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来,普安县通过扎实推进“五个到位”体系建设,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全力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服务工作,进一步提升了搬迁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基本公共服务到位。围绕公共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社区服务“四个要素”,强化居住区公共服务功能。新建公办学校6所,保障新市民适龄子女入学;设立便民利民服务中心,设立低保、养老、就业、就学等服务窗口,为新市民居住区搬迁群众提供高效、优质的服务;新建新市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3个,按照机构设置标准配备医务人员35人,推行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实现应签尽签,为新市民提供更多的就医保障;实现多彩贵州“广电云”全覆盖,开通县城及周边重要站点公交车,确保新市民出行方便,同步完善店铺、活动广场、集贸市场等公共服务建设,满足新市民多样化生活需求。
培训和就业服务到位。结合县情实际,落实“园区就业解决一批、茶产业解决就业一批、活跃市场解决就业一批、文旅互动解决就业一批、公益性岗位解决就业一批、劳务输出解决就业一批”的“六个一批”保障就业体系。并以“一红一白”全产业链为主导,落实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推广“龙头企业+扶贫车间+合作社+居家就业”模式,盘活门面、商铺等资产资源,推动建设“扶贫车间”实现家门口就业,大力扶持新市民自主创业。同时,按照“茶旅康养一体化”的发展思路,打造“茶旅+”就业新渠道,落实劳动力培训转移、东西部劳务协作、公益性岗位等渠道促进就业,推动企业、就业、产业“三业”有效孵化,实现了搬迁群众有劳动力家庭一户一人以上就业目标。截至目前就业家庭达4366户10048人,其中县内就业5126人、县外省内就业750人、省外就业4172人。
基本文化服务到位。围绕夯实感恩教育、文明创建、公共文化、民族传承进社区“四进社区”,完善新市民居住区文化服务硬件设施建设,建文化服务中心、民族文化纪念馆、室外文体活动场地各3个;以党员教育、政策宣讲、法制教育、民俗教育等为主要内容,组织开展以“弘扬家庭文明新风尚,共建和谐美好新家园”为主题的新市民文明创建评选活动,举办“乡村振兴、巾帼行动”、“家政进万家、创业助脱贫”家政技能大赛和“锦绣圆梦、助力脱贫”新市民刺绣作品评比等表彰活动,激发搬迁群众内生动力,引导搬迁群众转变观念,增强搬迁群众对文化引领的认同感。
社区治理服务到位。围绕夯实机构设置、社区管理、居民自治、治安防控“四化建设”。按照“一厅三室”的标规范化建立警务室3个,配齐配强警务力量,推动“雪亮工程”建设,扎实开展服务工作,截至目前为新市民居住证办理20504张,户口转移10438人;落实新市民居住区“135”智能安防系统建设,在东城区布依茶源小镇新市民居住区安装摄像头133个、卡口5套、人脸识别7套,在警务室建立微型消防站1个,完善应急预案,落实新市民居住区技术防控网格,进一步提升警务防控功能和新市民满意度;建立公共法律服务工作站,从司法局等部门选派法律顾问,为搬迁群众提供法律救援服务;在新市民居住区推进工、青、团等群团组织建设全覆盖,创新服务载体,创建“老年日间照料中心”、“四点半学校”,保障儿童和老人权益;建立完善了居务公开制度和民主监督制度,推动新市民社区网格化管理,成立社区居委会、居(村)民小组,建立了居民公约或村规民约,推动居民自治规范化。
社区基层党建服务到位。以“党建+”为工作抓手,按照“易地扶贫搬迁安居住区建到哪里,党的组织和工作就要覆盖到哪里”的工作思想,根据“一架构三清单”,抓实建强新市民居住区基层党建,分别在东、西城区设立茶源街道和九峰街道,配齐配强街道班子干部,建设了党总支,标准化设立党支部,实现了各居住区基层党建全覆盖。采取“网格+党支部”模式,推行网格化管理,把支部建立在网格上,推动党的组织和工作延伸覆盖到每个基层党小组治理网格,在党组织的引领下,实现搬迁新市民中的党员都能在党组织里正常、规范开展“三会一课”。(杨景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