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义之窗讯
今年50出头的王忠田,一个普通的布依人,几年来,在大山深处演绎着一个村主任带领全村群众大力种植砂仁、生姜、四月李、板栗等绿色产业的传奇故事,使地处连环乡东部的巧岩村580余户农民人均纯收入突破万元的创举,该村也一举成为贞丰县“村中有林、林中有村、林下有产业”靓丽风景。
荒山就成“花果山”
以前的巧岩村,全村以种植玉米、小麦养家糊口,迫于生计,大部分青壮年外出打工,留大量的“空巢老人”和“留守儿童”,造成大片土地搁荒,群众生活一日不如一日。如今,发展一路走好的生态产业被村民誉为“绿色宝石”。
故事发生在2004年,乡党委看准了“苗头”,将没有外出的王忠田纳入积极分子培养,有了“党性”的他,在生产、生活上都严格要求自己,次年顺利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2007年的村级换届中,他担任了村常务干部。
接到这个“烂摊子”,他就寻思着如何带领群众摆脱贫困,寻找发展致富的路子。经过一番思想斗争后,他秉承了“事在人为”的理念,依照当地独有的土质、气候,决定带领全村党员干部群众“靠山吃山”,“以地生财”,变荒山为“金山”、“银山”,变荒地为“聚宝盆”。
发展产业,要结合实际条件,需要考虑到长远的未来,不是盲目跟风顺从。为了发展种植砂仁、板栗、李子、生姜等特色农产品,他和村支“两委”深入实地查看土质条件,挨家挨户做群众动员工作,可大多数村民们说,种植经果林收入虽然可观,但是周期太长,加之种多了往哪里卖?又不能当饭吃……诸多的问题面前,他还是没有泄气。
为了使群众信服,他在自家土地里开始套种了砂仁、生姜、李子、板栗等农作物。带领有能力、有思路的群众先后到云南、广西、贵阳等地寻找销路。考查成功后,他个人投资了20多万元,流转100多亩荒山土地,育砂仁苗60万余株,种植砂仁40多亩,板栗100多亩,李子10多亩,同时套种生姜和辣椒,为本地解决20多名劳动就业。
丰收之时,又一个困难摆在他面前,销路打不开,再好的砂仁也只能在当地市场“小敲小打”。“只许成功,不许失败”的念头再一次提醒了他。于是他一边向乡党委反映情况,一边奔走于昆明、贵阳、安顺等地了解市场,一周下来,乡党委的网上信息公布了,他联系的客商也纷纷前来收购。砂仁销出去了,同时客商们还了解了更多的“特产”。第一次收获成功的王忠田,心里有说不出的喜悦。
有了他的示范,村民们都纷纷上门“取经”,种植积极性一下在全村全部铺开。王忠田说:“对于困难的群众,我先把砂仁苗发放给他们先种,赚到钱后再还我。”
在他的示范带动下,目前该村现已发展砂仁8000亩、板栗7000亩、李子1000亩,林下养殖金谷黄、绿壳蛋鸡20000余只,套种生姜1500多亩、辣椒500多亩,建立立体生态农业示范基地一个,森林覆盖率70%以上,仅砂仁产业一项,2014产值达到4000多万元。2014年,全村农民人均纯收入突破万元,村民日子过得红红火火。
为进一步满足群众扩大种植规模的需要,他在村里创建成立“贞丰县忠田砂仁苗圃场”,常年为源源不断的为周群众提供种苗和种植技术,为连环“砂仁之乡”打造了生态的名片。
山庄在构“小康图”
今年是巧岩村迎来重大发展机遇的关键之年,全州同步小康示范点、农业观光园将在此展开,王忠田说:“我愿做‘领头羊’带领全村党员群众干部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在立体生态农业模式上,不断优化产业结构,积极争取项目扶持,通过三年的时间,把巧岩村建设成为休闲养生、观光旅游的美丽乡村。”
做贴心人,名利又收
巧岩村每一步的发展,都让村民看到了王忠田吃苦耐劳和敢于担当的作为。王忠田说:“我们付出的虽然是辛勤和汗水,但我们得到的不仅是温饱与小康,更关键的是,我们得到了用钱也卖不到的‘绿色环保’,子孙后代永远享受不尽的“生态氧吧”。为进一步激发工作热情,日前,全州农业产业大户干果类、速生林类初评结果公示,全州共拟表彰20家,贞丰有四家入选,其中,王忠田入选干果林种植大户。在2015年县委的表彰中,他也因一心带领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获 “党员创业示范户”的殊荣。(通讯员 陶汝彬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