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划规划,不能墙上挂挂。兴义市各级各部门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按照《万峰林旅游区保护与建设规划》列出了时间表、路线图和任务书,实行严厉的追责问责制度,压实责任,确保落实到位。
2006年3月12日,一场规模宏大、气势磅礴的绿色变革正式在万峰林拉开帷幕。
在修复治理万峰林山峰的措施上,兴义市实行“三个统一”和“六个结合”,三个统一:即实行山、水、林草、田路、电、气为重点的统一规划;实行以小流域为单位的统一综合治理;实行不同气候为区域的统一开发。六个结合:把恢复天然植被与因地制宜开发特色种植相结合,把工程措施与生物措施相结合,把石漠化治理与有害生物防治相结合,与农业结构调整相结合,与增加农民收入相结合,与生态扶贫工程相结合。
“每年3月12日的植树节,兴义辖区的州直市直机关干部、驻地武警官兵,青年、学生、职工志愿者共6000多人到万峰林栽树、播种、除杂、追肥。”兴义市万峰林街道办事处相关负责人说。与此同时,还发动农民在退耕地上大种枇杷、桃子、李子等生态、经济双赢的果树。通过多年的生态治理,万峰林山头绿起来了,昔日的荒岭秃山变成了青山。2018年,万峰林辖区森林覆盖率达64.82%,远远高于全州、全省平均水平。
纳灰河源于兴义市坝佑村境内暗河,流经耳寨,到达万峰林腹地至鱼龙、乐业一带,经双生、上纳灰、下纳灰至万福村进入暗河,最终汇入南盘江,流域面积约为30平方公里,是万峰林的母亲河。“过去,纳灰河的水清澈透明,许多村民都是吃纳灰河的水,这几年由于有了污染,水质渐渐变得浑浊不清。”
为有效解决纳灰河污染和沿岸村寨人居环境脏、乱、差等问题,兴义市按照建设循环经济生态型城市与乡村的模式,采取专项治理与综合整治的方式,对纳灰河流域进行生态环境综合整治,使万峰林及纳灰河流域自然生态环境、人居环境得到有效保护和改善,促进生态保护与工农业、旅游业等产业互相协调、统一、和谐发展。
2012年,兴义市正式启动了纳灰河及沿岸村寨环境治理工程,建设内容包括万峰林纳灰河19.8公里的河道治理,纳灰河沿岸村庄污水湿地生态处理系统、污水收集管网、房屋亮化及庭院改造建设,景区内线缆入地建设等。“我们主要从三个方面进行治理。一是对纳灰河河床进行有效治理,严防水土流失;二是加大和巩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延伸纳灰河岸滨河步道至万福村,将纳灰河两岸打造成湿地公园;三是在纳灰河沿岸村庄建设一套污水处理系统,修建污水收集井,对农户排放的生活污水进行收集净化处理。”兴义市万峰林街道办事处相关负责人如是说。
截至目前,万峰林已建成污水处理池6个,纳灰河流域绿化岩漠化荒山1000公顷,植树造林1400余公顷,纳灰河东岸、两侧岸边也都相应进行造林和绿化。如今,河水变得清澈了,遇到大晴天,不少村民还时不时用手捧起河水洗一把脸。
村庄变得越来越美了。从2006年开始,美化民居500多栋,把15公里的水泥路改造成有标线的等级路,形成“线与点、山水田园与民族风情组合”的特色旅游景观。如今,无论是走进上纳灰村、下纳灰村,还是走进鱼龙村,出门就是整洁的水泥路,路旁的繁花争奇斗艳,村容村貌如花园;各种苗木栽满了房前屋后,禽畜也搬到了专门的地方养殖……在阳光的照射下,垂柳依依、古榕环抱,一栋栋独具特色的布依民居掩映在万峰丛林下,一幅迷人的山水田园画卷尽收眼帘。
村庄“两违”建筑和污染企业没有了。100多平方公里内的砖厂、纸厂等一批污染企业杳无踪影,与景区形象不协调的现代建筑和“两违”建筑已全面拆除。如今的万峰林,没有一家污染企业,也没有一幢“两违”建筑物。
土壤越来越好了。兴义市将原来以万峰林将军桥北面为起点、直到景区西南入口处种植大棚蔬菜的4000多亩土地,通过土地流转形式,打造成万峰林中央主题花海;而在将军峰以南,则在现有稻田的基础上,用五彩稻种出“万峰田影”“布依跳花”“洞天福地”等大地艺术图案,与花海连成规模上万亩的田园特色景观……这一系列的措施改变了昔日污染严重的土壤。
“这些土地都是由公司按照每亩1500元的价格进行流转,不少土地已流转的村民还能在花海就近就业。相比以前种传统农作物,村民们的收入增加了不少,一些村民的年纯收入高达18万元。”兴义市万峰林街道办事处相关负责人说。
除此之外,兴义市还实施“百花园”项目建设,由万峰林旅游集团牵头,流转土地8200亩,在万峰林耳寨、纳录、鱼龙、双生等村打造万亩花海和建设农耕体验山地旅游扶贫示范基地。与中央主题花海经营方式不同的是,万峰林旅游集团流转的这8200亩土地,均是村民们用于入股的。具体方式是:“花海跑马场”项目的运营管理由村里的村民全程参与完成,集团出资建设马道马厩、购买马匹,并派专人指导农户饲养,交给农户自主经营管理。
通过努力,如今的万峰林已构建成了相应的发展模式,逐渐实现了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一条良性循环、可持续发展的绿色生态之路正向这里延伸。(尤立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