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从晴隆山到磨盘山,一支沾着泥土气息的民歌
一支从山歌出身的插曲,在青山绿水间萦绕
那连续拐弯而爬高的唱腔
只有热爱生活、热爱和平、曲不离口的的人民
才能配合它的百转千回,慷慨激昂
土生土长的晴隆老百姓,把四公里长
调成琴弦,系在有月琴的日子上
晴隆的箫筒、胡琴,常常要对着它调教音阶
二
我看见,马匹、牛儿,在拉
车辆,也在拉
哼哧、哼哧的,都是勤劳、勇敢的音节
调动一切力量,把曲折的人生拉直
把陡峭的命运抬高,抬成一种巍峨
从民国二十四年起,一代代人
就跟着周岳生,跟着曾养甫,以不屈的精神在拉
长长的调子,表达出强烈的心声
决不再当牛做马了
汗水,是do、re、mi、
血滴,是sol、la、si
每一曲,都感天动地
青山绿水,不能不为它们闪出一条通往黎明的大道
三
我听见,从每一个脚步
每一个蹄印、每一道车辙发出来的旋律
有时欢欣,有时沉痛、有时激越
黔西南人们和世界友人,在一条荡气回肠的路上
走得好辛苦,也走得很悲壮,很豪迈
我明白,在民族处于危急存亡的关头
正义,以满腔的怒火在拉
一个个音符,喊着号子,前赴后继
才不管前面是罪恶的炮弹,上面是嚎叫的“怪鸟”
一个拐,又一个拐,百挠不折的与日寇周旋
蜿蜒在晴隆的,虽是一小段
但每一道拐,都是战斗中的峰回路转,离胜利的凯歌更近了一步
四
二十四道拐,二十四重奏
惯唱大风歌的民族,与同样把安宁视为生命的缅甸、印度
世界人民并肩在祖国的西南,在朴拙的古乐之上
共谱反法西斯的协奏曲
七万中国民工,来自美国的将士
一起给这个欲断的弦,续上东方的丝
续上西洋大提琴小提琴的线,让滇缅公路和黔滇公路
像骨肉血脉一样,紧紧的连在一起
国际援华物资,以进行曲的流畅
源源不断的向着重庆,向着一颗颗热望的心,熨帖过去……
1945年,那些因弹奏而伤痕累累的手
那些因饥寒交迫,因日夜歌唱而一度溃疡的喉舌
在晴隆这个山清水秀的演奏大厅
终以六米宽的音域,给鬼子奏响了末日之歌
五
英雄的人们一弹,西南就抑扬顿挫
再一吼,鸟儿就和鸣
高山上的泉水,就调动涟漪
一圈圈把它录制,只要青山常在,绿水长流
千年都不会失传
《我们走在史迪威公路上》,依然在穿云钻雾
隐隐与六十前胜利的枪声炮声回应
能辨得出晴隆人们的嗓音,能辨得出麦顿的洋腔……
短笛、芦笙,继续清脆
锣鼓、铙钹,继续铿锵……
给幸福伴奏,总有热烈的节拍
从二十四道拐,拐到心坎上
世界闻声,再次拐过弯来,取得共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