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环峙笼烟”,我之前看到县城的烟,似乎没有什么美感。那是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末,一个深冬的上午,我和小朋友到天榜山割草。当时城中之人家,大多烧柴、烧煤,引火得先用蜡烛点燃杂草,杂草再点燃木柴,或用木柴烧红煤炭。恰是上午十时左右,天气阴沉,有些寒冷。我们在天榜山就地堆起柴草,引火取暖,柴烟不肯升天,就笼着我们,让我们咳嗽不已。无意中回头看看山城,整个山城都被烟雾罩住了,让我们分辨不出我们的家,我们的太史巷在哪里。我知道,那不是雾,而是柴烟、煤烟。那时候,我没有发现“环峙笼烟”之美,因我讨厌柴烟、煤烟的气味。
现在,我怨当时没有相机、手机,没有把那景象定格。
这都源于看了陈翰辉先生对“环峙笼烟”的感悟:那是描写安龙城特有的一种奇景。由于山环水抱的地理形势,林木森森,空气清新洁净,遇晴朗天气时,小城的上空就会出现一层半透明的雾岚,犹如泛起的轻烟。因此,人们又称这一奇景为“烟锁龙城”,寓意为“云从龙,风从虎”,视为吉祥。
随着陈翰辉文字的引领,我钻进厚重的文物、典籍中,找到古城历史的缕缕云烟。古人写笼烟的诗、联、记,表现出一种诗意之绝美。
——在招堤半山亭石柱上,有郡人郭景宗的楹联:“到此暂驻脚跟,细数莲撑书画舫;向前放开眼界,好观烟锁桂王城”。下联的“桂王城”风景,就是烟锁龙城之奇观。
——在招堤一览亭石柱上,有郡人李炳奎的上联:“乘兴此登临,云海烟峦之间,见城郭依稀,四面景物都归眼底。”
——在乾隆石阡府训导、兴义府人杨彦徵的《暮秋晚眺》中:“白云半天落,绿水淡烟波。几点鱼灯暗,双行雁字过。树高蝉语响,楼静晚凉多。不尽凭栏意,遥闻短笛歌。”
——在道光副贡生、兴义府人张国华的《兴义府竹枝词》:“招公堤绕郡城东,点缀烟波一望中。”
——在张之洞《半山亭记》中:“城东北隅,云峰耸碧,烟柳迷青……然其烟云万状,锦绣千重,早已毕具于目前……”
——在道光兴义府经历、苏州人冯庆《望海楼即景》中:“雨霁浮云敛,清波半没堤。香消知日永,峰峻觉天低。树色浓于染,烟光淡不迷。每看楼外景,终未识端倪。”
最后,再来欣赏黄世文的《环峙笼烟》。
奇峰环立绕名城,岚气晴光日送迎。
远翠连空朝有致,轻烟著树听无声。
重重竞秀凝秋色,浅浅含虚接太清。
为谢长风开别面,春山万里一时明。
对于此诗,陈翰辉写道:“灵秀的山川是大自然鬼斧神工的造化,原本默默无语的景物,一经慧眼品题,便成地方名片,黄世文是值得安龙人永久称颂的。”总之,按陈翰辉的说法,《南笼八咏》是一组七律诗,描绘贴切而不牵强,用词典雅而不拙朴,朗朗上口而易于传诵,深受地方人士喜爱。
在我看来,黄世文的《南笼八咏》不仅确立了“安龙八景”,还为八景画龙点睛。不仅留下景观财富,还留下心灵鸡汤。(杨远康 丁洪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