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兔比养猪划算,平均每只兔一年纯收入100元左右,目前厂里有1800多只长毛兔。”今年60岁的颜亨忠家住在普安县江西坡镇,2006年9月,参加县里组织到四川成都参加考察学习长毛兔养殖技术后,养长毛兔的信心倍增,从几十只到几百只,到现在的近两千只,他已成为当地远近闻名的养兔大户。
脸上洋溢着笑容的兔农 特约记者 黄太富 摄
“一只兔,油盐醋;十只兔,新衣裤;百只兔,娶媳妇;千只兔,进城住。”这是一首在普安县广为流传的顺口溜。而这,得从宁波帮扶说起。
宁波市对口帮扶黔西南州,镇海区具体帮扶普安县。2006年年底,镇海区免费提供价值10万元的第一批251只种兔进入普安6户农户家里,颜亨忠就是其中之一。
为调动长毛兔养殖农户、合作社、企业养殖积极性,普安县出台了大量优惠政策,实行开放发展长毛兔养殖,凡县外养殖企业、养殖能人到普安发展长毛兔养殖的,均同等享受普安的优惠政策。
在贫困户养殖方面,普安县采取贫困户自愿入驻小区和托管养殖的方式进行养殖,精准贫困户自愿入驻长毛兔养殖小区的,县财政统筹资金2万元解决入驻养殖。
对暂时没有养殖能力的贫困户,用2万元扶持资金采取托管养殖的方式进行养殖,每年按不低于8%进行保底分红。在饲料补助方面,由县财政统筹资金每斤饲料补贴0.4元。
同时,积极鼓励种草养兔,降低养殖成本,每种一亩地饲喂长毛兔,一次性补助1200元。在养殖激励方面,制定《普安县长毛兔产业发展奖励办法(试行)》, 设置长毛兔存栏规模奖、兔毛销售综合奖、能繁公母兔繁殖供应奖三个奖项,最高奖励可达20万元。
针对全县技术力量薄弱问题,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引进和招聘了专业技术人员30名,充实到县长毛兔产业发展中心和各乡镇(街道),负责长毛兔养殖技术服务工作,由县草地中心负总责、工作组包片、乡镇(街道)技术员挂牌包保养殖小区的三级管理负责制,明确“一到二看三问四督五记”技术服务工作职责,确保技术服务真正到位。
“一个乡镇有2个技术服务人员,基本实现养殖服务一对一。”普安县草地畜牧技术服务中心兽医师李彬说。
据介绍,普安县探索出了“自主经营、托管分红”利益联结机制,通过扶贫项目资金、“扶贫小额信贷”入股合作社,按照“721”(贫困户占70%、合作社占20%、村委会占10%)模式年底进行分红;对无业可扶、无力脱贫的“两无”贫困户,通过土地资源、扶贫资金补助折股、集中代养等方式加入合作社,年底按照投入资金的12%进行兜底分红。截至目前,全县参与长毛兔养殖达131户,覆盖带动贫困户1979户7346人,兔毛年产量279吨,产值达4575余万元,户均增收2.3万元。
经过多年发展,普安县长毛兔产业发展规模不断扩大,产销体系逐渐完善,带动增收能力日益增强,成为全县扶贫产业发展的新动力、新亮点、新支柱。普安县坚持扶贫产业市场化,以市场为导向,树立政府引导和搭建平台,龙头企业引领,能人带动长期发展长毛兔产业的战略思想。建立政府为主导,公司和合作社参与的风险基金,从兔种繁殖、饲料供应、兔毛加工、产品销售等环节提供保障,在兔毛价格出现下滑时,增加兔毛的存储量,起到调剂市场作用,有效保护养殖户利益,促进长毛兔产业长期平稳健康发展。
普安县农村人口中多为留守儿童和空巢老人,对农村社会带来不稳定因素。结合政府与新普科技签订的“五提供、一保底”合作协议,可解决农户在长毛兔养殖过程中,需要掌握的养殖技术、饲料、疫病防控等问题,有助于引导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就业,解决留守儿童和空巢老人的社会问题。同时,可补充农村劳动力,推动产业发展,增强农村经济活力。
普安县把长毛兔产业作为短平快可持续的县域特色脱贫产业“一县一特”进行打造。截至2019年12月,普安县建成长毛兔养殖小区199个,有专业养殖户(企业、合作社)138家,兔存栏18.68万只,兔毛产量280吨,产值达4595.28万元,累计覆盖带动贫困户2016户7334人增收致富。
据介绍,经过13年的曲折发展,长毛兔产业在普安真正成为扶贫攻坚的支柱产业,被列为全国20个东西部扶贫产业协作经典案例之一。( 肖 雄 黄太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