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启辅助访问 您好!欢迎来到兴义之窗/ 手机客户端/ 官方微信/ 在线投稿

兴义之窗

您现在的位置:兴义之窗> 本地资讯> 省内资讯
> 本地资讯> 省内资讯

“锦绣计划”促“指尖技艺”变“指尖经济”

更新:2018-6-24 11:46|编辑:山遇水|浏览:1678|评论: 0 |来源: 贵州日报
摘要:  只有初中文化的凯里绣娘杨科礼自己都没有想到,这才两年多的时间,她创办的阿科里绣娘农民专业合作社就已在黔东南7个县市建立了8家分社,其中4个分社建在省级极贫乡镇,吸纳了社员800余人,贫困绣娘占到了百分之 ...
  只有初中文化的凯里绣娘杨科礼自己都没有想到,这才两年多的时间,她创办的阿科里绣娘农民专业合作社就已在黔东南7个县市建立了8家分社,其中4个分社建在省级极贫乡镇,吸纳了社员800余人,贫困绣娘占到了百分之七八十。

  从一名普通绣娘成长为高级工艺美术师,再到带领绣娘们创下一番刺绣事业,除了自身努力外,杨科礼把这一切都归功于省及黔东南州对民族文化、手工业的重视,尤其是“锦绣计划”。

  我省在2013年启动的“锦绣计划”,旨在促进贵州传统民族手工业发展,弘扬少数民族厚重的历史文化,促进少数民族绣女在家就业,改善老人空巢、儿童留守的乡村现状。

  作为文化富矿,黔东南州妇女传统手工技艺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工艺独特精湛,仅刺绣技艺的针法就有挑花、锁绣、破线绣、锡绣等20大类50余种绣法,其中苗族锡绣是世界上迄今为止唯一使用金属进行刺绣的技艺。

  立足助力脱贫攻坚、弘扬民族文化、推动妇女就业创业、促进旅游深度发展,近年来,黔东南州大力实施“锦绣计划”,出台了《黔东南州贯彻落实<贵州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实施妇女特色手工产业锦绣计划>的实施意见》,建立了联席会议制度,明确了财政投入、税收优惠、人才支撑、奖励扶持等具体措施。特别是把发展妇女特色手工产业作为“旅游活州”战略重点内容推动,纳入全州经济发展总体规划,在全州形成了“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群众参与”的产业发展格局。

  该州成立了黔东南州妇女民族手工产业协会和妇女创业就业发展指导服务中心,创建台江、凯里等6个省级妇女特色手工产业示范区,得到省妇联和省锦绣计划办公室支持,把台江县列为“锦绣计划巧手脱贫示范县”。积极举办绣娘培训300多期,培育核心、骨干绣娘2万多人。

  与此同时,通过夯实基础,广建基地;探索新方式、抱团谋发展;创新思路,“输血”变“造血”;内引外联,引导产业纵深发展;加强培训交流,强化政策保障等五项措施,黔东南创新探索了“协会+公司+基地(合作社、锦绣社、锦绣坊、妈妈工坊) +绣娘一条龙”、“产、学、研、加、销”一体化”及“互联网+”的产业发展模式。发展培育妇女手工产业合作组织锦绣社、锦绣坊500余个,合作社100余个,重点扶持龙头企业20余个,获项目扶持资金1000万余元,手工企业年收入从10万余元至2000万余元,从业妇女年收入达5000元至4万余元。全州呈现出“人人会手工,家家有绣娘,村村有作坊(锦绣社、锦绣坊),县县有协会,处处有产业”的良好态势。

  “‘锦绣计划’真正让‘指尖技艺’转化为‘指尖经济’”,黔东南州妇联副主席王晓琴说,通过实施“锦绣计划”,黔东南正实现妇女民族特色手工产业从单打独斗向抱团发展转变,从观赏物品向实用商品转变,从单一渠道向多元模式转变。

  施秉县苗族绣娘龙禄颖是“锦绣计划”的受益者之一,也是推动者之一。

  “发展可以用‘如鱼得水’来形容。”在回乡创业发展苗族刺绣的这些年里,得意于“锦绣计划”营造的发展环境,短短几年间,龙禄颖就创立了一家集刺绣生产、销售、研发、培训、民族文化展示、非物质苗绣文化保护、传承和挖掘、旅游咨询服务等多元素于一体的施秉县舞水云台旅游商品开发有限公司,以“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的运作模式,累计带动当地农村妇女就业增收1000余人,并在施秉、双井、镇远、马号、凯里建立有5个刺绣基地和1个刺绣合作社,在施秉、镇远、凯里、贵阳等地设立8个“舞水云台苗绣旅游商品”专卖店。

  在黔东南,“锦绣计划”的催化下,类似龙禄颖、杨科礼这样从普通绣娘成长起来,开办公司,成立合作社,建立传承基地,帯富一大批绣娘的“佼佼者”还有很多,她们在完成自身蜕变的同时,也引领更多的绣娘实现蝶变。

  一带十、十带百、百带千,如今,黔东南已有12.5万绣娘正奔向锦绣前程,占全州妇女总人数的10%。(陈丹)

精彩

感动

搞笑

开心

愤怒

无聊

灌水

惊讶

网友点评(温馨提示: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发言时请遵守相关法律)

  • 暂无任何评论,赶快抢沙发!
查看全部评论(0)

更多信息 >>图片推荐

《兴义之窗》简介|联系方式|免责声明|广告服务|QQ|布苗之乡|手机客户端

运维:黔西南州金州在线信息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法律顾问 黔西南州天生律师事务所杜兴开 李梅 电话:0859-3244148

技术咨询:0859-3112359|投稿热线:0859-3114520|频道合作:18985992826|广告热线:0859-3554999

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8985992826

公安机关备案号:黔52230102000079号 Copyright 1999 - 2019 Xyzc.Cn All Rights Reserved 黔ICP备07001096号-6

返回顶部
> 本地资讯 > 省内资讯

“锦绣计划”促“指尖技艺”变“指尖经济”

  • 编辑:山遇水浏览:1678评论: 0 贵州日报
  •   只有初中文化的凯里绣娘杨科礼自己都没有想到,这才两年多的时间,她创办的阿科里绣娘农民专业合作社就已在黔东南7个县市建立了8家分社,其中4个分社建在省级极贫乡镇,吸纳了社员800余人,贫困绣娘占到了百分之七八十。

      从一名普通绣娘成长为高级工艺美术师,再到带领绣娘们创下一番刺绣事业,除了自身努力外,杨科礼把这一切都归功于省及黔东南州对民族文化、手工业的重视,尤其是“锦绣计划”。

      我省在2013年启动的“锦绣计划”,旨在促进贵州传统民族手工业发展,弘扬少数民族厚重的历史文化,促进少数民族绣女在家就业,改善老人空巢、儿童留守的乡村现状。

      作为文化富矿,黔东南州妇女传统手工技艺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工艺独特精湛,仅刺绣技艺的针法就有挑花、锁绣、破线绣、锡绣等20大类50余种绣法,其中苗族锡绣是世界上迄今为止唯一使用金属进行刺绣的技艺。

      立足助力脱贫攻坚、弘扬民族文化、推动妇女就业创业、促进旅游深度发展,近年来,黔东南州大力实施“锦绣计划”,出台了《黔东南州贯彻落实<贵州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实施妇女特色手工产业锦绣计划>的实施意见》,建立了联席会议制度,明确了财政投入、税收优惠、人才支撑、奖励扶持等具体措施。特别是把发展妇女特色手工产业作为“旅游活州”战略重点内容推动,纳入全州经济发展总体规划,在全州形成了“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群众参与”的产业发展格局。

      该州成立了黔东南州妇女民族手工产业协会和妇女创业就业发展指导服务中心,创建台江、凯里等6个省级妇女特色手工产业示范区,得到省妇联和省锦绣计划办公室支持,把台江县列为“锦绣计划巧手脱贫示范县”。积极举办绣娘培训300多期,培育核心、骨干绣娘2万多人。

      与此同时,通过夯实基础,广建基地;探索新方式、抱团谋发展;创新思路,“输血”变“造血”;内引外联,引导产业纵深发展;加强培训交流,强化政策保障等五项措施,黔东南创新探索了“协会+公司+基地(合作社、锦绣社、锦绣坊、妈妈工坊) +绣娘一条龙”、“产、学、研、加、销”一体化”及“互联网+”的产业发展模式。发展培育妇女手工产业合作组织锦绣社、锦绣坊500余个,合作社100余个,重点扶持龙头企业20余个,获项目扶持资金1000万余元,手工企业年收入从10万余元至2000万余元,从业妇女年收入达5000元至4万余元。全州呈现出“人人会手工,家家有绣娘,村村有作坊(锦绣社、锦绣坊),县县有协会,处处有产业”的良好态势。

      “‘锦绣计划’真正让‘指尖技艺’转化为‘指尖经济’”,黔东南州妇联副主席王晓琴说,通过实施“锦绣计划”,黔东南正实现妇女民族特色手工产业从单打独斗向抱团发展转变,从观赏物品向实用商品转变,从单一渠道向多元模式转变。

      施秉县苗族绣娘龙禄颖是“锦绣计划”的受益者之一,也是推动者之一。

      “发展可以用‘如鱼得水’来形容。”在回乡创业发展苗族刺绣的这些年里,得意于“锦绣计划”营造的发展环境,短短几年间,龙禄颖就创立了一家集刺绣生产、销售、研发、培训、民族文化展示、非物质苗绣文化保护、传承和挖掘、旅游咨询服务等多元素于一体的施秉县舞水云台旅游商品开发有限公司,以“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的运作模式,累计带动当地农村妇女就业增收1000余人,并在施秉、双井、镇远、马号、凯里建立有5个刺绣基地和1个刺绣合作社,在施秉、镇远、凯里、贵阳等地设立8个“舞水云台苗绣旅游商品”专卖店。

      在黔东南,“锦绣计划”的催化下,类似龙禄颖、杨科礼这样从普通绣娘成长起来,开办公司,成立合作社,建立传承基地,帯富一大批绣娘的“佼佼者”还有很多,她们在完成自身蜕变的同时,也引领更多的绣娘实现蝶变。

      一带十、十带百、百带千,如今,黔东南已有12.5万绣娘正奔向锦绣前程,占全州妇女总人数的10%。(陈丹)

    网友点评
    (温馨提示: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发言时请遵守相关法律)

    查看全部评论(0)

    兴义之窗反馈电话:18985992826

    公安机关备案号:黔52230102000079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