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37岁的她,是黔西南州公安局的一名民警。2011年7月,张应娟毕业后,果断放弃知名中学的工作机会,毅然投身警营。
“放弃这么难得的工作机会不后悔吗?”
“我想活成梦想中的自己。”这是张应娟坚定的答复。
2011年11月,张应娟被分配到黔西南州公安局交警支队高速大队,成为一名高速交警。
“对于一个20岁出头的小姑娘来说,在高速公路上执勤实属不易。除了每天的风吹日晒雨淋,最让人难以忍受的是工作环境的空旷和寂静。”她回忆,“那时候天天就住在高速公路旁的宿舍里,周围人烟稀少,寂静得仿佛时间停止了一般。”
这样的环境练就了张应娟坚韧的性格,也为后来的支教生活奠定了基础……
2021年6月,在组织的安排下,师范院校毕业的张应娟前往贵州省兴仁市陆关小学支教。
“最初的时候,我只是把支教当成一次任务,想着只要认真完成即可。可是后来,慢慢的,我把支教变成了一份事业、一个志向。这种转变,源于我的学生。”
刚到陆关小学,张应娟便接手了一个刚组建起来的班级,这个班上的学生大多来自深山,学习成绩并不理想。
“我还记得第一次给他们听写单词的样子,孩子们一脸茫然,连字母有多少个都不清楚。”张应娟回忆,当时课堂上的气氛很压抑,孩子们并不愿意与人沟通。
放学后,张应娟在教室里独自坐了许久,暗暗下定决心一定要改变这样的局面。于是,她决定从家访开始,慢慢了解这群孩子……
第一次到学生顺泽家里家访,打开门,屋内阴暗潮湿,木材燃烧的余味直呛入咽喉。
与顺泽奶奶的交谈中,张应娟了解到这个常坐在教室后排,性格内向的小男孩父母离异,而父亲在外务工鲜少回家看他。
“你平时都在哪里写作业?”张应娟轻声问。
只见顺泽埋着头,熟练地拿出三张小板凳放在火盆边,一张用来坐,另外两张摞起来放在腿上当桌子,他用极小的声音答复:“冬天我就在这里,夏天会搬到外面去。”张应娟静静地听着、看着,内心却早已泛起了酸楚。
结束家访出门时,顺泽奶奶紧紧握住张应娟的手说:“张老师,谢谢你这么关心他。”
那天晚上,张应娟一宿没睡。
“后来我才知道班上像顺泽这样的学生很多,他们很聪明,但缺乏关爱。”
后来,每次到学生家里走访,张应娟总会给孩子们带上一些生活用品和学习文具。在学校,她通过课外活动和提问的方式增加与孩子们的互动,不时给他们说自己的从警故事。放学后,她利用自己休息的时间给孩子们“开小灶”,帮助他们解决学习上的困难。在张应娟的耐心陪伴下,孩子们的性格有了很大转变,学习成绩也得到突飞猛进,在期末考试中,英语成绩取得全级第一。
“报告!”一天,正在办公室批改作业的张应娟听到报告声,是顺泽。
“张老师,我有一个东西要给你。”这个小男孩迅速把信封塞到张应娟的手里,跑出了教室。
看着这个用红色彩笔涂满爱心的蓝色信封,张应娟心里说不尽的感动。
就这样,原定的一年支教时间过去,张应娟主动向组织申请想要继续留下来。
“来支教的时候我的孩子才1岁,当我告诉家人这个决定时,他们并不是很能理解。”张应娟坦言,“但我明白,作为一名警察,我虽不是专业的老师,但我深知山里孩子的艰难,我想要给予他们更多的关爱和陪伴。”
这一留,又是两年……在三年的支教工作中,因工作成绩突出,她连续三年被评为优秀公务员。
如今,张应娟正式结束支教,重返警察岗位。说起这段支教经历,她笑着说:“我时不时还会接到孩子们的电话,我也很想他们,如果有机会的话,我还会再回去!”(肖靖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