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启辅助访问 您好!欢迎来到兴义之窗/ 手机客户端/ 官方微信/ 在线投稿

兴义之窗

您现在的位置:兴义之窗> 本地资讯> 今日兴闻
> 本地资讯> 今日兴闻

黔西南:技术到田间 群众笑开颜

更新:2021-3-4 11:42|编辑:小点点|浏览:607989|评论: 0 |来源: 人民网贵州频道
摘要:  “采摘的时候,脚菇的营养比较充分,从脚菇往上采,尽量采摘大菇。”目前,秧坝镇的木耳迎来采摘旺季,在秧坝镇木耳基地上,每天都有上百名务工群众,贵州黔西南喀斯特区域发展研究院高级农艺师刘波到田间地头, ...
  “采摘的时候,脚菇的营养比较充分,从脚菇往上采,尽量采摘大菇。”目前,秧坝镇的木耳迎来采摘旺季,在秧坝镇木耳基地上,每天都有上百名务工群众,贵州黔西南喀斯特区域发展研究院高级农艺师刘波到田间地头,忙着给父老乡亲们讲解采摘要领,现场一片繁忙。

  册亨县秧坝镇林业产业合作社理事杨森开心地说,自从老师们教会了他们如何选棒、如何喷水和田间管理后,木耳的产量和品质都得到了很大的提升。

  年以来,贵州黔西南喀斯特区域发展研究院围绕食用菌产业,以“企业需要什么服务、农民需要什么技术”为出发点,选派具有专业技术的党员干部到全州各县(市、区),全程对食用菌提供技术指导服务,采取“企业+合作社+农户+技术”的模式指导发展食用菌产业。

  “以前我家主要就是种点水稻,没有其他收入。今年我把家里面的一亩多土地都流转给合作社种木耳,一亩地流转得700块,现在每天摘木耳还有100块的劳务费。”正在采摘木耳的秧坝镇巴信村村民何文英高兴地说。

  在喀斯特研究院的科技助推下,册亨县“从无到有到强”建立起食用菌产业。与此同时,编制册亨县推动“稻耳模式”实施方案,为秧坝镇推荐水稻种植主推品种,实现“水稻+木耳”无缝衔接,为册亨县秧坝镇推动林下菌药产业提供参考;指导种植黑木耳、灵芝、红托竹荪、羊肚菌、黑皮鸡枞8700余亩,采收黑木耳干品1万余斤、黑木耳(鲜品)25万斤,灵芝(干品)1800斤,红托竹荪(鲜品)41000斤。累计吸纳群众在家门口实现就业3万余人次,发放700余万元务工费。

  林下菌药是贞丰县珉谷街道顶肖村的重要产业,该村通过“公司+合作社+农户+技术”的发展模式,共发展香菇、羊肚菌、灵芝等林下菌药种植。

  余登宽是顶肖村村民,在村里发展林下菌药之前一直外出务工,2020年因疫情严重,回家跑起了顺风车。村里发展林下菌药产业,在合作社的牵头带领下,他主动承包64亩土地发展香菇种植,同时在家里种植了200棒的木耳,他还准备将木耳种植扩大到1000棒,如今,已经脱贫的他成了村里的致富带头人。

  “在老师的指导下,香菇种植技术我也基本掌握,现在香菇已经出第二茬,每亩每天可以采摘150斤左右鲜菇,预计到清明节后64亩香菇除了菌棒和人工成本费用等,能净赚20余万元。”说起发展食用菌的好处,尝到甜头的余登宽一脸笑容。

  据介绍,为扩宽群众增收渠道,进一步巩固脱贫攻坚成果,贞丰县珉谷街道顶肖村在发展林下菌药的基础上,在喀斯特研究院科技人员的指导下,充分利用全村房前屋后资源,通过党员引领、大户示范种植,大力发展庭院经济、助农增收。目前庭院经济已经覆盖61户人家,农家庭院的“闲置地”得到有效盘活,进一步扩宽了群众的增收渠道。

  “为了防止通风时菌袋随风摇晃,相互碰撞使耳芽脱落,吊绳底部可用绳连接在一起,这样风再大,菌袋可以随风共同摆动,不相互碰撞伤害耳芽。”科技人员金忠在指导农户庭院种植木耳时说道。

  金忠介绍,围绕贞丰县林下菌种植技术难题,贵州黔西南喀斯特区域发展研究院引进湖南农业大学食用菌技术支持,为贞丰县发展食用菌产业提供强大技术支撑。“推动贞丰县建设红托竹荪、香菇、木耳、羊肚菌示范种植3420亩,带动3000余名群众稳定就业。”

  据了解,为落实全州“一防两不停”,确保农民收入和企业发展两不误,贵州黔西南喀斯特区域发展研究院主动作为,将“两不停”化作“科技服务不停歇、种质资源不停步”,用实实在在的举措指导农业产业发展。(肖雄 余芳)

精彩

感动

搞笑

开心

愤怒

无聊

灌水

惊讶

网友点评(温馨提示: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发言时请遵守相关法律)

  • 暂无任何评论,赶快抢沙发!
查看全部评论(0)

更多信息 >>图片推荐

《兴义之窗》简介|联系方式|免责声明|广告服务|QQ|布苗之乡|手机客户端

运维:黔西南州金州在线信息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法律顾问 黔西南州天生律师事务所杜兴开 李梅 电话:0859-3244148

技术咨询:0859-3112359|投稿热线:0859-3114520|频道合作:18985992826|广告热线:0859-3554999

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8985992826

公安机关备案号:黔52230102000079号 Copyright 1999 - 2019 Xyzc.Cn All Rights Reserved 黔ICP备07001096号-6

返回顶部
> 本地资讯 > 今日兴闻

黔西南:技术到田间 群众笑开颜

  • 编辑:小点点浏览:607989评论: 0 人民网贵州频道
  •   “采摘的时候,脚菇的营养比较充分,从脚菇往上采,尽量采摘大菇。”目前,秧坝镇的木耳迎来采摘旺季,在秧坝镇木耳基地上,每天都有上百名务工群众,贵州黔西南喀斯特区域发展研究院高级农艺师刘波到田间地头,忙着给父老乡亲们讲解采摘要领,现场一片繁忙。

      册亨县秧坝镇林业产业合作社理事杨森开心地说,自从老师们教会了他们如何选棒、如何喷水和田间管理后,木耳的产量和品质都得到了很大的提升。

      年以来,贵州黔西南喀斯特区域发展研究院围绕食用菌产业,以“企业需要什么服务、农民需要什么技术”为出发点,选派具有专业技术的党员干部到全州各县(市、区),全程对食用菌提供技术指导服务,采取“企业+合作社+农户+技术”的模式指导发展食用菌产业。

      “以前我家主要就是种点水稻,没有其他收入。今年我把家里面的一亩多土地都流转给合作社种木耳,一亩地流转得700块,现在每天摘木耳还有100块的劳务费。”正在采摘木耳的秧坝镇巴信村村民何文英高兴地说。

      在喀斯特研究院的科技助推下,册亨县“从无到有到强”建立起食用菌产业。与此同时,编制册亨县推动“稻耳模式”实施方案,为秧坝镇推荐水稻种植主推品种,实现“水稻+木耳”无缝衔接,为册亨县秧坝镇推动林下菌药产业提供参考;指导种植黑木耳、灵芝、红托竹荪、羊肚菌、黑皮鸡枞8700余亩,采收黑木耳干品1万余斤、黑木耳(鲜品)25万斤,灵芝(干品)1800斤,红托竹荪(鲜品)41000斤。累计吸纳群众在家门口实现就业3万余人次,发放700余万元务工费。

      林下菌药是贞丰县珉谷街道顶肖村的重要产业,该村通过“公司+合作社+农户+技术”的发展模式,共发展香菇、羊肚菌、灵芝等林下菌药种植。

      余登宽是顶肖村村民,在村里发展林下菌药之前一直外出务工,2020年因疫情严重,回家跑起了顺风车。村里发展林下菌药产业,在合作社的牵头带领下,他主动承包64亩土地发展香菇种植,同时在家里种植了200棒的木耳,他还准备将木耳种植扩大到1000棒,如今,已经脱贫的他成了村里的致富带头人。

      “在老师的指导下,香菇种植技术我也基本掌握,现在香菇已经出第二茬,每亩每天可以采摘150斤左右鲜菇,预计到清明节后64亩香菇除了菌棒和人工成本费用等,能净赚20余万元。”说起发展食用菌的好处,尝到甜头的余登宽一脸笑容。

      据介绍,为扩宽群众增收渠道,进一步巩固脱贫攻坚成果,贞丰县珉谷街道顶肖村在发展林下菌药的基础上,在喀斯特研究院科技人员的指导下,充分利用全村房前屋后资源,通过党员引领、大户示范种植,大力发展庭院经济、助农增收。目前庭院经济已经覆盖61户人家,农家庭院的“闲置地”得到有效盘活,进一步扩宽了群众的增收渠道。

      “为了防止通风时菌袋随风摇晃,相互碰撞使耳芽脱落,吊绳底部可用绳连接在一起,这样风再大,菌袋可以随风共同摆动,不相互碰撞伤害耳芽。”科技人员金忠在指导农户庭院种植木耳时说道。

      金忠介绍,围绕贞丰县林下菌种植技术难题,贵州黔西南喀斯特区域发展研究院引进湖南农业大学食用菌技术支持,为贞丰县发展食用菌产业提供强大技术支撑。“推动贞丰县建设红托竹荪、香菇、木耳、羊肚菌示范种植3420亩,带动3000余名群众稳定就业。”

      据了解,为落实全州“一防两不停”,确保农民收入和企业发展两不误,贵州黔西南喀斯特区域发展研究院主动作为,将“两不停”化作“科技服务不停歇、种质资源不停步”,用实实在在的举措指导农业产业发展。(肖雄 余芳)

    网友点评
    (温馨提示: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发言时请遵守相关法律)

    查看全部评论(0)

    兴义之窗反馈电话:18985992826

    公安机关备案号:黔52230102000079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