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启辅助访问 您好!欢迎来到兴义之窗/ 手机客户端/ 官方微信/ 在线投稿

兴义之窗

您现在的位置:兴义之窗> 本地资讯> 县市动态> 安龙
> 本地资讯> 县市动态> 安龙

安龙县坡利村能人、党员带领乡亲种艳红桃增收记事

更新:2020-8-10 09:55|编辑:山遇水|浏览:2270|评论: 0 |来源: 黔西南日报
摘要:  盛夏,记者站在安龙县龙山镇坡利村纳秧山梁,放眼望去,曾经是野草、荆棘漫山的纳秧荒坡及长着低效农作物的坡地,如今已变身 ...
  盛夏,记者站在安龙县龙山镇坡利村纳秧山梁,放眼望去,曾经是野草、荆棘漫山的纳秧荒坡及长着低效农作物的坡地,如今已变身“花果山”。

  1800多亩连片的艳红桃翠绿欲滴,桃树枝头吸饱阳光的桃果绿里泛红,香气沁人心脾。乡亲们忙着采摘桃果、清洗、装箱、装车,脸上洋溢着丰收的喜悦,欢声笑语不绝于耳。

  2014年以前,村民们做梦也不会想到,这片荒坡、坡地竟能产出皮薄肉厚、甜美多汁、口感良好的优质艳红桃。

  纳秧山梁的四周没有高山遮挡,且坡面朝南,日照充足,村支书岑由刚等村干部萌生了发展桃产业的念头。岑由刚暗自思量:“要发展桃产业,还得靠能人来引路。”

  2014年5月初,岑由刚带着几名村干部,到义龙新区顶效镇绿化村的万亩桃园——“桃花谷”考察学习。他们亲眼看到了桃产业的大好“钱程”,内心十分激动,并找到绿化村经营有50多亩桃园的王文春,邀请他到坡利村考察,看坡利村是否适宜发展桃产业。

  几天后,王文春便来到坡利村,岑由刚等村干部领着他在纳秧荒坡、坡地上挥锄刨土,了解土壤情况。王文春发现那里土壤属于沙土,而且斜坡不易积水、阳光充足,有发展桃产业的自然资源优势,于是决心在坡利村“大干一场”。

  在村干部的协调帮助下,王文春以每亩每年50元的价格租了坡利村的320亩荒坡,雇请村里乡亲割草、修路、建梯地等,拉开了发展桃产业的序幕。

  就这样,坡利荒坡、坡地迎来了变身金山银山的“春天”。

  “外来的和尚会念经,我们也不能干瞪眼。”岑由刚在一次支部委员会上,要求党员、干部带头“傍”着种桃能手王文春,发展桃产业。

  说干就干。岑由刚、村主任黄明吉等7名党员决定发挥示范作用,带动乡亲发展桃产业。

  “党员敢栽桃子,我们也要跟着栽。”看到村里党员发展桃产业,有着强烈增收意愿的乡亲们,也纷纷加入到发展桃产业中来。

  机会总是眷顾有准备的人。恰逢实施1500亩退耕还林项目,村两委抓住契机,用退耕下来的坡地发展艳红桃产业。

  岑由刚100亩、黄明吉50亩、王兴刚12亩、梁正益10亩……村里留守家里的12户党员户,争着当起发展艳红桃产业的示范户。王文春不仅手把手教大伙种桃技术,还传授桃园管理知识。党员与种桃能人带领乡亲发展艳红桃产业,在坡利村迅速形成了“燎原之势”。

  到2014年底,坡利村的7.5公里产业路爬上纳秧山梁,来自绿化村的6万多株艳红桃苗“落户”坡利村,1320亩荒坡、坡地变成了充满增收致富希望的“花果山”。

  到2015年,村里艳红桃产业增加到1800多亩。全村除了320亩由王文春种植外,其余的都是本村的206户村民(其中有43户建档立卡贫困户)种植。

  村民王大跃2015年被识别为建档立卡贫困户。他在黄明吉的示范带动下,种了6亩艳红桃,同时还种有11亩蜂糖李,成为乡亲们眼里的“生态产业示范户”。

  “明年就到盛果期,每亩桃子、李子可收入3000元左右。”一谈起种桃子、李子增收的事,王大跃信心满满。

  为解除乡亲们销售桃果难的后顾之忧,2015年,王文春还牵头成立了安龙县满万同农业生态种养殖开发有限公司,采取“公司+基地+农户”运行模式,引领大伙携手经营艳红桃产业。

  去年10月,王文春开始在桃园里发展土鸡养殖,实现虫草养鸡、鸡粪肥桃的互惠共生效应,在村里产生了良好的“示范效应”。

  能人领着干,党员做示范,村民跟着干。如今,坡利村的产业发展已是“满园春色”,越来越多的村民正走向小康生活。

精彩

感动

搞笑

开心

愤怒

无聊

灌水

惊讶

网友点评(温馨提示: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发言时请遵守相关法律)

  • 暂无任何评论,赶快抢沙发!
查看全部评论(0)

更多信息 >>图片推荐

《兴义之窗》简介|联系方式|免责声明|广告服务|QQ|布苗之乡|手机客户端

运维:黔西南州金州在线信息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法律顾问 黔西南州天生律师事务所杜兴开 李梅 电话:0859-3244148

技术咨询:0859-3112359|投稿热线:0859-3114520|频道合作:18985992826|广告热线:0859-3554999

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8985992826

公安机关备案号:黔52230102000079号 Copyright 1999 - 2019 Xyzc.Cn All Rights Reserved 黔ICP备07001096号-6

返回顶部
> 本地资讯 县市动态 > 安龙

安龙县坡利村能人、党员带领乡亲种艳红桃增收记事

  • 编辑:山遇水浏览:2270评论: 0 黔西南日报
  •   盛夏,记者站在安龙县龙山镇坡利村纳秧山梁,放眼望去,曾经是野草、荆棘漫山的纳秧荒坡及长着低效农作物的坡地,如今已变身“花果山”。

      1800多亩连片的艳红桃翠绿欲滴,桃树枝头吸饱阳光的桃果绿里泛红,香气沁人心脾。乡亲们忙着采摘桃果、清洗、装箱、装车,脸上洋溢着丰收的喜悦,欢声笑语不绝于耳。

      2014年以前,村民们做梦也不会想到,这片荒坡、坡地竟能产出皮薄肉厚、甜美多汁、口感良好的优质艳红桃。

      纳秧山梁的四周没有高山遮挡,且坡面朝南,日照充足,村支书岑由刚等村干部萌生了发展桃产业的念头。岑由刚暗自思量:“要发展桃产业,还得靠能人来引路。”

      2014年5月初,岑由刚带着几名村干部,到义龙新区顶效镇绿化村的万亩桃园——“桃花谷”考察学习。他们亲眼看到了桃产业的大好“钱程”,内心十分激动,并找到绿化村经营有50多亩桃园的王文春,邀请他到坡利村考察,看坡利村是否适宜发展桃产业。

      几天后,王文春便来到坡利村,岑由刚等村干部领着他在纳秧荒坡、坡地上挥锄刨土,了解土壤情况。王文春发现那里土壤属于沙土,而且斜坡不易积水、阳光充足,有发展桃产业的自然资源优势,于是决心在坡利村“大干一场”。

      在村干部的协调帮助下,王文春以每亩每年50元的价格租了坡利村的320亩荒坡,雇请村里乡亲割草、修路、建梯地等,拉开了发展桃产业的序幕。

      就这样,坡利荒坡、坡地迎来了变身金山银山的“春天”。

      “外来的和尚会念经,我们也不能干瞪眼。”岑由刚在一次支部委员会上,要求党员、干部带头“傍”着种桃能手王文春,发展桃产业。

      说干就干。岑由刚、村主任黄明吉等7名党员决定发挥示范作用,带动乡亲发展桃产业。

      “党员敢栽桃子,我们也要跟着栽。”看到村里党员发展桃产业,有着强烈增收意愿的乡亲们,也纷纷加入到发展桃产业中来。

      机会总是眷顾有准备的人。恰逢实施1500亩退耕还林项目,村两委抓住契机,用退耕下来的坡地发展艳红桃产业。

      岑由刚100亩、黄明吉50亩、王兴刚12亩、梁正益10亩……村里留守家里的12户党员户,争着当起发展艳红桃产业的示范户。王文春不仅手把手教大伙种桃技术,还传授桃园管理知识。党员与种桃能人带领乡亲发展艳红桃产业,在坡利村迅速形成了“燎原之势”。

      到2014年底,坡利村的7.5公里产业路爬上纳秧山梁,来自绿化村的6万多株艳红桃苗“落户”坡利村,1320亩荒坡、坡地变成了充满增收致富希望的“花果山”。

      到2015年,村里艳红桃产业增加到1800多亩。全村除了320亩由王文春种植外,其余的都是本村的206户村民(其中有43户建档立卡贫困户)种植。

      村民王大跃2015年被识别为建档立卡贫困户。他在黄明吉的示范带动下,种了6亩艳红桃,同时还种有11亩蜂糖李,成为乡亲们眼里的“生态产业示范户”。

      “明年就到盛果期,每亩桃子、李子可收入3000元左右。”一谈起种桃子、李子增收的事,王大跃信心满满。

      为解除乡亲们销售桃果难的后顾之忧,2015年,王文春还牵头成立了安龙县满万同农业生态种养殖开发有限公司,采取“公司+基地+农户”运行模式,引领大伙携手经营艳红桃产业。

      去年10月,王文春开始在桃园里发展土鸡养殖,实现虫草养鸡、鸡粪肥桃的互惠共生效应,在村里产生了良好的“示范效应”。

      能人领着干,党员做示范,村民跟着干。如今,坡利村的产业发展已是“满园春色”,越来越多的村民正走向小康生活。

    网友点评
    (温馨提示: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发言时请遵守相关法律)

    查看全部评论(0)

    兴义之窗反馈电话:18985992826

    公安机关备案号:黔52230102000079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