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启辅助访问 您好!欢迎来到兴义之窗/ 手机客户端/ 官方微信/ 在线投稿

兴义之窗

您现在的位置:兴义之窗> 本地资讯> 今日兴闻
> 本地资讯> 今日兴闻

黔西南:文明新风绘就乡村和美画卷

更新:2025-5-14 09:32|编辑:小点点|浏览:118|评论: 0 |来源: 黔西南日报
摘要:  文明新风拂过乡野,在黔西南州的乡村大地,一场以乡风文明为笔的乡村建设正在徐徐展开,勾勒出一幅幅乡村文明新画卷。  理论宣讲,春风化雨润心田  “这样的宣讲,我们老百姓听得懂,也愿意听。”“宣讲接地 ...
  文明新风拂过乡野,在黔西南州的乡村大地,一场以乡风文明为笔的乡村建设正在徐徐展开,勾勒出一幅幅乡村文明新画卷。

  理论宣讲,春风化雨润心田

  “这样的宣讲,我们老百姓听得懂,也愿意听。”“宣讲接地气,通俗易懂,就喜欢这个味。”黔西南州开展的一场场接地气、冒热气的“理论宣传二人讲”活动,受到乡亲们的热烈欢迎,拍手称好。

  台上,一人讲理论,一人讲案例,两人配合默契,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把乡风文明带来的好处讲给大家听。台下,群众听得津津有味,把乡风文明记在心间。这种创新的宣讲形式,将党的创新理论和文明新风送进了百姓的心坎里。

  同时,我州不断创新平台载体,持续深化培根铸魂工程。以各地城乡广场、机场车站、医疗场所、景区景点、文体场馆等场所设置的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为平台,通过“理论宣传二人讲”宣讲队伍,围绕“加油文化”“‘两山’理论”等主题,以宣讲+文艺节目演出的形式,宣传党的创新理论、普及优秀传统文化,提升群众精神面貌和城乡社会文明程度,实现乡风文明宣讲全覆盖。

  在兴义市万屯镇新时代文明实践所里,志愿者们用快板、小品等形式,将移风易俗的政策讲得生动有趣。村民们表示:“现在村里办酒席的少了,铺张浪费的现象也几乎没有了,大家更注重生活质量和邻里关系了。”

  据介绍,兴义市在开展“推进移风易俗·树立文明乡风”工作中,运用双语、“文艺+理论”等形式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同时,组织开展“喜迎二十大·艺心向党”暨“云上足尖”“我们的节日·春节”暨“党的声音进万家”“学习党的二十大精神 弘扬文明新风”巡演等文化文艺活动,让文明新风深入人心。

  值得一提的是,在布依族、苗族等少数民族村寨,乡风文明理论宣讲结合地区实际,采用普通话和少数民族语言(双语)录制乡村振兴应知应会、移风易俗倡议音频,以不同形式和载体把党的理论政策讲清楚、讲明白,让老百姓听得懂、能领会,实现政策宣传“零距离”,推动党的声音进万家、惠民政策进基层。

  文化赋能,文明新风绽魅力

  “这些节目让我们感受到了文明新风的魅力,大家都很支持。”在册亨县弼佑镇秧佑村,村里定期邀请文艺骨干为村民表演,通过编排《文明乡风谱新歌》《两亲家谈彩礼》等节目,以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传播新风尚,让文明新风在乡村落地生根。

  以文化赋能,激活乡风文明新动能。

  在望谟县,民族文化成为乡风文明建设的重要抓手。望谟县是典型的少数民族聚居县,布依族占总人口的60%以上,民族文化浓郁。在推进乡风文明建设中,望谟县充分发挥好民族文化优势,注重挖掘和保护当地独特的民族文化资源,通过举办望谟“三月三”“六月六”“亚鲁苗年文化节”等民族文化节庆活动,促进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乡风文明中焕发新生。

  群众在哪里,文明实践就延伸到哪里。我州在春节、元宵节、清明节、“三月三”“六月六”等重要时间节点,立足本地民俗特色,常态化开展“我们的节日”主题系列文化活动以及村歌等群众性文化惠民演出活动。这些活动不仅丰富了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还让群众在多姿多彩、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中获得精神滋养、增强精神力量,营造了崇德向善的文明乡风。

  “用舞蹈、小品等形式,将移风易俗的理念融入其中,自己编的节目,大家看得懂,也喜欢看。”“这些节目不仅好看,还让我们感受到了文化的魅力。”通过文化赋能,文明新风在乡村大地处处绽放,成为乡村振兴的强劲动力。

  移风易俗,文明新风促和谐

  “在操办白事的过程中以大米、香烟代替烟花爆竹,有效减轻群众的治丧成本,形成了清爽办酒的良好氛围。”

  “推行嫁女‘一顿认亲饭、一个感恩红包’新风,由男方带上自酿酒和几块肉到女方家吃一顿简单的认亲饭……”

  移风易俗是乡风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在黔西南州,像这样的典型乡村还有很多。

  风成于上,俗化于下。我州在持续推进移风易俗工作中,以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为重点,健全“一约四会”机制,全州不断修订完善1291个《村规民约》(居民公约),把拒绝高价彩礼、控制酒席规模、丧事简办、治丧时间等纳入村规民约范畴,村(社区)建立文明积分超市,引导群众广泛参与“村里”事和“家里”事。同时,把改善人居环境与开展“最美庭院”“最美家庭”等群众性活动相结合,引导群众养成良好文明习惯,推动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焕发新气象。

  2025年,在第七届全国文明村镇、全国文明家庭拟命名公示名单中,全州新增7个文明村镇、2个文明家庭入围公示。同时,我州还通过广泛开展文明培训,挖掘和宣传群众身边的榜样事迹,引导村民见贤思齐,凝聚起诚恳、朴实、善良的淳朴民风。近年来,黔西南州培育全国文明村镇9个、全国文明家庭3个。

  “村民们不再为高价彩礼发愁,不再为铺张浪费的酒席烦恼,邻里关系更加和睦,乡村治理更加有序。”黔西南州精神文明建设专职副主任胡凯说,“坚持移风易俗,培育文明新风,不仅改变了乡村的外在面貌,更提升了村民的精神风貌,让乡村成为充满文明和谐的幸福家园。”(肖雄)

精彩

感动

搞笑

开心

愤怒

无聊

灌水

惊讶

网友点评(温馨提示: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发言时请遵守相关法律)

  • 暂无任何评论,赶快抢沙发!
查看全部评论(0)

更多信息 >>图片推荐

《兴义之窗》简介|联系方式|免责声明|广告服务|QQ|布苗之乡|手机客户端

运维:黔西南州金州在线信息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法律顾问 黔西南州天生律师事务所杜兴开 李梅 电话:0859-3244148

技术咨询:0859-3112359|投稿热线:0859-3114520|频道合作:18985992826|广告热线:0859-3554999

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8985992826

公安机关备案号:黔52230102000079号 Copyright 1999 - 2019 Xyzc.Cn All Rights Reserved 黔ICP备07001096号-6

返回顶部
> 本地资讯 > 今日兴闻

黔西南:文明新风绘就乡村和美画卷

  • 编辑:小点点浏览:118评论: 0 黔西南日报
  •   文明新风拂过乡野,在黔西南州的乡村大地,一场以乡风文明为笔的乡村建设正在徐徐展开,勾勒出一幅幅乡村文明新画卷。

      理论宣讲,春风化雨润心田

      “这样的宣讲,我们老百姓听得懂,也愿意听。”“宣讲接地气,通俗易懂,就喜欢这个味。”黔西南州开展的一场场接地气、冒热气的“理论宣传二人讲”活动,受到乡亲们的热烈欢迎,拍手称好。

      台上,一人讲理论,一人讲案例,两人配合默契,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把乡风文明带来的好处讲给大家听。台下,群众听得津津有味,把乡风文明记在心间。这种创新的宣讲形式,将党的创新理论和文明新风送进了百姓的心坎里。

      同时,我州不断创新平台载体,持续深化培根铸魂工程。以各地城乡广场、机场车站、医疗场所、景区景点、文体场馆等场所设置的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为平台,通过“理论宣传二人讲”宣讲队伍,围绕“加油文化”“‘两山’理论”等主题,以宣讲+文艺节目演出的形式,宣传党的创新理论、普及优秀传统文化,提升群众精神面貌和城乡社会文明程度,实现乡风文明宣讲全覆盖。

      在兴义市万屯镇新时代文明实践所里,志愿者们用快板、小品等形式,将移风易俗的政策讲得生动有趣。村民们表示:“现在村里办酒席的少了,铺张浪费的现象也几乎没有了,大家更注重生活质量和邻里关系了。”

      据介绍,兴义市在开展“推进移风易俗·树立文明乡风”工作中,运用双语、“文艺+理论”等形式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同时,组织开展“喜迎二十大·艺心向党”暨“云上足尖”“我们的节日·春节”暨“党的声音进万家”“学习党的二十大精神 弘扬文明新风”巡演等文化文艺活动,让文明新风深入人心。

      值得一提的是,在布依族、苗族等少数民族村寨,乡风文明理论宣讲结合地区实际,采用普通话和少数民族语言(双语)录制乡村振兴应知应会、移风易俗倡议音频,以不同形式和载体把党的理论政策讲清楚、讲明白,让老百姓听得懂、能领会,实现政策宣传“零距离”,推动党的声音进万家、惠民政策进基层。

      文化赋能,文明新风绽魅力

      “这些节目让我们感受到了文明新风的魅力,大家都很支持。”在册亨县弼佑镇秧佑村,村里定期邀请文艺骨干为村民表演,通过编排《文明乡风谱新歌》《两亲家谈彩礼》等节目,以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传播新风尚,让文明新风在乡村落地生根。

      以文化赋能,激活乡风文明新动能。

      在望谟县,民族文化成为乡风文明建设的重要抓手。望谟县是典型的少数民族聚居县,布依族占总人口的60%以上,民族文化浓郁。在推进乡风文明建设中,望谟县充分发挥好民族文化优势,注重挖掘和保护当地独特的民族文化资源,通过举办望谟“三月三”“六月六”“亚鲁苗年文化节”等民族文化节庆活动,促进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乡风文明中焕发新生。

      群众在哪里,文明实践就延伸到哪里。我州在春节、元宵节、清明节、“三月三”“六月六”等重要时间节点,立足本地民俗特色,常态化开展“我们的节日”主题系列文化活动以及村歌等群众性文化惠民演出活动。这些活动不仅丰富了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还让群众在多姿多彩、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中获得精神滋养、增强精神力量,营造了崇德向善的文明乡风。

      “用舞蹈、小品等形式,将移风易俗的理念融入其中,自己编的节目,大家看得懂,也喜欢看。”“这些节目不仅好看,还让我们感受到了文化的魅力。”通过文化赋能,文明新风在乡村大地处处绽放,成为乡村振兴的强劲动力。

      移风易俗,文明新风促和谐

      “在操办白事的过程中以大米、香烟代替烟花爆竹,有效减轻群众的治丧成本,形成了清爽办酒的良好氛围。”

      “推行嫁女‘一顿认亲饭、一个感恩红包’新风,由男方带上自酿酒和几块肉到女方家吃一顿简单的认亲饭……”

      移风易俗是乡风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在黔西南州,像这样的典型乡村还有很多。

      风成于上,俗化于下。我州在持续推进移风易俗工作中,以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为重点,健全“一约四会”机制,全州不断修订完善1291个《村规民约》(居民公约),把拒绝高价彩礼、控制酒席规模、丧事简办、治丧时间等纳入村规民约范畴,村(社区)建立文明积分超市,引导群众广泛参与“村里”事和“家里”事。同时,把改善人居环境与开展“最美庭院”“最美家庭”等群众性活动相结合,引导群众养成良好文明习惯,推动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焕发新气象。

      2025年,在第七届全国文明村镇、全国文明家庭拟命名公示名单中,全州新增7个文明村镇、2个文明家庭入围公示。同时,我州还通过广泛开展文明培训,挖掘和宣传群众身边的榜样事迹,引导村民见贤思齐,凝聚起诚恳、朴实、善良的淳朴民风。近年来,黔西南州培育全国文明村镇9个、全国文明家庭3个。

      “村民们不再为高价彩礼发愁,不再为铺张浪费的酒席烦恼,邻里关系更加和睦,乡村治理更加有序。”黔西南州精神文明建设专职副主任胡凯说,“坚持移风易俗,培育文明新风,不仅改变了乡村的外在面貌,更提升了村民的精神风貌,让乡村成为充满文明和谐的幸福家园。”(肖雄)

    网友点评
    (温馨提示: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发言时请遵守相关法律)

    查看全部评论(0)

    兴义之窗反馈电话:18985992826

    公安机关备案号:黔52230102000079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