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6日,在水岩村建群组贵州桑盛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种桑养蚕大户李永学正在给胖胖的蚕宝宝们投喂新鲜的桑叶。“这些蚕再过几天就要结蚕茧了,就不能吃桑叶了,现在要给他们多喂点桑叶,几天后好多吐蚕丝。”李永学满脸笑容地看着蚕宝宝,蚕房里响起了蚕吃桑叶的“沙沙”声。
水岩村支部书记谭明芝笑着说:“你别看他现在养蚕很专业,半年前,他可是一点儿都不懂种桑养蚕呢。”李永学笑着说:“那还不是村里发动我们回来给家乡做点事,带着大家一起发展嘛,不能只是我自己一个人挣钱,看着村里的乡亲们还过着苦日子嘛。”
水岩村地处独山县基长镇东北部,坡多地少,自然资源严重匮乏,贫困发生率较高,历来一直都是贫穷落后的代名词。为彻底摘掉压在水岩村头上的这顶帽子,水岩村进一步理清发展思路、增添帮扶举措,切实在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上努力下功夫。
穷则思变。2017年9月,水岩村村支两委在村里开了几次群众大会后,确定了发展种桑养蚕的发展路子。“村里的坡多地少、气候条件也适合种桑养蚕,加上镇里还有丝绸厂,蚕茧的销路根本不愁问题。”村主任夏和美介绍。
虽说发展的路子找到了,但是要带领群众发展起来又是摆在村支两委面前的难题。“主要是观念的问题。大家种了一辈子的水稻、玉米,没种过桑树,更没有养过蚕,没人相信种桑养蚕能找到钱。”谭明芝说。
怎么改变群众的传统观念?谭明芝心中自有打算。2017年9月,水岩村组织群众代表去种桑养蚕发展得特别好的广西河池参观了一趟。群众走进桑树基地、蚕房、蚕茧交易市场、丝绸加工厂,亲眼看到种桑养蚕的经济价值。
“我以前非常不相信种桑养蚕,但在广西转了一圈,细细算下来,种一亩桑树只是卖桑叶都能赚2500多元,还不算自己养蚕卖茧的收入,这可比种一亩包谷值钱多了哦。”水岩村40岁的贫困户潘永菊从广西回来之后,立马把家里的6亩地种上了桑树。
除了带着群众亲自去考察,水岩村还把眼光放到了村里的能人身上。“如果能够让村里在外工作的能人回乡发展种桑养蚕示范基地,就能更好地带着大家共同发展。”谭明芝说。
当年10月,在谭明芝的多次沟通下,在平塘县做工程的李永学放弃了自己的事业,毅然回乡做起了自己并不熟悉的农业。“当时,我每年的收入大概有50多万元,但想到寨子里的人还在受穷,我心里就不好过,就想回来给大家做点事情,让大家都过上好日子。”李永学说。
经过大半年的发展,李永学已成功发展桑树种植300余亩,并承包6个养蚕大棚(面积共计15600平方米)用于桑蚕养殖,2018年预计收入达50万元,直接或间接解决200余人务工。同时,李永学在今年正式向党支部提出了入党申请,“我想带动更多的群众发展致富”这是他递交申请书时说的话。
2017年,水岩村在我镇率先成立村级平台公司(贵州桑盛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并成功发展种桑养蚕、刺梨、茶叶等三大主导产业。通过在镇党委、村党支部和村平台公司的党员先锋作用引领下,充分按照“党建+公司+大户+农户”的模式,采取先动员群众流转土地,给参与种植的农户发展,再提供发展资金及技术的支持,待种植农户营收后再还款的生产经营模式,带动群众发展,
目前,水岩村种桑养蚕产业已发展种植1867亩,并计划在下半年再扩大1800亩,全村桑树种植面积将发展至3667亩,产业发展成效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