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初夏的一天上午,贞丰县文联主席黄林陪同我和尹光宇,去凭吊定头城和纳山大营遗址。定头城位于贞丰西北15公里定塘村,建于明朝崇祯四年,是朝廷“宿兵防卫”的军事城堡,大明的末代皇帝朱由检赐名“定边城”,但当地百姓一直叫它定头城。他的城垣均用青石砌成,东南西北都有城门。现在只有西门保存比较完整,其余的城门、城墙都只剩断壁残垣了。据《贞丰县志》记载,定头城于清嘉庆二年,被布依族青年王囊仙(女)、韦朝元等率领的南笼起义军攻破,之后没有再修复。
纳山大营遗址与定头城相距不远,位于纳山村两山之间的一块平地上。它是清廷设立的兵营,与定头城形成犄角之势,兵营地势险要,易守难攻,营内可屯兵数千,主要用于防守贞丰州城和镇压附近百姓的反抗。纳山大营于咸丰年间被太平天国石达开一部攻陷,并将大营数千兵勇诛杀殆尽,大营即从此荒废。我们此去的目的,就是想看看大营遗址,以便更好地了解“白旗起义”。
那是个大晴天,一大早太阳就出来了,像团火球挂在空中。之后,这火热的太阳又像一盏追光灯,一直不离不弃地照射着我们。定头城有房有树尚可遮阴避热,可是纳山大营遗址就没有这个条件了。我们即将离开定头城时,太阳热度升高,火辣辣地灼人。黄林对我们说,太阳太大,上纳山大营要爬山,你们两个老同志恐怕受不了,我联系一个画家,他就住在纳山,对纳山大营非常了解,可以详细地给你们介绍情况,你们看可以吗?
守望
望着头顶似火的太阳,我们只能同意黄林的安排。于是,黄林立即给那位画家打电话,让他在家等着我们。就这样,我们来到了纳山村,见到了画家余里。
未见到余里前,一路上我都在想,黄林说的这位画家,定然也是个长发披肩、须髯飘飘的老者,抑或是个性格张扬、自以为是的中年人。我接触过一些画家,男士大多如此,有的甚至在脑后扎一个马尾辫,嘴唇上的短须依然不肯剃除,任其像野草一样疯长。可我们见到的余里,却完全是另一副模样,他眉清目秀,温文尔雅,干干净净的脸庞,说话时还透出些许腼腆。如果不是他那帽沿下露出的白发,我们根本看不出他的实际年龄。
在大山脚下一个名为后龙的布依山寨,我们走进了余里的家,他的家与村里其他民宅相似,是一幢砖瓦结构的三层楼房,但不大,也很普通。进屋后,他直接把我们带上二楼的客厅,所谓的客厅,就是在二楼与三楼的楼梯拐弯处一间三面有墙的小屋,小屋里除了一套简易的沙发和一个茶几,就不再有其它设施,也没有做什么装修。可是一进屋,我便看到了客厅墙壁上挂着的一幅《双孔雀图》,我不禁蓦然震惊,于是我指着墙上的画问他:“这幅工笔孔雀图是你画的?”他点点头,表情平淡,轻描淡写地说:“画了两个月。”
古榕
在这幅生动细腻的《双孔雀图》上,我们已经看到了余里深厚的国画功力和高超的技艺。于是我开始好奇,跟他聊起了他的艺术经历。
双孔雀图
余里,1970年出生在纳山村后龙组一个普通的布依族农民家庭,由于他的外祖父是布依族的“摩公”,“摩公”是布依族各种庆典祭祀和民俗活动的主持者和扮演者,也是布依文化的传承人,能歌善舞,能写会画。而余里的外祖父尤其擅长绘画,这对他的童年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并在他心里播种了当画家的梦想。
余里在小学读书的时候,就开始了绘画,但余里说那应该叫涂鸦,不过是好玩罢了,进入中学以后,他就认认真真地走向了国画,并试图以绘画作为走出大山的途径。“为跳出农门,我一边发奋读书,一边苦练画技,特别是在贞丰民族中学上高中的那三年里,几乎天天都在画中游。” 余里如是说,“没有想到,后来真的就走上了国画创作这条艺术之路。”
1990年3月,余里应征入伍。由于他具有扎实的书法绘画基础,还在新兵训练团训练期间,就在连队的板报、墙报的题花、插图与文字书写中崭露头角,表现出不同凡响的书画技艺。离开新兵连后,他因为书画特长而被安排在团宣传股办墙报、板报和写标语,两年后又获批报考地方艺术院校深造。他于1992年8月顺利考入云南艺术学院美术系,毕业后回到部队,先后担任政治处文化干事、理论干事、政工科科长等职。期间,他创作的200余幅书画作品,陆续在《解放军画报》《解放军报》《农民日报》《西南军事文学》《云南日报》《国防文学》《云南国防》等40家军内外报刊发表,其中20余幅被多家博物馆、陈列室收藏。
2007年,余里参与了大型国画作品的创作,开始向艺术生涯的高峰攀登。第一幅大型绘画作品是当年5月,他与成都军区画家钟开天合作,为中央军委八一大楼创作大型丙烯壁画《山花烂漫》,创作过程历时一年半。这是一幅长13米、宽3米的大型花鸟画,画成后,效果极好,好评如潮。同行们认为这幅画作:远观气势磅礴,近看精细入微,把传统花鸟画的秀美推向了崇高,把传统折枝花鸟推向了全景花鸟。
醉秋图
2009年8月,余里又与钟开天、中南海画家李志松、中央美院高研班画家娄山合作,为人民大会堂金色大厅创作巨幅丙烯壁画《壮丽中华》,画作长18米、宽3.72米,历时8个多月完成。
《壮丽中华》构图宏大,展现了960万平方公里神州大地上的名山大川、江河湖海。画面上,红日东升彩霞漫天,群山巍峨雄奇壮阔,长江黄河奔流入海,青藏高原白雪皑皑,锦绣江南水秀山青……中华大地辉煌壮丽,一派盎然生机。
《壮丽中华》的创作成功,对于余里是一个非同寻常的艺术事件。人民大会堂是当代中国绘画艺术的最高殿堂,别说作品在人民大会堂上墙,就是被收藏都是当代画家的最高荣誉。对于画家,人民大会堂还像一座高不可攀的艺术巅峰,站在上面的都是大家或大师。《壮丽中华》的成功,标志着余里已经登上这座山峰,站到了相当的艺术高度。
2011年之后,余里历时五年,隆重地推出了他自己的大型全景式工笔花鸟山水画长卷《醉意四部曲》,包括春夏秋冬四幅作品,每幅12米长,全长48米,宽1.8米。这是他在参与《山花烂漫》和《壮丽中华》的绘制后,独立进行大型作品创作的成功尝试,也成为他工笔山水花鸟画成熟的标志,是他抵达自己国画艺术生涯巅峰的代表作,充分展示了他工笔画的深厚功力和高深的造诣。不过,我更推崇他的工笔人物画,特别是肖像画。
在国画中,人物画创作相对山水、花鸟画要难,而肖像画又是人物画的难点,是画家与画匠的分野。大凡有一定素描基础的人,就可以画肖像画了,有的还画得很像。但这其实只是技术层面的功夫,要上升到艺术层面还有巨大的差距,也就是说,肖像画仅画得像,甚至很像,都是不够的,关键是要有“神”,即反映出人物的性格特点和心理状态。这一点,在余里的人物画作品中做到了,而且十分显著。例如他的“留守老人系列”中的《盼》《渴望》《守望》和《编织生活》,画面中人物的服饰、头帕,脸部形态、神情,都真实可感,画的是人物的外在形态,反映的却是人物的内心世界。还有他为贞丰县文联原主席、书画家张玉伦和贞丰县作协原主席马文华画的肖像画,不仅逼真,而且在咫尺方寸的脸庞上,加强了反映他们性格特征的细节,使人物既栩栩如生,又细腻传神。余里曾在他的一篇创作体会文章中,谈及他写生的体验,他说,在写生时,他总是与写生的对象保持一定的距离,“有意将眼前的物象作为参考对象,而不用写实照相似的手段去描绘,最后留在画面上的物象多是主观与客观交融的东西。”肖像画创作也是一种写生,但绝不是照相,这也许就是余里肖像画成功的秘诀。
花鱼洞
在与余里交流的中间,他还带我们上楼参观了他的画室。他的画室地上墙上都是画,还有正在装裱的背纸。他告诉我们,他在裱装参展的作品。余里是贞丰县美术家协会主席,协会正在组织画展,为使画展达到一定的高度,他花很大精力装裱参展作品,为他人作嫁衣裳。他同时还在为贞丰水街的八大景观浮雕,绘制素描底图。最令我们振奋和欣喜的是,参观他的长卷巨制《醉意四部曲》,因为画卷太长,他只能为我们一卷卷展开,随着画卷的徐徐展开,画面百花丛中那些千姿百态、色彩缤纷的禽鸟、蝴蝶、蜜蜂都鲜活地展现在我们的眼前,我仿佛听到了群鸟的鸣唱,看到了蝴蝶、蜜蜂的飞舞,嗅到了鲜花的芳香,犹如置身画中。
新市民老手艺
走出画室,我们又回到客厅,这时,他夫人送进来一碟李子,很甜。她说是刚从亲戚的树上摘下来的。于是我们吃着李子,喝着茶,又准备继续我们未完的话题。突然,黄林的手机响了,原来是县文体局原局长叶集贤在催我们去用中餐。余里要挽留我们在他家用中餐,可是叶集贤那边是昨天就定好的,而且他已经等在酒店了,我们只好终止采访赶往贞丰。上车后我才突然想起,我们原本是来了解纳山大营遗址的,却因为一幅《双孔雀图》而把纳山大营的事忘得干干净净。不过我不后悔,因为我发现了余里,发现了一位深藏在布依族山寨里的画家。
不过我和尹光宇的一个疑惑始终没有解开,也来不及问余里。好在几天后我们又专程重返纳山村再见余里,并在他的带领下,攀援一条深藏在荆棘丛林中、崎岖而陡峭的古道,登上了纳山大营遗址。当我们坐在大营的残垣上小歇时,我们终于向余里释放出了我们心中的疑惑,问他为什么不去“北上广”发展?我说,像你这样的功底,在“北上广”开个工作室,收入一定不菲。他回答说,他是正营职军官转业,享受自主择业待遇,即从部队逐月领取退役金,他的生活有保障。他不需靠卖画养活自己,更不想让国画艺术被商品化。他说,他只想画画,而且家乡的绘画素材取之不尽,他一辈子也画不完。原来他是酷爱家乡,离不开这块生养他的土地。他的女儿也是学绘画艺术的,大学毕业后也回到家乡,在贞丰城里开了一间画室。
一个原本想以国画艺术跳出“农门”的布依族青年,成名之后,居然又复归“农门”,一切皆因对故土的不舍。我终于读懂了余里,也对他更为赞赏和敬佩。(田景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