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黔西南州博物馆展陈的几件精品文物看夜郎

    更新:2018-10-19 09:56|编辑:柏杨|浏览:965|评论: 0 |来源: 兴义之窗
    摘要:  夜郎古国,太史公司马迁笔下西南地区一个“辫发,椎髻,有邑落”的神秘国度,两汉之际随着夜郎王兴造反被杀消失在漫漫历史长河中。因历时久远、史料厥如之故,夜郎古国中心区域何在?社会性质和经济发展状况如何 ...
      夜郎古国,太史公司马迁笔下西南地区一个“辫发,椎髻,有邑落”的神秘国度,两汉之际随着夜郎王兴造反被杀消失在漫漫历史长河中。因历时久远、史料厥如之故,夜郎古国中心区域何在?社会性质和经济发展状况如何?是学术界长期以来争论不休的话题。近期,在黔西南州博物馆展陈的“巨王千万”铜印、“巴郡守丞”铜鎏金印、铜马车、摇钱树、一字格曲刃铜剑、抚琴陶俑等战国至两汉时期的古代文物精品,为研究汉代夜郎建置及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状况提供了重要实物佐证,兹阐述如下。

      一、“巨王千万”铜印



    “巨王千万”印

      “巨王千万”铜印通长2.5厘米、宽0.8厘米、高1.4厘米。扁平长方钮,印面长方形,印文为“巨王千万”四个字,朱文篆书,篆文平直方整,笔画古朴浑厚,上下循读。

      “巨王千万”印是汉代流行的吉祥私印,与中原腹地出土的“巨灵千万”、“大潘千万”和清镇、平坝汉墓出土的“赵千万”、“樊千万”等印雷同,可确定墓主为当地商贾。

      二、“巴郡守丞”铜鎏金印



    “巴郡守丞”印

      “巴郡守丞”铜鎏金印为麒麟钮,印身四壁阴刻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四神象。印面正方形、无边框,白文篆书“巴郡守丞”。右左循读,书法平直方整、笔画古拙浑厚。印身中空,可纳一方子印,为子母套印。由铜印知墓主人曾任巴郡太守丞。按秦汉职官制度,郡置郡太守,秩禄二千石,属吏有郡太守丞,秩禄为六百石。县有县令、县长。万户以上称县令,秩禄六百至一千石;万户以下称县长,秩禄四百石。郡守丞秩禄与新任县令相同,略高于小县之县长。

      三、铜马车


    铜马车

      铜马车分头、耳、颈、身、尾、腿等部分。车由轮、轴、车厢三部分结构成。分段砂模浇铸。马各部分子母口衔接。马高116厘米、长85厘米。车高76厘米、宽108厘米,轮外径76厘米。长方形车厢、两边、前方有挡板、菱形镂空板箱底”与《周礼》“其毂长,二柱外,一柱内”之记述相符,属斧车(战车),比甘肃武威雷山汉墓出土县尉斧车还大,墓主当为军事将领。

      以上3件展陈文物均出土于兴仁交乐,其中:“巨王千万”印在10号墓,“巴郡守丞”印在14号墓,铜马车在6号墓。

      据考古发掘资料记载:在出土“巨王千万”印的10号墓周边祭山坡至黄泥堡400余米地段还存在多层文化堆集层,东西段向古驿道延伸部分留有古代先民长期聚集痕迹。可见交乐为当时一处商贸发达的邑落。

      出土“巴郡守丞”印的14号墓为东汉中晚期夫妻合葬墓。

      有关史料记载,巴郡“其地东连鱼腹(重庆奉节),西至僰道(四川宜宾),北接汉中,南极黔、涪”,大部在今重庆市,与地处南中,时属牂牁郡的兴仁交乐相隔万里之遥,墓葬既为夫妻合葬墓,当是墓主人死后归葬所致。

      从墓葬年代看,墓主恰与巴郡太守尹贡生活年代一致。

      尹贡是牂牁郡夜郎县人,曾任巴郡太守、彭城王相,与曾任长安令的牂牁郡平夷县人傅宝并称“南中名士”。在当时由乡举里选之制发展起来的察举征辟制度中,秩禄二千石的郡太守有资格举荐同乡故交任属吏。因此,墓主人当是被时任巴郡太守的同乡故交尹贡举荐担任巴郡守丞,死后归葬故里交乐的。

      考古发掘还显示:14号墓中亦有一具铜马车,形制与6号墓铜马车相同,但较6号墓铜马车小。其出土随葬明器无论在数量、规格、种类、精美程度上均不能与6号墓匹敌。

      显然,6号墓主地位高于14号墓主巴郡太守丞。

      四、出土于6号墓的两件陂塘灰陶模型

      一为圆形、浅盘,内底池塘、水田模型,以象征堤坝之泥条隔开。塘内鱼、田螺、菱角与田中禾苗交相映辉,田埂留有缺口,塘、田以涵洞贯通;一为方形、浅盘,也以堤分隔为两部分。堤坝有闸,闸外引水渠、水田,田无作物,渠中青蛙、田螺,池塘鱼3尾。陂塘模型一方面反映了汉代交乐地区农业生产发展状况和食饭羹鱼的农耕生活;另一方面告诉我们:如此功能完善的农业生产、灌溉体系,在当时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偏低的边郡,非郡县治所莫属。

      至于6号墓主身份,据前所述和《汉书》牂牁郡夜郎县条“夜郎为都尉治”之记载,可见端倪。

      此外,关于夜郎部族迁移、分布及汉代郡国分离制下的夜郎国国邑问题,从顶效猫猫洞发现的旧石器时期属于夜郎文化孑遗的“心形纹”尖状器和普安铜鼓山遗址群、万屯墓群、龙广遗址群及普安青山小屯、兴义阿红老坟山、贞丰浪更然山石板墓发掘出土的大量战国至两汉时期具有浓郁夜郎文化特征的器物中,可窥知一二。详见拙文《从遗物遗存看汉代黔西南邑县布局》(《文化研究》2017年第2期,北京: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兹不赘述。(崔利军)

    精彩

    感动

    搞笑

    开心

    愤怒

    无聊

    灌水

    惊讶

    网友点评(温馨提示: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发言时请遵守相关法律)

      暂无任何评论,赶快抢沙发!
    查看全部评论(0)

《兴义之窗》简介|联系方式|免责声明|广告服务|QQ|布苗之乡|手机客户端

运维:黔西南州金州在线信息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法律顾问 黔西南州天生律师事务所杜兴开 李梅 电话:0859-3244148

技术咨询:0859-3112359|投稿热线:0859-3114520|频道合作:18985992826|广告热线:0859-3554999

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8985992826

公安机关备案号:黔52230102000079号 Copyright 1999 - 2019 Xyzc.Cn All Rights Reserved 黔ICP备07001096号-6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