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启辅助访问 您好!欢迎来到兴义之窗/ 手机客户端/ 官方微信/ 在线投稿

兴义之窗

您现在的位置:兴义之窗> 本地资讯> 今日兴闻
> 本地资讯> 今日兴闻

从土地撂荒到花果满山 —— 解码贵州省黔西南州安龙县纳赖村的产业振兴

更新:2021-1-31 11:27|编辑:小点点|浏览:608861|评论: 0 |来源: 中国民族报
摘要:  【开栏的话】  “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习近平总书记这一重要论断,深刻阐释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的内在要求,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提供了根本遵循。  乡村振兴是包括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 ...
  【开栏的话】

  “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习近平总书记这一重要论断,深刻阐释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的内在要求,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提供了根本遵循。

  乡村振兴是包括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的全面振兴。在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的历史关口,巩固和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是一个关系大局的重大问题。本报今日起开设专栏“乡村振兴调研行”,呈现各地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推进全面脱贫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中的好经验、好做法,以提供交流、推动工作。

  寒风凛冽,贵州省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安龙县万峰湖镇纳赖村却是一番热火朝天的忙碌景象。这里生活着796户、3300余名布依族同胞。

  驻足远眺万峰湖畔,一个个枇杷、沃柑、沙糖桔、百香果产业园,与错落有致的白墙农舍、苍翠的群山、清澈的湖水相映成趣,构成了一幅绿水青山、村美业兴的壮美画卷。

  引才进村:

  点燃振兴产业“星星之火”

  在纳赖村里拉然沟小组一坡地上的简易板房门前,钟国志正忙着卖沃柑果,顾客络绎不绝。

  岁的钟国志,在这块坡地上种了80亩枇杷、40亩沃柑,去年销售收入70万元。眼下还有1.5万公斤产值约15万元的沃柑果挂在果树上,预计春节前后可卖完。“这里海拔低、气温高、土肥沃、日照足,产出的枇杷和沃柑个儿大、糖分足、品质好。”钟国志说。

  钟国志不是纳赖村人,而纳赖村却成就了他创业,这得益于纳赖村引人才进村举措。

  纳赖村为何要引人才进村呢?

  原来,纳赖村生态环境好,拥有5000多亩天然林,海拔在800米至1000米,水源、日照充足,是发展水果的风水宝地。然而,当地人不懂种植水果,种玉米又挣不了钱,村里500多名青壮年常年在广东、浙江等地务工。村里有2500亩梯田梯地低效种植,有600多亩梯田、坡地常年撂荒,还有荆棘遍野的3000多亩荒山闲置着。

  时任纳赖村党支部书记的贺元权,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他在2014年初的一次村“两委”会上,提出了“引人才进村”的兴业思路,得到村干部的支持。

  当年10月,兴义市丰都街道龙糖村“产业人才”钟国志到纳赖村实地考察,看中了这里的自然资源优势,下定决心发展果业。

  说干就干,钟国志以每亩每年300元的价格流转了12户人家的撂荒田地,雇请乡亲割草、挖坑、建梯地等,拉开了发展枇杷、沃柑产业的序幕。村里撂荒田地及荒山,迎来了变成金山银山的“春天”。

  “引”一贤人,则群贤毕至。2015年,来自兴义市的钟德金、梁永新等7名“产业人才”,入驻纳赖村创业。他们像钟国志一样,揣着资金、技术和先进的管理理念,共发展枇杷、沃柑、沙糖桔等果业1000亩。他们的举动,点燃了纳赖村振兴产业的“星星之火”。

  党员示范:

  激发乡亲发展产业热情

  正当引来的人才在火热创业时,纳赖村乡亲却冷眼旁观。还有人背地里议论:这些人疯了,难道荒坡野岭能种出“宝贝”来?

  听到乡亲们的议论,贺元权下决心带领村里党员,以“身”示范,激发乡亲发展产业的热情。贺元权领着家人,在自家流转的20亩撂荒地、承包的10亩撂荒地上,起早贪黑割草、挖坑等。

  “村支书带了头,我们不能落后!”村里的党员,纷纷加入到发展果业的“领头羊群”中。

  年1月,钟国志把自己从云南蒙自引进的优质枇杷苗和培育出的优质沃柑苗,提供给贺元权。当年3月,贺元权种了15亩枇杷、15亩沃柑。

  当年底,党员王先州种15亩枇杷、党员查仕波种12亩枇杷、党员查大祥种20亩沃柑……16户党员户,得到钟国志等人提供果苗、技术的帮助,成为村里发展果业示范户。

  这些党员户还给村民们在发展思路上引导、技术上支持、果苗供应上协调,带动乡亲们发展产业。

  目前,纳赖村包括186户脱贫户在内的412户乡亲,已发展枇杷、沃柑、百香果、蜂糖李等产业4000亩。

  转活机制:

  昔日“巴掌田”变身大果园

  “产业人才”到纳赖村创业,把“巴掌田”合成了“大块田”,以适应振兴产业战略需求。

  现任纳赖村党支部书记王先州说,纳赖村探索符合村子实际的土地流传模式,或村里组织集中流转,或由创业方与农户共商流转,通过灵活的方式,让引进的人才和本土产业大户都能流转到土地。

  谢平1200亩、钟国志120亩、钱必金110亩、查方明60亩……到2020年底,全村引进的“产业人才”及本村的产业大户共42户。他们不但自身喜圆了“发财梦”,也给乡亲“捎”来150万元的土地流转资金收益,还让300多乡亲在家门口务工增收。

  振兴产业富得快。村里第一个“吃螃蟹”的贺元权,去年卖枇杷、沃柑累计收入14万元。2014年被识别为建档立卡贫困户的查吉华,靠2015年初种的5亩枇杷,于2017年脱贫,2020年收入4万多元。

  纳赖村乡亲正稳步走上产业增效、农民增收、生态增值的振兴产业路子。2020年底,全村有412户乡亲发展果业见效益,年创收4000元到20万元之间,加上村里向广东、浙江等地输出劳务500多人的就业收入以及其他经济收入,全村2020年人均纯收入达8000元。

  “我们今年的目标,是力争把村里余下的2000亩荒山变成花果山。”王先州信心满满说。(韦天晃)

精彩

感动

搞笑

开心

愤怒

无聊

灌水

惊讶

网友点评(温馨提示: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发言时请遵守相关法律)

  • 暂无任何评论,赶快抢沙发!
查看全部评论(0)

更多信息 >>图片推荐

《兴义之窗》简介|联系方式|免责声明|广告服务|QQ|布苗之乡|手机客户端

运维:黔西南州金州在线信息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法律顾问 黔西南州天生律师事务所杜兴开 李梅 电话:0859-3244148

技术咨询:0859-3112359|投稿热线:0859-3114520|频道合作:18985992826|广告热线:0859-3554999

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8985992826

公安机关备案号:黔52230102000079号 Copyright 1999 - 2019 Xyzc.Cn All Rights Reserved 黔ICP备07001096号-6

返回顶部
> 本地资讯 > 今日兴闻

从土地撂荒到花果满山 —— 解码贵州省黔西南州安龙县纳赖村的产业振兴

  • 编辑:小点点浏览:608861评论: 0 中国民族报
  •   【开栏的话】

      “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习近平总书记这一重要论断,深刻阐释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的内在要求,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提供了根本遵循。

      乡村振兴是包括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的全面振兴。在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的历史关口,巩固和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是一个关系大局的重大问题。本报今日起开设专栏“乡村振兴调研行”,呈现各地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推进全面脱贫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中的好经验、好做法,以提供交流、推动工作。

      寒风凛冽,贵州省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安龙县万峰湖镇纳赖村却是一番热火朝天的忙碌景象。这里生活着796户、3300余名布依族同胞。

      驻足远眺万峰湖畔,一个个枇杷、沃柑、沙糖桔、百香果产业园,与错落有致的白墙农舍、苍翠的群山、清澈的湖水相映成趣,构成了一幅绿水青山、村美业兴的壮美画卷。

      引才进村:

      点燃振兴产业“星星之火”

      在纳赖村里拉然沟小组一坡地上的简易板房门前,钟国志正忙着卖沃柑果,顾客络绎不绝。

      岁的钟国志,在这块坡地上种了80亩枇杷、40亩沃柑,去年销售收入70万元。眼下还有1.5万公斤产值约15万元的沃柑果挂在果树上,预计春节前后可卖完。“这里海拔低、气温高、土肥沃、日照足,产出的枇杷和沃柑个儿大、糖分足、品质好。”钟国志说。

      钟国志不是纳赖村人,而纳赖村却成就了他创业,这得益于纳赖村引人才进村举措。

      纳赖村为何要引人才进村呢?

      原来,纳赖村生态环境好,拥有5000多亩天然林,海拔在800米至1000米,水源、日照充足,是发展水果的风水宝地。然而,当地人不懂种植水果,种玉米又挣不了钱,村里500多名青壮年常年在广东、浙江等地务工。村里有2500亩梯田梯地低效种植,有600多亩梯田、坡地常年撂荒,还有荆棘遍野的3000多亩荒山闲置着。

      时任纳赖村党支部书记的贺元权,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他在2014年初的一次村“两委”会上,提出了“引人才进村”的兴业思路,得到村干部的支持。

      当年10月,兴义市丰都街道龙糖村“产业人才”钟国志到纳赖村实地考察,看中了这里的自然资源优势,下定决心发展果业。

      说干就干,钟国志以每亩每年300元的价格流转了12户人家的撂荒田地,雇请乡亲割草、挖坑、建梯地等,拉开了发展枇杷、沃柑产业的序幕。村里撂荒田地及荒山,迎来了变成金山银山的“春天”。

      “引”一贤人,则群贤毕至。2015年,来自兴义市的钟德金、梁永新等7名“产业人才”,入驻纳赖村创业。他们像钟国志一样,揣着资金、技术和先进的管理理念,共发展枇杷、沃柑、沙糖桔等果业1000亩。他们的举动,点燃了纳赖村振兴产业的“星星之火”。

      党员示范:

      激发乡亲发展产业热情

      正当引来的人才在火热创业时,纳赖村乡亲却冷眼旁观。还有人背地里议论:这些人疯了,难道荒坡野岭能种出“宝贝”来?

      听到乡亲们的议论,贺元权下决心带领村里党员,以“身”示范,激发乡亲发展产业的热情。贺元权领着家人,在自家流转的20亩撂荒地、承包的10亩撂荒地上,起早贪黑割草、挖坑等。

      “村支书带了头,我们不能落后!”村里的党员,纷纷加入到发展果业的“领头羊群”中。

      年1月,钟国志把自己从云南蒙自引进的优质枇杷苗和培育出的优质沃柑苗,提供给贺元权。当年3月,贺元权种了15亩枇杷、15亩沃柑。

      当年底,党员王先州种15亩枇杷、党员查仕波种12亩枇杷、党员查大祥种20亩沃柑……16户党员户,得到钟国志等人提供果苗、技术的帮助,成为村里发展果业示范户。

      这些党员户还给村民们在发展思路上引导、技术上支持、果苗供应上协调,带动乡亲们发展产业。

      目前,纳赖村包括186户脱贫户在内的412户乡亲,已发展枇杷、沃柑、百香果、蜂糖李等产业4000亩。

      转活机制:

      昔日“巴掌田”变身大果园

      “产业人才”到纳赖村创业,把“巴掌田”合成了“大块田”,以适应振兴产业战略需求。

      现任纳赖村党支部书记王先州说,纳赖村探索符合村子实际的土地流传模式,或村里组织集中流转,或由创业方与农户共商流转,通过灵活的方式,让引进的人才和本土产业大户都能流转到土地。

      谢平1200亩、钟国志120亩、钱必金110亩、查方明60亩……到2020年底,全村引进的“产业人才”及本村的产业大户共42户。他们不但自身喜圆了“发财梦”,也给乡亲“捎”来150万元的土地流转资金收益,还让300多乡亲在家门口务工增收。

      振兴产业富得快。村里第一个“吃螃蟹”的贺元权,去年卖枇杷、沃柑累计收入14万元。2014年被识别为建档立卡贫困户的查吉华,靠2015年初种的5亩枇杷,于2017年脱贫,2020年收入4万多元。

      纳赖村乡亲正稳步走上产业增效、农民增收、生态增值的振兴产业路子。2020年底,全村有412户乡亲发展果业见效益,年创收4000元到20万元之间,加上村里向广东、浙江等地输出劳务500多人的就业收入以及其他经济收入,全村2020年人均纯收入达8000元。

      “我们今年的目标,是力争把村里余下的2000亩荒山变成花果山。”王先州信心满满说。(韦天晃)

    网友点评
    (温馨提示: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发言时请遵守相关法律)

    查看全部评论(0)

    兴义之窗反馈电话:18985992826

    公安机关备案号:黔52230102000079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