热门学校和专业,今年却有可能是冷门。往年的数据,并不完全能够准确预测今年的情况。考生和家长花了大价钱,反而极有可能被误导。
填报志愿可以有专家的咨询,家长的参谋,但最终是学生自己的志愿,学生需要结合自己的实力和兴趣进行选择。专家认为好的,不一定是适合学生的。无论如何,填报志愿绝不能沦为一门误人子弟的“生意”。
考生和家长要理性选择,别被“生意经”所左右,除了全社会要重视升学规划和升学知识培训,要通过学校及教育部门等正规机构的线上线下的辅导、交流等方式,帮助考生和家长提升判别能力,了解志愿填报技巧,科学规划升学和人生发展道路。
面对咨询市场的种种乱象,面对高考填报志愿或沦为“生意”的趋势,不能止于媒体曝光或业内提醒,而是需要有关部门拿出相关作为。首先应明确从业资质,对鱼龙混杂的咨询机构加强监管,要把那些以忽悠敛财为能事的机构,坚决清出市场。同时对少数“已遂”者,要及时依法依规予以严格查办,形成震慑,以儆效尤。
此外,要想降低考生落选风险,还需要探索更科学、更合理的录取方式,增加高校和考生双向选择机会,以更多实际行动纾解考生及家长焦虑,从而铲除“生意”的滋生土壤。 (张国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