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创建于1958年,由贵州省财政干部学校、贵州省银行干部学校、贵州省商业干部学校、贵州省粮食干部学校和贵州省供销合作干部学校五所财贸学校合并而成,命名贵州财经学院。自此,贵州有了自己的财经类高等学府,它根植贵州,启迪民智,培育英才,书写了一部艰苦奋斗的创业史、与时俱进的发展史和催人奋进的光荣史。
地转天旋,万事开头难。学校在1958年开办,一年多后即停办整顿;1960年秋季恢复招生,1961年底改为贵州财经干部学校,七年后又改为贵州财贸政治学校;1973年,贵州财经干部学校的建制也不复存在。1978年,学校复建,与当时的省财校、省粮校共用一个狭窄的校园。在校区狭窄、师资严重不足的艰苦条件下,学校围绕贵州经济社会的发展弘文励教、薪火传道、笃志办学。上世纪60年代,学校提出“又红又专、既有社会主义觉悟,又有财经科学知识”的人才培养目标;70年代末提出“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和改革开放相结合,坚持‘三个面向’和‘德、智、体’全面发展相结合”的“两个坚持”人才培养目标;80年代提出“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为经济体制改革服务,为贵州的经济建设服务,为兴黔富民服务”的“四为”人才培养目标;90年代明确“立足实际、面向未来、优化结构、提高质量、形成特色、服务贵州”的办学宗旨,并逐步凝练出“艰苦奋斗、严谨务实、负重致远”的贵财精神,“厚德、博学、笃行、鼎新”的校训和“坚持立德树人,锻铸‘儒魂商才’”的人才培养目标。
其间,学校以培养应用型、实践型、开拓创新型人才为目标,把多样化的社会实践作为一门必修课程纳入教学计划,鼓励师生积极运用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为当地政府和企业提供咨询服务。据校友口述,1987年暑期,学校组织868名同学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因为实践所在地条件艰苦,“下雨是水城,雨后是泥城,天晴是灰城”,“20号人挤在一间狭小的屋子里,每天只供两次水,每次一小时,有时连开水也喝不上,洗脸洗脚更成问题”。尽管如此,师生们仍然克服重重困难,为企业生产和管理出谋划策,解决问题。当时的正安县农机厂濒临倒闭,在工业经济系学生的帮助下变成了遵义地区的先进企业;绥阳县油脂厂经营困难,经过相关专业师生的会诊,一个月就取得了明显成效;绥阳纸箱厂在学校的建议下进行二期改造,成了贵州省最大的纸箱厂……贵财学子勤学上进,发奋图强,学得一身真本事,他们的聪明能干在省内名声大震。同时,在80年代末期,一批贵财学子在中国证券业发展初期来到深圳,参与证券行业的规则制定,为中国证券业的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形成了深圳“贵财现象”,受到业界关注。
但是由于客观条件的限制,在校生的规模始终未能突破2000人,再加上学校办学空间等瓶颈问题尚未得到及时解决,学校发展步履维艰。1992年,在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中,省委省政府决定将贵州计划管理干部学院合并到贵州财经学院。这对办学条件较差的学校是一个重大转机,为学校在鹿冲关校区的大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尽管如此,制约学校发展的问题仍然没有根本改观,导致学校在1998年接受教育部首批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合格评估时,结论为“暂缓通过”。
面对一次次生存危机,一代代贵财人不屈不挠、力克时艰,逢山开路、遇水搭桥。在省委省政府的关怀和大力支持下,学校确立了“全力以赴建设北院”的发展思路,着力提升硬件设施,调整优化组织结构,全面提高教学水平,着重发展特色专业,办学特色进一步彰显,学校面貌焕然一新。2000年3月,学校本科教学工作在复审中被评为“合格”,学校发展开始更新换挡、提速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