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通玉,栽辣椒工资1091块,看看对不对。”
“对对对,我栽了3.92亩辣椒,一亩260块,没得错。”
“钱点好,签个字,按个手印就行了。”
……
6月4日,独山县下司镇新同村社区服务中心里,20多名村民喜气洋洋地排着长队,高高兴兴地领工钱。“没想到在咱们农村也有这么多活可以干,只要肯干,天天都有工钱拿。”刚拿到1400元的工钱,55岁的杨正娇笑得合不拢嘴。
“是嘛,县里来了扶贫尖刀排,帮助村里发展产业,还成立了合作社,我们都加入了合作社,有土地流转资金、有打工收入、年底还有分红,这日子不愁过不好。”村民岑显义笑着说。
近段时间来,岑显义感觉自己曾经熟悉的村子变得有点“陌生”了:村里的辣椒大片大片地种下去了;村里的道路越来越干净了;六七十岁的老人也能在村里找到事情做天天拿工钱了。
“产业发展是脱贫攻坚队的关键,我们脱贫攻坚驻村尖刀排的一项重点工作就是帮助村里发展产业,帮助贫困群众找到一条持续稳定地脱贫路子。”尖刀排负责人龚安祥说。
今年1月,龚安祥所在的6名尖刀排成员进驻新同村。“开群众大会、开村支部会、挨家挨户走访群众,摸清村里的情况是我们做的第一件事。”
经过一番调研,尖刀排成员发现,新同村没有高效的增收产业,村民的收入大多靠外出务工和在家务农,全村3047户14649人中,贫困户为869户3685人。
发展产业才是脱贫的关键。找到问题后,尖刀排的成员们行动了起来。
该村以思想转变、产业选择、组织运行、利益联结为抓手,着力推动“要我发展”向“我要发展”、“为吃生产”向“为卖生产”、“无序管理”向“规范经营”、“一家独享”向“利益共赢”的根本性转变,形成了“四抓四变”产业扶贫新模式,扶贫产业走上了兴旺发展的康庄大道。
在产业发展上,新同村根据当地气候、水源和土地形状等选择适宜产业,优先发展兼具种植基础、技术基础和市场前景的产业,确保产业“种得下、长得好、卖得了”。
通过广泛的调研和征求群众意愿,新同村决定在当地发展种植1000亩何首乌。由于何首乌有补肝肾、乌发、强筋骨、截疟的作用,同时嫩芽也可加工成茶叶,具有良好的市场发展前景,种植技术要求也不是很高,在群众中一推广,就受到了群众欢迎。
不仅如此,新同村还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什么畅销种什么、什么赚钱种什么”,着重发展精品农业和订单农业,调减了水稻、玉米等常规粮食作物种植面积,培育发展水果、药材等市场前景广阔的高价值产业。
据新同村支书肖大安介绍,目前,新同村在发展蔬菜、辣椒、生姜等短期见效作物的同时,精心培育发展沙糖桔、银杏、何首乌等收成周期较长的作物,并在万亩沙糖桔园套种了1000亩何首乌,切实调优产业结构。“产业发展要注重长短结合,以短养长,大家的收入才会又快又好地增加嘛。”
数据显示,2017年,新同村实现了老村产业发展、贫困人口参加合作社、利益联结惠及贫困户“三个全覆盖”,村集体经济收入达60余万元,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13年的3450元增加到2017年的11280元,贫困人口发生率降至2018年的3.49%,由贫困村蝶变为小康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