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启辅助访问 您好!欢迎来到兴义之窗/ 手机客户端/ 官方微信/ 在线投稿

兴义之窗

您现在的位置:兴义之窗> 本地资讯> 国内资讯
> 本地资讯> 国内资讯

高校师生守“沪”在行动

更新:2022-4-11 15:15|编辑:若天无云|浏览:297|评论: 0 |来源: 天眼新闻
摘要:  上海新一轮疫情发生以来,沪上各高校的院士、教授、工程师、学子纷纷挺身而出,向科技借力,为抗击疫情贡献高校力量。  自3月初以来,复旦大学启动常态化核酸筛查工作,要求班级辅导员核查学生“健康云”核酸 ...
  上海新一轮疫情发生以来,沪上各高校的院士、教授、工程师、学子纷纷挺身而出,向科技借力,为抗击疫情贡献高校力量。

  自3月初以来,复旦大学启动常态化核酸筛查工作,要求班级辅导员核查学生“健康云”核酸完成截图,确保“不漏一人”。复旦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博士生李小康,是学院2019级信息1班的辅导员。学校进入准封闭管理状态后,忙于抗疫工作的李小康发现,核查一个班的核酸完成截图就需要半小时,人数多的院系不仅花费的时间更长,还有错漏的风险。

  李小康想到,人工核查单调枯燥又费时,且重复性很强,正符合计算机程序的特点。于是,他决定写一个自动核查核酸完成截图的程序。说干就干,3月15日晚,他运用所学,快速开发了一个小程序。程序一写好,李小康就用自己班级的核酸截图进行了验证,准确率很高,甚至检测出了之前人工核查没有发现的问题。程序运行时间很短,80多张截图只需要20多秒。这个程序目前已在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服务两周。为了方便不会编程的老师使用,李小康还把程序进行了封装。“用的时候,只要在命令行输入一行代码就可以运行,非常简单。”他说。

  在闭环管理的上海交通大学闵行校区,学生们“足不出宿舍”,院士、教授、工程师等300多位教职工变身“外卖员”,承担起100多幢宿舍楼内近3万名学生一日三餐的送餐任务。自3月12日起,在科研和线上授课之余,他们身着防护服,为学生打饭、送餐。

  为了让学生拿到的菜肴“更快、更热、更香”,私家车、三轮车、无人拖车、无人小巴4款“送餐神器”在校园内先后投入使用。不仅如此,教授们还运用专业技能,利用建模分析,研究出最优的汽车后备厢放置方式及送餐路线,使单车配送盒饭数量从一车几十份升级到一车1500份。

  在上海理工大学光电学院微纳光学与生物芯片实验室,博士生杨波手持一把15厘米长的透明“尺子”,正在进行聚合酶链式反应(PCR)的相关实验。“你可以尝试把它改成‘同心圆’结构,这样就可以实现6至10个样品同时检测的功能。”他的导师、光电学院常务副院长张大伟在一旁指导。

  这把不起眼的“尺子”其实是一块“连续流式PCR芯片”,可以用来协助检测新冠病毒。在完成核酸采样后,棉签上会沾满唾液。但是唾液中所含新冠病毒的分子量并不全是病毒,需要经过前期的分子扩增才能进行更有效的检测。PCR芯片就是对病毒进行“爆炸式扩增”的重要步骤。“目前我们对单一样品的扩增时间是2分钟,同类研究可能需要半小时,这已经是比较创新的成果了。但是,我们的进一步目标是实现多个样品同时快速检测,也就是更快更高效。”杨波介绍。

  指导完杨波,张大伟回到了自己的办公室,与校外合作伙伴上海临港集团金土环保公司进行线上会议,研讨快递外包装的紫外线消杀技术。“疫情防控形势这么紧迫,急需科技助力,我们科研工作者有责任在各自研究领域‘跑’得更快。”张大伟有着强烈的紧迫感。

精彩

感动

搞笑

开心

愤怒

无聊

灌水

惊讶

网友点评(温馨提示: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发言时请遵守相关法律)

  • 暂无任何评论,赶快抢沙发!
查看全部评论(0)

更多信息 >>图片推荐

《兴义之窗》简介|联系方式|免责声明|广告服务|QQ|布苗之乡|手机客户端

运维:黔西南州金州在线信息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法律顾问 黔西南州天生律师事务所杜兴开 李梅 电话:0859-3244148

技术咨询:0859-3112359|投稿热线:0859-3114520|频道合作:18985992826|广告热线:0859-3554999

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8985992826

公安机关备案号:黔52230102000079号 Copyright 1999 - 2019 Xyzc.Cn All Rights Reserved 黔ICP备07001096号-6

返回顶部
> 本地资讯 > 国内资讯

高校师生守“沪”在行动

  • 编辑:若天无云浏览:297评论: 0 天眼新闻
  •   上海新一轮疫情发生以来,沪上各高校的院士、教授、工程师、学子纷纷挺身而出,向科技借力,为抗击疫情贡献高校力量。

      自3月初以来,复旦大学启动常态化核酸筛查工作,要求班级辅导员核查学生“健康云”核酸完成截图,确保“不漏一人”。复旦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博士生李小康,是学院2019级信息1班的辅导员。学校进入准封闭管理状态后,忙于抗疫工作的李小康发现,核查一个班的核酸完成截图就需要半小时,人数多的院系不仅花费的时间更长,还有错漏的风险。

      李小康想到,人工核查单调枯燥又费时,且重复性很强,正符合计算机程序的特点。于是,他决定写一个自动核查核酸完成截图的程序。说干就干,3月15日晚,他运用所学,快速开发了一个小程序。程序一写好,李小康就用自己班级的核酸截图进行了验证,准确率很高,甚至检测出了之前人工核查没有发现的问题。程序运行时间很短,80多张截图只需要20多秒。这个程序目前已在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服务两周。为了方便不会编程的老师使用,李小康还把程序进行了封装。“用的时候,只要在命令行输入一行代码就可以运行,非常简单。”他说。

      在闭环管理的上海交通大学闵行校区,学生们“足不出宿舍”,院士、教授、工程师等300多位教职工变身“外卖员”,承担起100多幢宿舍楼内近3万名学生一日三餐的送餐任务。自3月12日起,在科研和线上授课之余,他们身着防护服,为学生打饭、送餐。

      为了让学生拿到的菜肴“更快、更热、更香”,私家车、三轮车、无人拖车、无人小巴4款“送餐神器”在校园内先后投入使用。不仅如此,教授们还运用专业技能,利用建模分析,研究出最优的汽车后备厢放置方式及送餐路线,使单车配送盒饭数量从一车几十份升级到一车1500份。

      在上海理工大学光电学院微纳光学与生物芯片实验室,博士生杨波手持一把15厘米长的透明“尺子”,正在进行聚合酶链式反应(PCR)的相关实验。“你可以尝试把它改成‘同心圆’结构,这样就可以实现6至10个样品同时检测的功能。”他的导师、光电学院常务副院长张大伟在一旁指导。

      这把不起眼的“尺子”其实是一块“连续流式PCR芯片”,可以用来协助检测新冠病毒。在完成核酸采样后,棉签上会沾满唾液。但是唾液中所含新冠病毒的分子量并不全是病毒,需要经过前期的分子扩增才能进行更有效的检测。PCR芯片就是对病毒进行“爆炸式扩增”的重要步骤。“目前我们对单一样品的扩增时间是2分钟,同类研究可能需要半小时,这已经是比较创新的成果了。但是,我们的进一步目标是实现多个样品同时快速检测,也就是更快更高效。”杨波介绍。

      指导完杨波,张大伟回到了自己的办公室,与校外合作伙伴上海临港集团金土环保公司进行线上会议,研讨快递外包装的紫外线消杀技术。“疫情防控形势这么紧迫,急需科技助力,我们科研工作者有责任在各自研究领域‘跑’得更快。”张大伟有着强烈的紧迫感。

    网友点评
    (温馨提示: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发言时请遵守相关法律)

    查看全部评论(0)

    兴义之窗反馈电话:18985992826

    公安机关备案号:黔52230102000079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