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值端午,为了纪念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倡导诗人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写好时代故事,全国百名诗人看贵州写贵州大型采风暨第三届贵州诗歌节系列活动在毕节市百里杜鹃管理区展开。这是近一年来贵州省作家协会举办的第三次大型采风活动。
“文运同国运相牵,文脉同国脉相连。”在增强文化自信深入人心之时,在我省积极实施多彩贵州民族特色文化强省战略之际,贵州文学浸润其间,迎来了蓬勃发展。举行大型采风活动便是促进发展的一项重要举措。通过活动践行扎根人民、扎根生活,助推出人才、出作品,繁荣贵州文学。
全国百名诗人看贵州写贵州大型采风暨第三届贵州诗歌节系列活动,引导深入生活、诗写贵州,同时回顾中国百年新诗的发展轨迹,对新诗再出发进行探讨。这无疑都是对贵州新诗的回顾和促进。
新老诗人交相发力佳作辈出
从1917年《新青年》杂志刊出胡适的8首白话诗算起,中国现代新诗已经走过了一百年的历程。诗歌是见证时代的重要艺术形式,百年之间,读诗歌理解历史的喜怒哀乐。
百年来,贵州新诗也在变换发展中。贵州最早响应“五四”新诗运动的是蹇先艾,上世纪二十年代,他在北京参加文学研究会,和同学办曦友社,既写小说也写新诗。另外在“五四”北大歌谣运动中还有段雪笙、邓恩铭也积极作出响应。建国后,贵州的钟华、张克、廖公弦、王蔚桦等人的新诗在全国产生了一定影响,改革开放以来,贵州诞生一批代表性诗人,佳作频出。
1979年,李发模在《诗刊》发表叙事诗长《呼声》,国内评论家称该作品是:一声响雷般的《呼声》震撼中国诗坛,获“1979—1980年中国中青年诗人优秀新诗奖”。
“大地醒了,安息的魂魄,你还沉默着!/春花开了,美丽的姑娘,你还沉默着……漫长而寒冷的严冬已经过去了呀,/熬过来的人们多么幸福、快活。”这不仅仅是李发模的“呼声”,这是那个年代大众的呼声。
随着时代暖流的回潮,上个世纪80年代到本世纪初,李发模、周嘉堤、唐亚平等诗人出现,新老诗人交相发力,佳作辈出。读他们的作品,看到岁月的痕迹。
1994年王蔚桦政治抒情诗《邓小平之歌》发表,“——毛泽东/领导人民,推翻了三座大山,——邓小平/倡导改革开放,把贫穷的国土,建设得/日益富强康乐。”文艺评论家郑伯农:有激情、有意境、有文采,非常大气,是一部非常成功的长篇诗作。
1981年以来,周嘉堤陆续出版《刺梨花上的月亮》等诗集,臧克家在《周嘉堤同志和他的诗》中评价:诗人的想象是丰富的,他体会事物深入而细致。
1987年以来,唐亚平陆续出版《月亮的表情》等诗集;1994年,唐亚平获得“庄重文文学奖”。
喻子涵、禄琴分别以诗集《孤独的太阳》《面向阳光》获得第五届、第六届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骏马奖”,同样以诗歌获得该奖项的还有潘俊龄、罗汛河、王家鸿、张顺琼、罗莲等。
贵州诗人用语言构筑地域文化,用诗歌显影历史,艺术再现历史的影像。
贵州诗歌关切当下书写现实
党的十八大以来取得了一系列重大发展成果。贵州发展提速,GDP增速位于全国前列,社会、经济全面发展,在大力推进多彩贵州民族特色文化强省建设中,贵州诗歌创作取得了明显进步。
2013年,贵州省作家协会以出生于贵州地域的汉代大儒尹珍为名,创立了尹珍诗歌奖,贵州诗歌节与尹珍诗歌奖同时举行,由贵州省作家协会主办,邀请全国知名诗人和评论家看贵州、写贵州,奖励在诗歌创作和诗歌批评方面成绩突出的贵州(及贵州籍)诗人和理论批评家,加大发现、培养贵州诗歌新人的力度,提升贵州诗歌在全国的影响力。目前,诗歌节已举办三届。
近年来,已有10部(首)诗歌获贵州省政府文艺奖,14部(首)诗歌获贵州专业文艺奖,12部(首)诗歌获乌江文学奖,5部(首)诗歌获贵州少数民族文学创作金贵奖,39人获尹珍诗歌奖等。
据省作家协会党组书记、副主席张绪晃介绍:活动促进,奖项等引领。在多方助推下,贵州诗人的创作已经开始呈现出不同年龄段交相辉映、多声部共同演绎的多元格局。既有对现实的关注、对历史厚重感的倚重与人类生存状态和生存心理乃至文化心理的诗意呈现,又有对地域文化的开掘与拓展;既有对语言的深度进入,又有对口语可能性实验的秉持与狂欢,并呈现出地域性创作的特征,出现了“黔北诗歌现象”“绥阳诗乡”“高原诗”等景象。贵州诗歌在积淀中再出发。
百年新诗 百里杜鹃再出发
全国百名诗人看贵州写贵州大型采风暨第三届贵州诗歌节系列活动评选了“天朝上品”杯第三届尹珍诗歌奖,9人获奖;贵州省作家协会百里杜鹃创作基地授牌;举行“百年新诗经典回顾”诗歌朗诵会。同时召开“百年新诗再出发”高峰论坛。新诗经历了百年发展历程,如何走?这不仅是个理论问题,也是一个现实问题。
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中国作协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副主席吉狄马加指出,这次活动是在学习党的十九大精神和纪念改革开放四十周年的大背景下进行。正是改革开放的40年,使中国新诗有了充分发展和丰硕成果。今天我们谈论百年新诗再出发,是要回顾和总结自《诗经》以来,中国诗歌包括各民族诗歌传统的宝贵遗产,百年中国新诗已经成为这个传统上新的一环。谈论中国新诗的再出发,更要放眼全球,使中国新诗成为民族伟大复兴最优秀的代言者。
贵州省作协主席团委员,诗人、评论家南鸥认为,新诗经过众多优秀诗人的抒写,已经为我们积累了相当丰富的诗歌文本与诗学理论,构成我们再出发的诗歌与诗学的文本基础;而改革开放近40年来社会的转型巨变,为我们的创作提供了不可复制、辽阔的原生资源,构成了我们百年新诗再出发的现实基础。
诗人、《长河文从》主编马启代说,与百年前相比,藉西方诗学、传统诗学和自身经验的积累,再出发的新诗在精神层面、语言层面、文体形式上都有了新的基点。因此,诗人如何以优秀的文本回应时代,仍然是我们秉持的最本质原则。
天津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副研究员、博士后王士强说,诗人、诗歌还是要关注现实,关注时代,关注社会,关注当下。关注现实,实际上是关注人的生活、关注“人”,这是文学永恒的主题。文学当然需要超越性,但这种超越应该是以对于现实的关注,反映和超越为前提的,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连自己的时代都进去不了就奢谈所有的时代是可疑的,它是没有根基的海市蜃楼。
中国作家协会诗歌委员会主任叶延滨总结说,在第三届贵州诗歌节上,举办“中国百年新诗再出发”研讨会,使这届诗歌节有了理论高度,是第三届贵州诗歌节一个重要的学术成果。这次研讨会也为近两年持续热烈的百年新诗纪念研讨活动画上了一个句号,为中国新诗的前途描绘了值得期待的前景。
新时代贵州精神的诗意表达
在这个值得期待的前景中,诗歌与现实的关联受到关注,而这恰恰与近年来贵州诗歌的发展相契合。
省文联主席、省作协主席欧阳黔森说,改革开放以来,贵州发生了惊天动地的变化,可喜的是,贵州文艺界在伟大的历史进程中没有失语,通过作品记录了伟大的时代,彰显了贵州多彩文化的独特魅力。贵州有很多独特的重大题材,既能展示中华民族的核心价值观,还能展示贵州人民的自强自信。作为一名文艺创作者,必须立足本土,深入挖掘贵州创作资源,书写这个伟大的时代。
扎根人民、扎根生活,是这几年贵州文学创作也包括诗歌创作的主基调。而组织采风活动,是引导诗人深入生活的方式之一。
在端午期间刚刚开展的全国百名诗人看贵州写贵州大型采风活动中,生活的吸引体现得淋漓尽致。
吉狄马加在彝族村寨邀小朋友唱歌,询问他们的生活情况。他说,在百里杜鹃看到了发展旅游的成效,看到了老百姓分享成效的喜悦,我们应该用诗歌书写人们创造美好生活的实践。吉狄马加激情挥毫,在百里杜鹃留下了“大地的容器 星辰的乳汁”的诗句。
评论家、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藏棣,诗人、中国诗歌学会会长助理、副秘书长大卫,诗人、贵州省作协主席团委员龙险峰对苗族祭鼓仪式很感兴趣,跟随祭祀队伍步行几公里观摩。随后,龙险峰即兴写了《你们就是当年划大木船的后裔》“我们是同胞/我来自武陵松桃/与你们相距上千里……”
首届鲁迅文学奖获得者、诗人、《中国武警》杂志原主编王久辛不止一次来贵州,当他第一次看见连绵不断的百里杜鹃时,他被震撼了,随即写下了《初恋杜鹃》:“她千娇百媚/却又历经风寒/一树马樱红似火/万树红火映蓝天/蓝天披锦绣/锦绣香漫山/奇异芬芳如霞缕/先铺大地/再盖蓝天/天地之间织彩带/如梦又如幻……”他说,贵州他还会来。这样的“千娇百媚”来自于留在百里杜鹃的“初恋”,来自于切身的生活体验。
在这样的主基调的影响下,近年来,贵州创作出不少体现地域文化、讲述当下故事、展示时代风貌的诗歌。一批与时代并肩的作品出现。
欧阳黔森《乘着梦想的翅膀飞翔》:“听吧!我们听见了一种/前所未有的步履声/铿锵有力/这是追梦的人群/在前方豪迈地前行/听吧!我们听见了一阵/雷鸣般的鼓点声/急促而强劲/这是时代的号角/在身后嘹亮地响起”。这无疑是时代精神的诗意表达。
吉狄马加在全国著名诗人看贵州写贵州大型采风暨第三届贵州诗歌节系列活动启动仪式上说,贵州是一个多民族省份,改革开放40年来贵州社会经济迅速发展,特别是近10年来,经济建设、生态保护、民生改善、社会事业等的发展都走在全国前列。特别是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中,贵州在当下,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赢脱贫攻坚战作了很多努力,贵州作为一个西部省份,其发展的经验在全国都有借鉴意义。贵州省作协在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在出人才、出作品、写好当下故事上作了大量工作,其中开展文学活动包括本次活动就是这方面的重要举措。诗歌是见证时代的重要艺术形式,诗歌正进入一个繁荣发展的时期,相信未来的发展会给我们更多的期许。相信这样的期许是给诗歌的,也是给贵州的。(邱 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