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启辅助访问 您好!欢迎来到兴义之窗/ 手机客户端/ 官方微信/ 在线投稿

兴义之窗

您现在的位置:兴义之窗> 本地资讯> 县市动态> 安龙
> 本地资讯> 县市动态> 安龙

再品“安龙八景”之“环峙笼烟”

更新:2023-9-26 08:54|编辑:黄小松|浏览:1814|评论: 0 |来源: 中国黔西南
摘要:  关于“环峙笼烟”,我之前看到县城的烟,似乎没有什么美感。那是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末,一个深冬的上午,我和小朋友到天榜山割草。当时城中之人家,大多烧柴、烧煤,引火得先用蜡烛点燃杂草,杂草再点燃木柴,或用 ...
  关于“环峙笼烟”,我之前看到县城的烟,似乎没有什么美感。那是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末,一个深冬的上午,我和小朋友到天榜山割草。当时城中之人家,大多烧柴、烧煤,引火得先用蜡烛点燃杂草,杂草再点燃木柴,或用木柴烧红煤炭。恰是上午十时左右,天气阴沉,有些寒冷。我们在天榜山就地堆起柴草,引火取暖,柴烟不肯升天,就笼着我们,让我们咳嗽不已。无意中回头看看山城,整个山城都被烟雾罩住了,让我们分辨不出我们的家,我们的太史巷在哪里。我知道,那不是雾,而是柴烟、煤烟。那时候,我没有发现“环峙笼烟”之美,因我讨厌柴烟、煤烟的气味。

  现在,我怨当时没有相机、手机,没有把那景象定格。

  这都源于看了陈翰辉先生对“环峙笼烟”的感悟:那是描写安龙城特有的一种奇景。由于山环水抱的地理形势,林木森森,空气清新洁净,遇晴朗天气时,小城的上空就会出现一层半透明的雾岚,犹如泛起的轻烟。因此,人们又称这一奇景为“烟锁龙城”,寓意为“云从龙,风从虎”,视为吉祥。

  随着陈翰辉文字的引领,我钻进厚重的文物、典籍中,找到古城历史的缕缕云烟。古人写笼烟的诗、联、记,表现出一种诗意之绝美。

  ——在招堤半山亭石柱上,有郡人郭景宗的楹联:“到此暂驻脚跟,细数莲撑书画舫;向前放开眼界,好观烟锁桂王城”。下联的“桂王城”风景,就是烟锁龙城之奇观。

  ——在招堤一览亭石柱上,有郡人李炳奎的上联:“乘兴此登临,云海烟峦之间,见城郭依稀,四面景物都归眼底。”

  ——在乾隆石阡府训导、兴义府人杨彦徵的《暮秋晚眺》中:“白云半天落,绿水淡烟波。几点鱼灯暗,双行雁字过。树高蝉语响,楼静晚凉多。不尽凭栏意,遥闻短笛歌。”

  ——在道光副贡生、兴义府人张国华的《兴义府竹枝词》:“招公堤绕郡城东,点缀烟波一望中。”

  ——在张之洞《半山亭记》中:“城东北隅,云峰耸碧,烟柳迷青……然其烟云万状,锦绣千重,早已毕具于目前……”

  ——在道光兴义府经历、苏州人冯庆《望海楼即景》中:“雨霁浮云敛,清波半没堤。香消知日永,峰峻觉天低。树色浓于染,烟光淡不迷。每看楼外景,终未识端倪。”

  最后,再来欣赏黄世文的《环峙笼烟》。

  奇峰环立绕名城,岚气晴光日送迎。

  远翠连空朝有致,轻烟著树听无声。

  重重竞秀凝秋色,浅浅含虚接太清。

  为谢长风开别面,春山万里一时明。

  对于此诗,陈翰辉写道:“灵秀的山川是大自然鬼斧神工的造化,原本默默无语的景物,一经慧眼品题,便成地方名片,黄世文是值得安龙人永久称颂的。”总之,按陈翰辉的说法,《南笼八咏》是一组七律诗,描绘贴切而不牵强,用词典雅而不拙朴,朗朗上口而易于传诵,深受地方人士喜爱。

  在我看来,黄世文的《南笼八咏》不仅确立了“安龙八景”,还为八景画龙点睛。不仅留下景观财富,还留下心灵鸡汤。(杨远康 丁洪军)

精彩

感动

搞笑

开心

愤怒

无聊

灌水

惊讶

网友点评(温馨提示: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发言时请遵守相关法律)

  • 暂无任何评论,赶快抢沙发!
查看全部评论(0)

更多信息 >>图片推荐

《兴义之窗》简介|联系方式|免责声明|广告服务|QQ|布苗之乡|手机客户端

运维:黔西南州金州在线信息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法律顾问 黔西南州天生律师事务所杜兴开 李梅 电话:0859-3244148

技术咨询:0859-3112359|投稿热线:0859-3114520|频道合作:18985992826|广告热线:0859-3554999

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8985992826

公安机关备案号:黔52230102000079号 Copyright 1999 - 2019 Xyzc.Cn All Rights Reserved 黔ICP备07001096号-6

返回顶部
> 本地资讯 县市动态 > 安龙

再品“安龙八景”之“环峙笼烟”

  • 编辑:黄小松浏览:1814评论: 0 中国黔西南
  •   关于“环峙笼烟”,我之前看到县城的烟,似乎没有什么美感。那是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末,一个深冬的上午,我和小朋友到天榜山割草。当时城中之人家,大多烧柴、烧煤,引火得先用蜡烛点燃杂草,杂草再点燃木柴,或用木柴烧红煤炭。恰是上午十时左右,天气阴沉,有些寒冷。我们在天榜山就地堆起柴草,引火取暖,柴烟不肯升天,就笼着我们,让我们咳嗽不已。无意中回头看看山城,整个山城都被烟雾罩住了,让我们分辨不出我们的家,我们的太史巷在哪里。我知道,那不是雾,而是柴烟、煤烟。那时候,我没有发现“环峙笼烟”之美,因我讨厌柴烟、煤烟的气味。

      现在,我怨当时没有相机、手机,没有把那景象定格。

      这都源于看了陈翰辉先生对“环峙笼烟”的感悟:那是描写安龙城特有的一种奇景。由于山环水抱的地理形势,林木森森,空气清新洁净,遇晴朗天气时,小城的上空就会出现一层半透明的雾岚,犹如泛起的轻烟。因此,人们又称这一奇景为“烟锁龙城”,寓意为“云从龙,风从虎”,视为吉祥。

      随着陈翰辉文字的引领,我钻进厚重的文物、典籍中,找到古城历史的缕缕云烟。古人写笼烟的诗、联、记,表现出一种诗意之绝美。

      ——在招堤半山亭石柱上,有郡人郭景宗的楹联:“到此暂驻脚跟,细数莲撑书画舫;向前放开眼界,好观烟锁桂王城”。下联的“桂王城”风景,就是烟锁龙城之奇观。

      ——在招堤一览亭石柱上,有郡人李炳奎的上联:“乘兴此登临,云海烟峦之间,见城郭依稀,四面景物都归眼底。”

      ——在乾隆石阡府训导、兴义府人杨彦徵的《暮秋晚眺》中:“白云半天落,绿水淡烟波。几点鱼灯暗,双行雁字过。树高蝉语响,楼静晚凉多。不尽凭栏意,遥闻短笛歌。”

      ——在道光副贡生、兴义府人张国华的《兴义府竹枝词》:“招公堤绕郡城东,点缀烟波一望中。”

      ——在张之洞《半山亭记》中:“城东北隅,云峰耸碧,烟柳迷青……然其烟云万状,锦绣千重,早已毕具于目前……”

      ——在道光兴义府经历、苏州人冯庆《望海楼即景》中:“雨霁浮云敛,清波半没堤。香消知日永,峰峻觉天低。树色浓于染,烟光淡不迷。每看楼外景,终未识端倪。”

      最后,再来欣赏黄世文的《环峙笼烟》。

      奇峰环立绕名城,岚气晴光日送迎。

      远翠连空朝有致,轻烟著树听无声。

      重重竞秀凝秋色,浅浅含虚接太清。

      为谢长风开别面,春山万里一时明。

      对于此诗,陈翰辉写道:“灵秀的山川是大自然鬼斧神工的造化,原本默默无语的景物,一经慧眼品题,便成地方名片,黄世文是值得安龙人永久称颂的。”总之,按陈翰辉的说法,《南笼八咏》是一组七律诗,描绘贴切而不牵强,用词典雅而不拙朴,朗朗上口而易于传诵,深受地方人士喜爱。

      在我看来,黄世文的《南笼八咏》不仅确立了“安龙八景”,还为八景画龙点睛。不仅留下景观财富,还留下心灵鸡汤。(杨远康 丁洪军)

    网友点评
    (温馨提示: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发言时请遵守相关法律)

    查看全部评论(0)

    兴义之窗反馈电话:18985992826

    公安机关备案号:黔52230102000079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