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启辅助访问 您好!欢迎来到兴义之窗/ 手机客户端/ 官方微信/ 在线投稿

兴义之窗

您现在的位置:兴义之窗> 本地资讯> 省内资讯
> 本地资讯> 省内资讯

35年,42项发明专利,科研成果在业内具有广泛影响力

更新:2018-6-20 17:09|编辑:山遇水|浏览:1624|评论: 0 |来源: 贵州日报
摘要:  宋宝安还倡导成立了全国农药高效低风险创新联盟,出版中国农药研究和应用全书,主持编修了中国农业百科全书-农药卷,主持中国农药绿色发展战略咨询。  主办中外100余名知名学者参加、800余名代表出席的绿色植 ...
  宋宝安还倡导成立了全国农药高效低风险创新联盟,出版中国农药研究和应用全书,主持编修了中国农业百科全书-农药卷,主持中国农药绿色发展战略咨询。

  主办中外100余名知名学者参加、800余名代表出席的绿色植保国际高端论坛科技盛会。邀请19位两院院士到贵州,为山地高效农业脱贫攻坚和绿色发展谋思路、出见解。

  负责申报的“绿色农药与有害生物控制团队”,入选国家创新人才推进计划——重点领域创新团队,实现了贵州省国家创新团队零的突破。

  “如今,在国内外科研界,有了更多贵州声音,有了更多贵州底气,也有了更多贵州自信。”作为贵州本土科学家,宋宝安深感欣慰。

  35载寒来暑往,宋宝安在处理学校事务外的所有时间,不是沉浸在实验室,就是奔走在田间地头,或是活跃在农药学术界……只因对科研有着一往情深的执着和坚守。

  “创新从来都是九死一生,但我们必须有‘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的豪情。”两院院士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在宋宝安心里引起强烈共鸣。

  “科研的过程是苦的,但结果是甜的。”宋宝安给记者讲述了科研路上的一个苦乐小故事。

  2010年,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毒在全国大面积爆发。作为全国联防联控专家组副组长,宋宝安立即带着他的团队,来到三年绝收重灾区之一的云南省施甸县防控试验地。

  “在施甸一待就是3年,第一年是关键时期,每个周末都从贵阳飞昆明再转车到施甸查看防控进展,每周如此。”宋宝安说,去的次数太多了,当地的老百姓几乎都认识他。

  工作期间,宋宝安和团队多次遭遇地震。2012年11月缅甸地震,所住宾馆大厅顶灯都在晃,大家急忙往外跑,而他却安然坐在宾馆五楼赶写材料。

  正是这种忘我的科研斗志,在这场与水稻病虫害的较量中,宋宝安带领团队以三大具有自主创新的核心技术为支撑,终于找到了遏制水稻病害方法。

  当稻田单产达998斤,村民们从最初的质疑到心服口服地竖起大拇指夸奖说:“贵大的教授们不是来走走看看做样子,而是真正为我们解决了问题。”

  宋宝安还组织攻关团队与农业部等合作,在山东、安徽、江苏、浙江等省,进行毒氟磷等防治烟草病毒病、蔬菜病毒病、水稻病毒病研究,总结出一套完整的防治病毒病的田间应用技术。

  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两年多时间,宋宝安越来越忙碌,在贵州、到云南、去湖南……他跋山涉水,带领团队奋战在学术前沿阵地。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就算再苦,再累,当换来一片片庄稼的茁壮成长,一张张农民兄弟的淳朴笑脸……宋宝安认为这就是对他和团队科研价值最好的回报。

精彩

感动

搞笑

开心

愤怒

无聊

灌水

惊讶

网友点评(温馨提示: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发言时请遵守相关法律)

  • 暂无任何评论,赶快抢沙发!
查看全部评论(0)

更多信息 >>图片推荐

《兴义之窗》简介|联系方式|免责声明|广告服务|QQ|布苗之乡|手机客户端

运维:黔西南州金州在线信息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法律顾问 黔西南州天生律师事务所杜兴开 李梅 电话:0859-3244148

技术咨询:0859-3112359|投稿热线:0859-3114520|频道合作:18985992826|广告热线:0859-3554999

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8985992826

公安机关备案号:黔52230102000079号 Copyright 1999 - 2019 Xyzc.Cn All Rights Reserved 黔ICP备07001096号-6

返回顶部
> 本地资讯 > 省内资讯

35年,42项发明专利,科研成果在业内具有广泛影响力

  • 编辑:山遇水浏览:1624评论: 0 贵州日报
  •   宋宝安还倡导成立了全国农药高效低风险创新联盟,出版中国农药研究和应用全书,主持编修了中国农业百科全书-农药卷,主持中国农药绿色发展战略咨询。

      主办中外100余名知名学者参加、800余名代表出席的绿色植保国际高端论坛科技盛会。邀请19位两院院士到贵州,为山地高效农业脱贫攻坚和绿色发展谋思路、出见解。

      负责申报的“绿色农药与有害生物控制团队”,入选国家创新人才推进计划——重点领域创新团队,实现了贵州省国家创新团队零的突破。

      “如今,在国内外科研界,有了更多贵州声音,有了更多贵州底气,也有了更多贵州自信。”作为贵州本土科学家,宋宝安深感欣慰。

      35载寒来暑往,宋宝安在处理学校事务外的所有时间,不是沉浸在实验室,就是奔走在田间地头,或是活跃在农药学术界……只因对科研有着一往情深的执着和坚守。

      “创新从来都是九死一生,但我们必须有‘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的豪情。”两院院士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在宋宝安心里引起强烈共鸣。

      “科研的过程是苦的,但结果是甜的。”宋宝安给记者讲述了科研路上的一个苦乐小故事。

      2010年,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毒在全国大面积爆发。作为全国联防联控专家组副组长,宋宝安立即带着他的团队,来到三年绝收重灾区之一的云南省施甸县防控试验地。

      “在施甸一待就是3年,第一年是关键时期,每个周末都从贵阳飞昆明再转车到施甸查看防控进展,每周如此。”宋宝安说,去的次数太多了,当地的老百姓几乎都认识他。

      工作期间,宋宝安和团队多次遭遇地震。2012年11月缅甸地震,所住宾馆大厅顶灯都在晃,大家急忙往外跑,而他却安然坐在宾馆五楼赶写材料。

      正是这种忘我的科研斗志,在这场与水稻病虫害的较量中,宋宝安带领团队以三大具有自主创新的核心技术为支撑,终于找到了遏制水稻病害方法。

      当稻田单产达998斤,村民们从最初的质疑到心服口服地竖起大拇指夸奖说:“贵大的教授们不是来走走看看做样子,而是真正为我们解决了问题。”

      宋宝安还组织攻关团队与农业部等合作,在山东、安徽、江苏、浙江等省,进行毒氟磷等防治烟草病毒病、蔬菜病毒病、水稻病毒病研究,总结出一套完整的防治病毒病的田间应用技术。

      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两年多时间,宋宝安越来越忙碌,在贵州、到云南、去湖南……他跋山涉水,带领团队奋战在学术前沿阵地。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就算再苦,再累,当换来一片片庄稼的茁壮成长,一张张农民兄弟的淳朴笑脸……宋宝安认为这就是对他和团队科研价值最好的回报。

    网友点评
    (温馨提示: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发言时请遵守相关法律)

    查看全部评论(0)

    兴义之窗反馈电话:18985992826

    公安机关备案号:黔52230102000079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