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运用好征求意见的调研法子,真调研、求实效。孤鸟不能成群,独树不能成林。要强化协调配合,主动提高站位,以主人翁的责任感,共同为征求事项“把脉”,一起协作把事情办得更好。
6月12日人民日报发表题为《征求意见 流于形式》的文章,指出:征求意见是开展调查研究的一种好方法,但在实际工作中,一些单位征求意见变了味,流于形式。表面上“线上”“线下”齐互动,态度诚恳,实际上却最终没有吸收建设性意见;还有的甚至“掐点”征求意见,周五发通知、周一要结果,走了程序、少了实效。
制定重大政策办法,或是考察任用干部,抑或干部考核评价等,牵头部门通常会征求相关意见,整合其他职能部门职能,充分发挥“筹众智”,集思广益,综合收集具有建设性的意见建议,以便让政策更加完善,更切合实际,或者扩宽了解干部情况的渠道,深入考准查实,为干部精准“画像”。
征求意见方式灵活,要么召开座谈会,相关部门共同探讨,发表见解与看法;要么书面征求,给相关单位以充足时间思考,提出修改或补充建议,再进行回复……总而言之,都是为了广泛听取意见,收集决策的实用素材。然而,据媒体披露,一些单位征求意见搞形式,表面上召开了座谈会,书面征求了单位意见,但回复多是“无意见”,甚至对原稿大加赞扬一番,没有具体的意见建议,让意见回复无“干货”。
造成这种结果,牵头单位应承担责任。有的牵头单位把征求意见当作“走程序”,缺乏“真求意见”的务实劲,认为只要挑水到了井边,不管桶里是否装满水,即便是半桶水或者空桶,程序走到便可交差。牵头单位的态度如此,怎么能够求得相关单位“真经”,自然得不到建设性意见,征求意见岂能不走形式?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智者千虑,尚有一失。牵头单位构思的初稿,焉能面面俱到,十全十美?多听他人意见,虚心接受建议,方是调研的正确方法。
协作意识不强,是征求意见变味的另一原因。有的单位“事不关己,高高挂起”,认为征求意见是牵头单位的事,政策制定是否接地气,干部的德才表现能否真实反映,自己不是主管部门,不承担主要责任,一副无关痛痒的态度。对征求意见不仔细研读,未经深入思考,随便回复草草应付。这种现象折射出责任缺乏,工作上缺少配合意识,习惯站在低位看问题,没有大局观念。
没有调研,就没有发言权。调研不深不实,会贻误我们的工作。从事任何事情,都需要广开言路,集众人之智,补己之不足。要运用好征求意见的调研法子,真调研、求实效。孤鸟不能成群,独树不能成林。要强化协调配合,主动提高站位,以主人翁的责任感,共同为征求事项“把脉”,一起协作把事情办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