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根本解决留守儿童身心学业各种问题,还需要学校、家庭、社会和政府相关部门多方面进一步协调合作,集中发力。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青壮年农民走入城市,一个特殊的群体——留守儿童随之产生。成长中缺少了父母情感上的关心与呵护,无法享受到父母的引导与教育,一部分孩子性格内向,自卑恐惧,甚至误入歧途。2016年,民政部、教育部、公安部开展了一次摸底排查,结论是全国目前仍有902万不满16周岁的农村留守儿童,其中有不少人已经辍学或者尚未登记户口。出现如此之多的留守儿童,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大量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导致部分儿童与父母长期分离。这些孩子缺乏亲情关爱和有效监护,出现心理问题甚至极端行为,遭受意外伤害甚至不法侵害,让人无比心痛。
农村留守的孩子们正处于成长发育的关键时期,他们无法享受到父母在思想认识及价值观念上的引导和帮助,成长中缺少了父母情感上的关心和呵护,从而形成了他们比非留守同龄人更加成熟坚韧或自卑内向的现象。谁来帮助他们?谁能守护他们?这是值得全社会关注和思考的话题。
2016年,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加强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的意见》。意见指出,要坚持家庭尽责,坚持政府主导,全民关爱,还要坚持标本兼治。落实家庭监护主体责任,监护人要依法尽责,基层政府应加强对家庭监护和委托监护的督促指导,确保农村留守儿童得到妥善监护照料、亲情关爱和家庭温暖。全民关爱留守儿童,充分发挥村(居)民委员会、群团组织、社会组织、专业社会工作者、志愿者等各方面积极作用,着力解决农村留守儿童在生活、监护、成长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形成全社会关爱农村留守儿童的良好氛围。
近年来,随着数据收集手段的丰富,各地政府及各种组织机构也想出了不少办法,将更多的留守儿童纳入有效监护范围。比如,有的地方为留守儿童配发安全手环,并与公安机关报警平台和天网工程无缝对接。有的地方研发了留守儿童工作大数据平台,由县级总调度、乡(镇、街道)监管、村(居)委会动态管理,具备GPS定位、自动生成报表等功能。有的以城市社区为依托,以农村村部为基地,对乡村留守儿童等群体进行常规托管。各地积极采取措施,大幅提升关爱、保护、帮扶留守儿童的精准度。而要根本解决留守儿童身心学业各种问题,还需要学校、家庭、社会和政府相关部门多方面进一步协调合作,集中发力。
关爱和保护留守儿童是个良心工程,更是个社会工程,需要在政府、社会、家庭、学校之间形成良性互动,发挥社会合力。各级政府应完善政策措施,健全工作机制,标本兼治。既立足当前,着力解决农村留守儿童监护缺失等突出问题;又要着眼长远,统筹城乡发展,让相关工作得以进一步完善,从根本上解决留守儿童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