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启辅助访问 您好!欢迎来到兴义之窗/ 手机客户端/ 官方微信/ 在线投稿

兴义之窗

您现在的位置:兴义之窗> 本地资讯> 县市动态> 晴隆
> 本地资讯> 县市动态> 晴隆

望谟县桑郎村农户抢抓晴好天气抢收稻谷,走上致富小康路

更新:2024-9-13 09:44|编辑:嘉丽|浏览:1108|评论: 0 |来源: 中国黔西南微信公众号
摘要:村史  望谟县桑郎村村民委员会驻桑郎,亦是桑郎镇人民政府所在地,是全镇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布依语“戎”,册三公路从寨中通过,距县城68公里,海拔430米,气候温和,年平均气温19.7℃。1月份平均气温10.4℃ ...
村史>>

  望谟县桑郎村村民委员会驻桑郎,亦是桑郎镇人民政府所在地,是全镇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布依语“戎”,册三公路从寨中通过,距县城68公里,海拔430米,气候温和,年平均气温19.7℃。1月份平均气温10.4℃,7月份平均气温26.6℃,年平均降雨量1197.7毫米,最少870.1毫米,是全县的少雨区之一。桑郎村位于望谟县境东部,东面接八合村,南邻罗甸县的牙里村、桑郎镇的油寒村、纳夜镇,西接麻山镇,北接乐旺镇、卡加村、兴合村,四面群山环绕,形成一个独特的小盆地。境内有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七星桥、近光桥。七星桥建于清道光三年(1823年),位于桑郎寨,东跨越桑郎河,桥长62米,宽4米,高7米,为七孔石拱桥,是按“日、月”两星加“金、木、水、火、土”五星为七星得名修建的,故称“七星桥”,由桑郎人民捐资、献劳、雇请工匠修建,现为册三公路桥梁。近光桥位于桑郎寨西头,《三教阁》大庙的左边,建于清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是桑郎人民以积谷为资,延清惠水石工伍氏历时27天建成,桥长4米,宽3米,高7米,桥体坚实牢固,现为册三公路桥梁。(资料来源:望谟县委宣传部)

收割水稻 陈湘飚 摄

  秋收时节,行走在望谟县桑郎镇桑郎村河畔的千亩“菜—稻—菜”基地,一阵阵热风刮过田野,掀起层层金色波浪。当地农户正抢抓晴好天气抢收稻谷,并翻犁良土,计划种上秋冬蔬菜,脸庞洋溢着喜悦的笑容。

  桑郎村国土面积33.43平方公里,辖区12个村民组,总人口1042户3902人,是贵州第二批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

  桑郎村地处望谟县和罗甸县边界,特殊的地理位置,加上悠久的文化历史,桑郎村小商品贸易比较发达。但在过去,由于交通不便,望谟县城到桑郎车程要两个小时以上。虽然桑郎村处于集镇所在地,但没有一所像样的卫生院。在桑郎村,家家户户都会刺绣这项传统手艺,但刺绣产品没有走出大山,没有变成商品。

  近年来,桑郎村积极探索“党建+”模式,“以农促旅、以旅富农”两把“金钥匙”,摸索出乡村振兴的“幸福密码”,村民们纷纷走上了致富小康路。

  靠山吃山,桑郎村在改变“一年两季”传统耕作。

  近段时间,虽然稻谷尚未全部收割结束,但走进望谟县桑郎镇桑郎村,随处可以看到村民翻犁、运苗、挖坑、移栽、浇水等工作正如火如荼地开展。农技人员穿梭在田间地头指导秋冬种工作。


  素有“天然温室”之称的桑郎村,这里地属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年平均气温19℃。最高海拔1137米,最低海拔316米,冬无严寒、夏无酷暑,雨热同期,日照充足。

  桑郎村土地资源良好,是望谟县主要粮食生产基地和菜篮子基地。一直以来,桑郎坝区保持种植两季传统耕作方式,一季水稻、一季蔬菜。

  2019年,省农科院原名誉院长李桂莲依据桑郎水肥气热条件,建议实施“三季四收”基地建设项目,即一季早春蔬菜(白菜与辣椒、茄子、西红柿示范套种)、一季水稻、一季延秋蔬菜(黄瓜、西葫芦、大球菇),千方百计增加群众收入。

  说干就干。2019年12月,在省农科院技术指导的基础上,村“两委”、村级合作社以品种改良为基础,试点种植。主要引进“泰优390”水稻品种和黔白5号白菜品种,由合作社和致富能人采取以点带面的方式,小规模进行试种,成功后逐步向其他种植群众进行推广。2023年,在桑郎村纳赖坝实施果蔬“三季四收”科技示范种植,覆盖农户76户310人。桑郎村成立广通农民专业合作社,承包40亩地,在水稻收割结束后的空档期,利用废弃的秸秆来培育大球菇。每亩能产生2万余元的纯收入。

  为激发群众内生动力,在实施“三季四收”中,充分发挥村级组织带动作用,主要是以村“两委”+合作社+种植大户+群众的合作发展模式。从2020年至2022年,得益于省州县关工委的资金支持和省、州、县三级技术专家的培训提高了种植技术,有效激发了群众的积极性。


  牢牢抓住时间差这一关键因素,在村“两委”大力支持和合作社的发展带动下,桑郎因地制宜,积极引导当地群众实施“三季四收”果蔬种植模式、定期开展种植业务培训、不断引进优良品种,规模持续扩大,取得了良好效果。四年来,桑郎镇调整早稻品种种植500多亩,年亩增加产值1000元左右;果蔬种植1500亩,果蔬亩产值增加4000元至5000元。

  “‘三季四收’一改此前桑郎一年两季的耕作方式,平均亩产值近2万元,还有效带动当地村民务工增收,实现了人田两不闲,不断激发产业活力,助力当地群众增收致富。”望谟县桑郎镇农业服务中心主任韦国长说。

  先锋领航,乡村蝶变!

  在桑郎镇七星桥下,清澈的水面上架起一个个烧烤平台,游客们纷纷围坐在烧烤架旁,亲手烤制美味的食物。鲜嫩多汁的牛肉串、香气四溢的鸡翅,各种美食在炭火的烘烤下散发着迷人的香味。大家一边品尝着自己亲手制作的烧烤美食,一边分享着生活中的趣事,现场欢声笑语不断。


  眼前乡村田园游、溯溪玩水的火爆景象让人很难跟几年前“杂乱小”的桑郎村联系在一起。

  桑郎村地处“七星浪哨”国家3A级旅游景区核心区,这里有历史悠久的七星拱桥,清澈凉爽的桑郎河,如诗如画的孔明山,素有“布依七星浪哨浪漫之地”之称。近年来,在桑郎镇党委政府的领导下,桑郎村不断探索,形成了党建引领、企业带动、文旅融合、志愿服务的乡村旅游业发展方式,推动旅游业不断升级。近年来,桑郎村先后实施了1.2公里特色村寨道路硬化项目、人饮安全巩固提升工程、坝区产业便道硬化、桑郎镇蛮王城景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乡村振兴道路提升整治工程等6个项目,投入资金共2700多万元。

  走进桑郎村,穿过绿意盎然的田野。绿野平畴,在七星桥上看桑郎河水波荡漾,在碧绿的河畔漫步,河岸的房屋错落有致,乡村田园阡陌纵横,远处云雾笼罩山峰,宛如诗人笔下的桃源画境。


  桑郎村,一座拥有美景、美食、美丽人文的舒适村庄,周边被开垦的田地环绕,人民在桑郎村里安居乐业。近些年,桑郎村不止社会经济稳定发展,当地的地域特色也通过社交网络的发达而逐渐进入人们的视野中。桑郎的七星桥、蛮王城、桑郎峡谷都是当地热门打卡地点。另外,“桑郎凉粉”“桑郎线糖”“桑郎醇”等特色美食,也在望谟县内外颇具知名度。

  “我们以村党支部为统领,搭建旅游发展平台,聚焦‘资源、客源、服务’三大要素,凝聚各方力量加入我村旅游发展。”桑郎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韦定福介绍。按照桑郎镇“镇村结合、政府主导、村级组织、社会参与”的方式,搭建“桑郎村勤工增收农民专业合作社”旅游平台,组建了“吃、喝、玩、乐、游、购”等多个小组,每个小组由当地“小有名气”的商家负责,统一归属桑郎村党支部管理运营。同时经过招商引资,望谟县桑江文化旅游服务公司进驻桑郎村,依托桑郎河优势,开发了游船、“水上烧烤”“水上抓鸭”“水上摸鱼”“水上漂流”等游玩项目,丰富了乡村旅游业态。企业进驻以来,带动桑郎村新增市场经营主体10多个,解决就业岗位40多个。村里的“绣娘”们凭借刺绣这门“深闺手艺”,绣出了美丽的致富蓝图。桑郎村,正致力把文化“软实力”转变成经济“硬杠杆”,撬动乡村产业发展壮大。(文/图 黔西南日报特约记者 岑志福)

精彩

感动

搞笑

开心

愤怒

无聊

灌水

惊讶

网友点评(温馨提示: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发言时请遵守相关法律)

  • 暂无任何评论,赶快抢沙发!
查看全部评论(0)

更多信息 >>图片推荐

《兴义之窗》简介|联系方式|免责声明|广告服务|QQ|布苗之乡|手机客户端

运维:黔西南州金州在线信息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法律顾问 黔西南州天生律师事务所杜兴开 李梅 电话:0859-3244148

技术咨询:0859-3112359|投稿热线:0859-3114520|频道合作:18985992826|广告热线:0859-3554999

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8985992826

公安机关备案号:黔52230102000079号 Copyright 1999 - 2019 Xyzc.Cn All Rights Reserved 黔ICP备07001096号-6

返回顶部
> 本地资讯 县市动态 > 晴隆

望谟县桑郎村农户抢抓晴好天气抢收稻谷,走上致富小康路

  • 编辑:嘉丽浏览:1108评论: 0 中国黔西南微信公众号
  • 村史>>

      望谟县桑郎村村民委员会驻桑郎,亦是桑郎镇人民政府所在地,是全镇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布依语“戎”,册三公路从寨中通过,距县城68公里,海拔430米,气候温和,年平均气温19.7℃。1月份平均气温10.4℃,7月份平均气温26.6℃,年平均降雨量1197.7毫米,最少870.1毫米,是全县的少雨区之一。桑郎村位于望谟县境东部,东面接八合村,南邻罗甸县的牙里村、桑郎镇的油寒村、纳夜镇,西接麻山镇,北接乐旺镇、卡加村、兴合村,四面群山环绕,形成一个独特的小盆地。境内有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七星桥、近光桥。七星桥建于清道光三年(1823年),位于桑郎寨,东跨越桑郎河,桥长62米,宽4米,高7米,为七孔石拱桥,是按“日、月”两星加“金、木、水、火、土”五星为七星得名修建的,故称“七星桥”,由桑郎人民捐资、献劳、雇请工匠修建,现为册三公路桥梁。近光桥位于桑郎寨西头,《三教阁》大庙的左边,建于清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是桑郎人民以积谷为资,延清惠水石工伍氏历时27天建成,桥长4米,宽3米,高7米,桥体坚实牢固,现为册三公路桥梁。(资料来源:望谟县委宣传部)

    收割水稻 陈湘飚 摄

      秋收时节,行走在望谟县桑郎镇桑郎村河畔的千亩“菜—稻—菜”基地,一阵阵热风刮过田野,掀起层层金色波浪。当地农户正抢抓晴好天气抢收稻谷,并翻犁良土,计划种上秋冬蔬菜,脸庞洋溢着喜悦的笑容。

      桑郎村国土面积33.43平方公里,辖区12个村民组,总人口1042户3902人,是贵州第二批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

      桑郎村地处望谟县和罗甸县边界,特殊的地理位置,加上悠久的文化历史,桑郎村小商品贸易比较发达。但在过去,由于交通不便,望谟县城到桑郎车程要两个小时以上。虽然桑郎村处于集镇所在地,但没有一所像样的卫生院。在桑郎村,家家户户都会刺绣这项传统手艺,但刺绣产品没有走出大山,没有变成商品。

      近年来,桑郎村积极探索“党建+”模式,“以农促旅、以旅富农”两把“金钥匙”,摸索出乡村振兴的“幸福密码”,村民们纷纷走上了致富小康路。

      靠山吃山,桑郎村在改变“一年两季”传统耕作。

      近段时间,虽然稻谷尚未全部收割结束,但走进望谟县桑郎镇桑郎村,随处可以看到村民翻犁、运苗、挖坑、移栽、浇水等工作正如火如荼地开展。农技人员穿梭在田间地头指导秋冬种工作。


      素有“天然温室”之称的桑郎村,这里地属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年平均气温19℃。最高海拔1137米,最低海拔316米,冬无严寒、夏无酷暑,雨热同期,日照充足。

      桑郎村土地资源良好,是望谟县主要粮食生产基地和菜篮子基地。一直以来,桑郎坝区保持种植两季传统耕作方式,一季水稻、一季蔬菜。

      2019年,省农科院原名誉院长李桂莲依据桑郎水肥气热条件,建议实施“三季四收”基地建设项目,即一季早春蔬菜(白菜与辣椒、茄子、西红柿示范套种)、一季水稻、一季延秋蔬菜(黄瓜、西葫芦、大球菇),千方百计增加群众收入。

      说干就干。2019年12月,在省农科院技术指导的基础上,村“两委”、村级合作社以品种改良为基础,试点种植。主要引进“泰优390”水稻品种和黔白5号白菜品种,由合作社和致富能人采取以点带面的方式,小规模进行试种,成功后逐步向其他种植群众进行推广。2023年,在桑郎村纳赖坝实施果蔬“三季四收”科技示范种植,覆盖农户76户310人。桑郎村成立广通农民专业合作社,承包40亩地,在水稻收割结束后的空档期,利用废弃的秸秆来培育大球菇。每亩能产生2万余元的纯收入。

      为激发群众内生动力,在实施“三季四收”中,充分发挥村级组织带动作用,主要是以村“两委”+合作社+种植大户+群众的合作发展模式。从2020年至2022年,得益于省州县关工委的资金支持和省、州、县三级技术专家的培训提高了种植技术,有效激发了群众的积极性。


      牢牢抓住时间差这一关键因素,在村“两委”大力支持和合作社的发展带动下,桑郎因地制宜,积极引导当地群众实施“三季四收”果蔬种植模式、定期开展种植业务培训、不断引进优良品种,规模持续扩大,取得了良好效果。四年来,桑郎镇调整早稻品种种植500多亩,年亩增加产值1000元左右;果蔬种植1500亩,果蔬亩产值增加4000元至5000元。

      “‘三季四收’一改此前桑郎一年两季的耕作方式,平均亩产值近2万元,还有效带动当地村民务工增收,实现了人田两不闲,不断激发产业活力,助力当地群众增收致富。”望谟县桑郎镇农业服务中心主任韦国长说。

      先锋领航,乡村蝶变!

      在桑郎镇七星桥下,清澈的水面上架起一个个烧烤平台,游客们纷纷围坐在烧烤架旁,亲手烤制美味的食物。鲜嫩多汁的牛肉串、香气四溢的鸡翅,各种美食在炭火的烘烤下散发着迷人的香味。大家一边品尝着自己亲手制作的烧烤美食,一边分享着生活中的趣事,现场欢声笑语不断。


      眼前乡村田园游、溯溪玩水的火爆景象让人很难跟几年前“杂乱小”的桑郎村联系在一起。

      桑郎村地处“七星浪哨”国家3A级旅游景区核心区,这里有历史悠久的七星拱桥,清澈凉爽的桑郎河,如诗如画的孔明山,素有“布依七星浪哨浪漫之地”之称。近年来,在桑郎镇党委政府的领导下,桑郎村不断探索,形成了党建引领、企业带动、文旅融合、志愿服务的乡村旅游业发展方式,推动旅游业不断升级。近年来,桑郎村先后实施了1.2公里特色村寨道路硬化项目、人饮安全巩固提升工程、坝区产业便道硬化、桑郎镇蛮王城景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乡村振兴道路提升整治工程等6个项目,投入资金共2700多万元。

      走进桑郎村,穿过绿意盎然的田野。绿野平畴,在七星桥上看桑郎河水波荡漾,在碧绿的河畔漫步,河岸的房屋错落有致,乡村田园阡陌纵横,远处云雾笼罩山峰,宛如诗人笔下的桃源画境。


      桑郎村,一座拥有美景、美食、美丽人文的舒适村庄,周边被开垦的田地环绕,人民在桑郎村里安居乐业。近些年,桑郎村不止社会经济稳定发展,当地的地域特色也通过社交网络的发达而逐渐进入人们的视野中。桑郎的七星桥、蛮王城、桑郎峡谷都是当地热门打卡地点。另外,“桑郎凉粉”“桑郎线糖”“桑郎醇”等特色美食,也在望谟县内外颇具知名度。

      “我们以村党支部为统领,搭建旅游发展平台,聚焦‘资源、客源、服务’三大要素,凝聚各方力量加入我村旅游发展。”桑郎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韦定福介绍。按照桑郎镇“镇村结合、政府主导、村级组织、社会参与”的方式,搭建“桑郎村勤工增收农民专业合作社”旅游平台,组建了“吃、喝、玩、乐、游、购”等多个小组,每个小组由当地“小有名气”的商家负责,统一归属桑郎村党支部管理运营。同时经过招商引资,望谟县桑江文化旅游服务公司进驻桑郎村,依托桑郎河优势,开发了游船、“水上烧烤”“水上抓鸭”“水上摸鱼”“水上漂流”等游玩项目,丰富了乡村旅游业态。企业进驻以来,带动桑郎村新增市场经营主体10多个,解决就业岗位40多个。村里的“绣娘”们凭借刺绣这门“深闺手艺”,绣出了美丽的致富蓝图。桑郎村,正致力把文化“软实力”转变成经济“硬杠杆”,撬动乡村产业发展壮大。(文/图 黔西南日报特约记者 岑志福)

    网友点评
    (温馨提示: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发言时请遵守相关法律)

    查看全部评论(0)

    兴义之窗反馈电话:18985992826

    公安机关备案号:黔52230102000079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