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依族勒尤是流传在兴义的马鞍营、巴结、则戎、下五屯、顶效和镇宁布依族苗族自治县简嘎乡、六马乡、良田乡、沙子乡,并幅射到望谟、贞丰等周边布依族聚居地的一种木制双簧直吹乐器。“勒尤”系布依语译音,意译为“对情人发出信号的小喇叭”或“唤醒情人的小喇叭”。其发音清脆甜美,曲调圆润流畅、优美动听。
勒尤演奏的历史最早可追溯于布依土戏产生后,据《布依族简史》记载:“在清乾隆年间(公元1739—1795)普安州判(今兴义)的巴结,开始编演布依戏。”勒尤被运用于布依戏乐曲中,它在布依戏中最能表达旦角、小生复杂的内心情感和潇洒浪漫的性格。后来,在不少布依族八音坐唱乐班中,也加入了勒尤这种乐器。勒尤为竹(木)制双簧直吹器乐,结构由共鸣筒、管身、箍子、芯子、虫哨五个部分组成。开五或六孔,音域一个八度,五声音阶排列,羽调式。可用于独奏或为歌唱伴奏。演奏时,管身竖置,两手扶管,左手食指按第六孔,中指按第五孔,无名指按第四孔,右手食指按第三孔,中指按第二孔,无名指按第一孔,口含虫哨,用循环换气法吹奏,通过平吹和超吹,音域a—a1,有一个八度。“勒尤”用于青年男女的爱情生活中,常被作为定情信物。在路途、田间、山野,由男性青年吹奏,或自娱自乐,或消愁解闷,或表达对情人的思念和追求,或用以呼唤情人,女性以木叶回应,被布依族称为“情人的小喇叭”。后逐渐演变增加到布依族集会、节庆活动及布依民族文化活动中。其乐曲委婉抒情,柔美缠绵,最富有田园风味与民族情调。勒尤演奏的曲调可配上歌词演唱,名“勒尤调”。其曲调常以“思念调”、“喊妹调”、“浪哨调”冠名。勒尤的乐曲,除首尾稍有规律外,吹奏者往往只根据一个固定的核心乐句或动机自由发挥,同一曲调,每次吹奏都会有很大变化。
勒尤分大、中、小三种型号。大号:管身长40cm,音域一个八度、5声音阶、羽调式,音色低沉、浑厚、饱满,用于叙事性,适于中老年吹奏;
中号:管身长21cm,音色明亮、抒情、委婉动听,富有田园风情;小号:管身长18cm,孔距根据管身不定。音色明亮、高亢,富有穿透力。
依族勒尤由前人传与后人,上辈传与下辈,父传子,并传男不传女,传内不传外。
勒尤是盘江流域布依族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中逐步形成的、独特的民族乐器,具有广泛的群众性和民间传承性。作为布依族专用于表达感情的工具,在表达民族情感的音乐中,极具个性。它制作工艺特别,音色独特,优美、明亮、缠绵,常与木叶相呼应。吹奏者只根据一个固定的核心乐句或动机自由发挥。实际上可视为相对固定的即兴曲。布依族没有文字,对勒尤的制作、吹奏技法等均没有文字记载,民间乐师都是采用口传心授的教授方法,因此,这种古老的民族乐器,仅在“布依八音”队员中有少部分人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