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启辅助访问 您好!欢迎来到兴义之窗/ 手机客户端/ 官方微信/ 在线投稿

兴义之窗

您现在的位置:兴义之窗> 本地资讯> 县市动态> 晴隆
> 本地资讯> 县市动态> 晴隆

文化遗产日:晴隆市民分享文化遗产大餐

更新:2015-6-15 09:52|编辑:李小宝|浏览:1761|评论: 0 |来源: 兴义之窗
摘要:晴隆县举办文化遗产宣传活动,现场展示傩戏《庆坛》、布依《小打音乐》、“四印苗”织布、“阿妹戚托”舞蹈等非物质文化遗产,让市民与非物质文化遗产零距离接触。
  兴义之窗讯 6月13日是我国第10个文化遗产日,晴隆县举办文化遗产宣传活动,现场展示傩戏《庆坛》、布依《小打音乐》、“四印苗”织布、“阿妹戚托”舞蹈等非物质文化遗产,让市民与非物质文化遗产零距离接触,分享了一场盛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大餐。




  在晴隆县城莲花池休闲广场中心,跳响了被誉为“东方踢踏舞:的晴隆三宝彝族原生态舞蹈“阿妹戚托”的鼓点;布依族“小打音乐”以其悠扬的曲调引来众人围观;“四印苗”古老的手工织布令现场妇女不断惊叹;而充满着原始的“巫”文化的“喇叭苗”傩戏《庆坛》更吸引了中老年人们的驻足观看。

  “阿妹戚托”彝语为“姑娘出嫁舞”,是依存于彝族传统婚姻礼俗的民族民间舞蹈,主要出现于传统婚嫁习俗中,现也用于“火把节”等节日。“阿妹戚托”是当地彝族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和社会历史发展进程中逐步形成的,这一民间传统舞蹈渊源流长,已有500年以上历史。“阿妹戚托”在1956年曾作为优秀民族民间舞蹈进京演出,表演者文少清等六人得到周恩来总理等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已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布依族小打音乐》流传于北盘江畔的晴隆、普安等县的布依族聚集的村寨, 《布依族小打音乐》是布依族民间音乐小调合奏形式。采用的乐器有:月琴、二胡、箫、鼓、锣、镲、碰铃、唢呐等。《布依族小打音乐》在布依族民间源远流长,音乐底韵丰厚,具有深厚的民族特色和原始古朴风格。它是布依人民世代相传的音乐智慧,是布依人古老的文化和民众智慧的结晶,是中国民族民间音乐艺术宝库中的瑰宝。《布依族小打音乐》已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四印苗”因其服饰上独特的“四印”图案而得名,相传为苗族女王印玺图案。“四印苗”服饰制作工艺传承久远,至今仍保持着传统的制作技艺,使用传统的材料和工具。四印苗”服饰以具有特殊含义的图案、宽领和象征帝王的冠冕为主要特征。“苗族服饰”承载着一个民族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服饰集中体现苗族妇女的智慧,其实用性和艺术性得到了完美的统一,非常值得保护和传承。其服饰已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相比于其他民族文化,傩戏“庆坛”更具民俗特征。“庆坛”习俗流传于北盘江流域的晴隆县、普安县、六枝特区等苗族聚居村寨,“庆坛”俗称“喊命”,根据流派的不同,分为“大牛角”和“小牛角”。“庆坛”主要流传于民间酬神还愿、消灾解难场合。“庆坛”活动是原始宗教信仰和巫文化在“喇叭苗”群体中的集中体现,在当地具有较强的民族认同感和影响力,也是“喇叭苗”区别于其他民族的重要标志。对研究民族学、民俗学、民族宗教信仰方面具有重要价值。

  活动当天,吸引了来自社会各界群众千人观看欣赏,并为厚重、神奇而浓郁的民族文化折服,更为多采浓郁的民族文化而自豪。(通讯员 易凌龙 陈亚林报道)

精彩

感动

搞笑

开心

愤怒

无聊

灌水

惊讶

网友点评(温馨提示: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发言时请遵守相关法律)

  • 暂无任何评论,赶快抢沙发!
查看全部评论(0)

更多信息 >>图片推荐

《兴义之窗》简介|联系方式|免责声明|广告服务|QQ|布苗之乡|手机客户端

运维:黔西南州金州在线信息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法律顾问 黔西南州天生律师事务所杜兴开 李梅 电话:0859-3244148

技术咨询:0859-3112359|投稿热线:0859-3114520|频道合作:18985992826|广告热线:0859-3554999

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8985992826

公安机关备案号:黔52230102000079号 Copyright 1999 - 2019 Xyzc.Cn All Rights Reserved 黔ICP备07001096号-6

返回顶部
> 本地资讯 县市动态 > 晴隆

文化遗产日:晴隆市民分享文化遗产大餐

  • 编辑:李小宝浏览:1761评论: 0 兴义之窗
  •   兴义之窗讯 6月13日是我国第10个文化遗产日,晴隆县举办文化遗产宣传活动,现场展示傩戏《庆坛》、布依《小打音乐》、“四印苗”织布、“阿妹戚托”舞蹈等非物质文化遗产,让市民与非物质文化遗产零距离接触,分享了一场盛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大餐。




      在晴隆县城莲花池休闲广场中心,跳响了被誉为“东方踢踏舞:的晴隆三宝彝族原生态舞蹈“阿妹戚托”的鼓点;布依族“小打音乐”以其悠扬的曲调引来众人围观;“四印苗”古老的手工织布令现场妇女不断惊叹;而充满着原始的“巫”文化的“喇叭苗”傩戏《庆坛》更吸引了中老年人们的驻足观看。

      “阿妹戚托”彝语为“姑娘出嫁舞”,是依存于彝族传统婚姻礼俗的民族民间舞蹈,主要出现于传统婚嫁习俗中,现也用于“火把节”等节日。“阿妹戚托”是当地彝族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和社会历史发展进程中逐步形成的,这一民间传统舞蹈渊源流长,已有500年以上历史。“阿妹戚托”在1956年曾作为优秀民族民间舞蹈进京演出,表演者文少清等六人得到周恩来总理等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已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布依族小打音乐》流传于北盘江畔的晴隆、普安等县的布依族聚集的村寨, 《布依族小打音乐》是布依族民间音乐小调合奏形式。采用的乐器有:月琴、二胡、箫、鼓、锣、镲、碰铃、唢呐等。《布依族小打音乐》在布依族民间源远流长,音乐底韵丰厚,具有深厚的民族特色和原始古朴风格。它是布依人民世代相传的音乐智慧,是布依人古老的文化和民众智慧的结晶,是中国民族民间音乐艺术宝库中的瑰宝。《布依族小打音乐》已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四印苗”因其服饰上独特的“四印”图案而得名,相传为苗族女王印玺图案。“四印苗”服饰制作工艺传承久远,至今仍保持着传统的制作技艺,使用传统的材料和工具。四印苗”服饰以具有特殊含义的图案、宽领和象征帝王的冠冕为主要特征。“苗族服饰”承载着一个民族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服饰集中体现苗族妇女的智慧,其实用性和艺术性得到了完美的统一,非常值得保护和传承。其服饰已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相比于其他民族文化,傩戏“庆坛”更具民俗特征。“庆坛”习俗流传于北盘江流域的晴隆县、普安县、六枝特区等苗族聚居村寨,“庆坛”俗称“喊命”,根据流派的不同,分为“大牛角”和“小牛角”。“庆坛”主要流传于民间酬神还愿、消灾解难场合。“庆坛”活动是原始宗教信仰和巫文化在“喇叭苗”群体中的集中体现,在当地具有较强的民族认同感和影响力,也是“喇叭苗”区别于其他民族的重要标志。对研究民族学、民俗学、民族宗教信仰方面具有重要价值。

      活动当天,吸引了来自社会各界群众千人观看欣赏,并为厚重、神奇而浓郁的民族文化折服,更为多采浓郁的民族文化而自豪。(通讯员 易凌龙 陈亚林报道)

    网友点评
    (温馨提示: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发言时请遵守相关法律)

    查看全部评论(0)

    兴义之窗反馈电话:18985992826

    公安机关备案号:黔52230102000079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