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启辅助访问 您好!欢迎来到兴义之窗/ 手机客户端/ 官方微信/ 在线投稿

兴义之窗

您现在的位置:兴义之窗> 本地资讯> 县市动态> 望谟
> 本地资讯> 县市动态> 望谟

麻山“大迁徙” ——望谟麻山万人易地扶贫整乡搬迁纪事

更新:2019-8-29 10:36|编辑:山遇水|浏览:1951|评论: 0 |来源: 贵州日报
摘要:  从乌蒙山麓出发,南盘江、北盘江奔腾不息,穿越莽莽群山,合流交汇为红水河,一路欢歌奔向珠江入海口。  逶迤连绵的云贵高原一 ...
  从乌蒙山麓出发,南盘江、北盘江奔腾不息,穿越莽莽群山,合流交汇为红水河,一路欢歌奔向珠江入海口。

  逶迤连绵的云贵高原一路延伸,与广西丘陵相遇,形成中国西南地区生态系统尤其脆弱、地域广大的滇黔桂喀斯特石漠化区域。

  水之交响与山之凝重,在麻山腹地碰撞,留下长久的心酸与无奈。麻山与瑶山、月亮山齐名,曾是贵州极贫代名词,是中国乃至世界减贫史上的一块沉重伤疤。

  麻山在呼喊!从“八七”扶贫攻坚开始,党中央、贵州省各级党委政府就在“三山”地区投入巨大减贫力量。

  上世纪80年代以来,麻山腹地的望谟县,始终是贵州脱贫攻坚的主战场之一。

  “土如珍珠,水贵如油,山乱如麻”,麻山腹地麻山乡(2015年乡镇合并改为麻山镇),是深度贫困县望谟县的“贫中之贫”。

  在麻山及整个望谟,绝大部分群众是少数民族。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面实现小康,一个民族都不能少。

  2019年夏天,在贵州省委十二届五次全会上,省委书记孙志刚的脱贫号令掷地有声:“深度贫困地区如期实现脱贫攻坚目标,是我们必须攻下的最后堡垒,是必须啃下的硬骨头!”要“历史性地解决贵州延续千百年的绝对贫困问题,坚决撕掉贫困标签”,全省气势恢宏的脱贫攻坚“夏秋决战”也正式打响!

  正是这样的战略魄力和广大干部群众的不屈奋斗,创造了反贫困的“贵州奇迹”,麻山巨变意蕴其中。望谟县大山深处的麻山干部群众全力以赴,誓摘深度贫困这顶沉重帽子,誓撕深度贫困的耻辱标签,用3年时间,完成近万人跨区域易地扶贫“整乡搬迁”,老麻山乡人民经历了一场改天换地的生存蜕变。

  辛酸史:不到老麻山不知“贫中贫”

  8月24日,烈日炎炎,记者来到距老麻山乡近200公里外的黔西南州义龙新区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这里紧邻州府所在地兴义市区,1294户6000多名麻山群众搬迁至此。

  望谟县政协副主席、兴义-义龙-望谟易地扶贫搬迁联合指挥部副指挥长胡亦,正与麻山移民乡亲拉家常。胡亦代表望谟县带领工作队常住义龙安置点,与兴义市、义龙新区配合,协调开展安置接收及搬迁“后半篇文章”工作。

  缺水,是麻山穷困的深刻印记,也是胡亦抹不掉的麻山记忆。2006—2012年,胡亦在麻山乡任党委书记。6年间,他从未在麻山洗过澡,常常是一个多月才回县城家中猛洗一次。走村串户时,他随手拍下的村民在石缝里艰难舀水、取水的许多场景照,如今存放在义龙安置点“麻山乡愁馆”里。

  极贫,是麻山人不堪回首的往事。

  吃——填饱肚子靠包谷。在山间垦有一点儿水田的人家,到耕作季节,只要下雨,哪怕是半夜,也要爬起来打田蓄水,才可能换得一口米饭吃。

  穿——补丁打了一大摞,稍微体面的衣裤,“谁出门谁穿”。

  住——以山洞为家、靠茅草房栖身的人家相当普遍。很多人户的“家产”,总共不值50元。

  行——出行全靠双腿。有些村寨到集镇,来回就是一天。住在山顶的村民,夏天不敢从山下乡场买肉,“还没到家,肉就臭了”。

  地——人均只有5分地。与其说是土地,还不如说是石头缝里的土窝窝,面积小,不成片。也因长期刨土求生,导致大面积严重石漠化。

  “八七”扶贫攻坚以来,从小水窖建造、住房改造,到打通出山路、培育养殖业,麻山脱贫之战一直未停歇,虽然取得了不小成效,但苦于极端地理条件限制,老麻山乡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没有根本性变化,“代际贫困”的魔咒仍无破除之法。

  土生土长的老麻山乡人尤崇军,1998年开始任打务村利纳组组长。他老家在一个深深的山窝窝里,出门就是山坡坡,干活儿得往山腰爬,一年到头收不了几颗粮食。

  贫困的心酸,让而今已是麻山镇打务村村主任的尤崇军感慨万分:“这深山旮旯,真的是一方水土养不活一方人啊!”

  搬出去:撕掉“麻山”这个贫困标签

  易地扶贫搬迁,是贵州脱贫攻坚大战略中一场精彩歼灭战。2015年年底,作为全国搬迁人口最多、任务最重的省,贵州打响易地扶贫搬迁“第一炮”。

  2016年5月中旬,时任贵州省委副书记、省长孙志刚到黔西南州调研脱贫攻坚工作,深切鼓励当地干部群众,要“坚定信心,齐心协力搬出去,告别大山、摆脱贫困,为子孙后代创造良好发展环境”,并在综合考虑望谟县原麻山乡贫困状况等因素后,同意麻山“整乡搬迁”。

  紧接着的5月底,望谟县委决定组建麻山乡“整乡搬迁”突击队,6月初,“整乡搬迁”工作推进方案敲定……

  一场关乎老麻山乡人的生存变革,就此开始。

  “土地再贫瘠,也终归是农民的命根子,要丢下命根子,肯定艰难。”熟悉老麻山乡的胡亦,被确定为“整乡搬迁”突击队分队长,他带领50名干部走进大麻山,开始搬迁大动员。

  虽然穷怕了,但依然有人“小富即安”甚至“不富也安”。尽管安置点的新房基本不需村民掏钱,可过惯了“安静”日子,突然要让搬出去,不少人“思想上毫无准备”。

  就算胡亦最好的小学同学当时也很排斥:“你是来劝我搬迁的?如果是,没什么好说的,如果不是,去家里吃饭。”

  这样的“冷脸”,“突击队”干部遇到不少。人高马大、脸色黝黑的现任麻山镇党委书记毛宏兴,在动员群众搬迁过程中,总结出一个干部工作“五皮工作法”:顶着“头皮”、厚着“脸皮”、磨破“嘴皮”、饿着“肚皮”、磨破“脚皮”。

  搬出去好不好,还得有人做示范,作为村主任的尤崇军身先士卒,带着6户28人,收拾好家当,搬进望谟县城的移民新居。

  经过省、州、县各级党委政府努力,2016年,首批3000多人搬出麻山,到2019年6月,老麻山乡跨区域“整乡搬迁”任务如期完成——近万人搬出深山,到望谟县、兴义市、义龙新区等安置点,开始了新生活。

  新生活:“麻山社区”造就“新市民”

  40岁出头的杨昌仁,是老麻山乡岜从村人,高中毕业后曾远赴上海打工。“整乡搬迁”启动后,杨昌仁一家和乡邻一起搬进了义龙新区移民安置点“麻山社区”的新家。

  进城后的日子怎么过?通过“致富能人”示范带动,让更多搬迁群众有活干、有钱赚,是望谟县“蜂王计划”的重要内容。

  杨昌仁召集了一批乡亲,常年承包建筑项目,以此实现就业增收。他就是见过世面的“一只蜂王”。

  在麻山采访时,记者路遇回老家办事的打务村村民罗海。31岁的罗海,是麻山搬迁户中的年轻“蜂王”。他经常带着二三十人东奔西走,承包建筑项目挣钱养家。

  易地扶贫搬迁让农民变市民,生产生活方式随之变化,改善人居条件的同时,更要实现可持续发展。

  去年底,贵州省委主要领导提出构建易地扶贫搬迁后续工作“五个体系”,以完善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培训和就业服务体系、文化服务体系、社区治理体系、基层党建体系,确保全省188万移民群众搬得出、稳得住、能脱贫。

  “五个体系”建设在义龙新区安置点有了生动实践。从前锋村搬来的杨通斌、从岜聪村搬来的张群英,各自开起了小超市、粮油店,成为移民创业就业之“星”。一些移民群众或就近务工,或被安排到社区公益性岗位,生计不愁。

  8月24日,在义龙新区新市民(贫困劳动力)就业创业以工代训培训基地,55岁的麻山移民妇女杨晓先,专心致志打扫车间卫生,“现在太阳晒不着,雨淋不到,一个月还有近2000元工资”,乐不可支。移民妇女罗小长,在基地学会了制衣手艺,每月收入3000元,满意指数爆棚,已完全习惯了“出门要化妆、穿得很漂亮”的城市生活。

  此前6月20日,黔西南州委、州政府宣布,全州提前全面完成易地扶贫搬迁入住任务,33.85万名山区群众成为“新市民”!

  麻山腹地迎新生。曾经穷得叮当响的麻山农民,而今成为在工厂上班、按时领工资的城镇“新市民”,都有了城镇医保,小孩儿可以就近上学。

  “新市民”由衷高兴:“城里好得很,不回麻山了!”

  新时代贵州精神的麻山实践 本报评论员

  麻山巨变,可谓贵州脱贫攻坚一大壮举。

  麻山“大迁徙”,是多彩贵州贡献给世界的一个减贫样板。

  与贫穷抗争,从未在这里停止过。在石旮旯里,在羊肠小道上,勤劳倔强的麻山各族儿女留下了一曲曲与贫困对战的壮歌,孕育出“艰苦创业、艰苦奋斗、坚忍不拔、坚持不懈”的“麻山精神”。

  怎奈自然条件恶劣,一方水土养不活一方人。麻山人从未停息的反贫困斗争,到头来只是一声叹息,旧貌终难换新颜。

  麻山脱贫攻坚的制胜举措,是新时代的易地扶贫搬迁。在这里,从动员到新居入住,近万人的跨区域“整乡搬迁”仅用了三年。这不是一次漫长的反贫困拉锯战,而是实实在在的脱贫攻坚突击战。

  在麻山,干群一心,攻下了思想守旧之坚、生活顾虑之坚、社区再造之坚、信任重建之坚,突击战打得有温度、有质量。

  涉及近万人的易地扶贫“整乡搬迁”,不仅是麻山历史的一场巨变,也是中国乃至世界减贫史上的一个奇迹!

  这场“大迁徙”,一切并非从零开始。大山之外,新中国70年的建设和改革开放巨变,以及贵州后发赶超、跨越发展的历史性成就,已经为麻山“新市民”铺就了同步小康的奋斗新途、树起了美好生活的时代标杆。

  这是一场从山里向山外、从农村到城市的“大迁徙”。

  告别半亩薄地,奔向车水马龙,麻山人本不应该总为“穷山人”。山外的世界,换了人间,天地更宽,那是靠勤劳创造美好生活的新战场。麻山“新市民”没有退缩、没有畏惧,勇往直前。

  这是一场从被动到主动、从保守到开放的“大迁徙”。

  静谧未必有诗意,老麻山的静谧会让人成为山井之蛙。跳出一尺之隅,不再茫然“享受”无人打扰的自给自足,麻山人民迸发出战胜贫穷的强大力量。

  这是一场从落后到先进、从贫困到富裕的“大迁徙”。

  搬迁也是“搬”思想。唯有砸破刮土而耕、靠天吃饭的窘境,才能看见斩断穷根的希望。而今的麻山,满目绿装,这是麻山百姓重拾敬畏自然、尊重自然之心的可喜成就,更是麻山人民摆脱落后与贫困、走向先进与富裕的可贵第一步。

  这是一场从中央到地方、从东部到西部充满深情关爱的“大迁徙”。

  得益于中央和贵州省易地扶贫搬迁好政策,渴求走出困境的麻山人,终于搭上了时代发展的快车。东西部扶贫协作的“志智双扶”力量,贵州省发改委等省直单位的倾情相助,增强了麻山群众摆脱贫困的信心决心,让麻山人的搬迁之路坚毅而温暖。

  从就地改造“解决温饱”,到整乡搬迁“缩小差距”,从“向贫困宣战”,到“决不让贫困代代相传”,麻山的脱贫实践已成为创造反贫困“贵州奇迹”的一个生动缩影。

  牢记嘱托,感恩奋进。这场新时代的麻山“大迁徙”,为“麻山精神”注入生动有力的新内涵,更为团结奋进、拼搏创新、苦干实干、后发赶超的新时代贵州精神增添了极具生命力的奋斗光彩。

  祝福麻山,祝福麻山“新市民”!

  愿多彩贵州诞生更多如麻山“大迁徙”一般的生动脱贫实践!

精彩

感动

搞笑

开心

愤怒

无聊

灌水

惊讶

网友点评(温馨提示: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发言时请遵守相关法律)

  • 暂无任何评论,赶快抢沙发!
查看全部评论(0)

更多信息 >>图片推荐

《兴义之窗》简介|联系方式|免责声明|广告服务|QQ|布苗之乡|手机客户端

运维:黔西南州金州在线信息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法律顾问 黔西南州天生律师事务所杜兴开 李梅 电话:0859-3244148

技术咨询:0859-3112359|投稿热线:0859-3114520|频道合作:18985992826|广告热线:0859-3554999

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8985992826

公安机关备案号:黔52230102000079号 Copyright 1999 - 2019 Xyzc.Cn All Rights Reserved 黔ICP备07001096号-6

返回顶部
> 本地资讯 县市动态 > 望谟

麻山“大迁徙” ——望谟麻山万人易地扶贫整乡搬迁纪事

  • 编辑:山遇水浏览:1951评论: 0 贵州日报
  •   从乌蒙山麓出发,南盘江、北盘江奔腾不息,穿越莽莽群山,合流交汇为红水河,一路欢歌奔向珠江入海口。

      逶迤连绵的云贵高原一路延伸,与广西丘陵相遇,形成中国西南地区生态系统尤其脆弱、地域广大的滇黔桂喀斯特石漠化区域。

      水之交响与山之凝重,在麻山腹地碰撞,留下长久的心酸与无奈。麻山与瑶山、月亮山齐名,曾是贵州极贫代名词,是中国乃至世界减贫史上的一块沉重伤疤。

      麻山在呼喊!从“八七”扶贫攻坚开始,党中央、贵州省各级党委政府就在“三山”地区投入巨大减贫力量。

      上世纪80年代以来,麻山腹地的望谟县,始终是贵州脱贫攻坚的主战场之一。

      “土如珍珠,水贵如油,山乱如麻”,麻山腹地麻山乡(2015年乡镇合并改为麻山镇),是深度贫困县望谟县的“贫中之贫”。

      在麻山及整个望谟,绝大部分群众是少数民族。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面实现小康,一个民族都不能少。

      2019年夏天,在贵州省委十二届五次全会上,省委书记孙志刚的脱贫号令掷地有声:“深度贫困地区如期实现脱贫攻坚目标,是我们必须攻下的最后堡垒,是必须啃下的硬骨头!”要“历史性地解决贵州延续千百年的绝对贫困问题,坚决撕掉贫困标签”,全省气势恢宏的脱贫攻坚“夏秋决战”也正式打响!

      正是这样的战略魄力和广大干部群众的不屈奋斗,创造了反贫困的“贵州奇迹”,麻山巨变意蕴其中。望谟县大山深处的麻山干部群众全力以赴,誓摘深度贫困这顶沉重帽子,誓撕深度贫困的耻辱标签,用3年时间,完成近万人跨区域易地扶贫“整乡搬迁”,老麻山乡人民经历了一场改天换地的生存蜕变。

      辛酸史:不到老麻山不知“贫中贫”

      8月24日,烈日炎炎,记者来到距老麻山乡近200公里外的黔西南州义龙新区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这里紧邻州府所在地兴义市区,1294户6000多名麻山群众搬迁至此。

      望谟县政协副主席、兴义-义龙-望谟易地扶贫搬迁联合指挥部副指挥长胡亦,正与麻山移民乡亲拉家常。胡亦代表望谟县带领工作队常住义龙安置点,与兴义市、义龙新区配合,协调开展安置接收及搬迁“后半篇文章”工作。

      缺水,是麻山穷困的深刻印记,也是胡亦抹不掉的麻山记忆。2006—2012年,胡亦在麻山乡任党委书记。6年间,他从未在麻山洗过澡,常常是一个多月才回县城家中猛洗一次。走村串户时,他随手拍下的村民在石缝里艰难舀水、取水的许多场景照,如今存放在义龙安置点“麻山乡愁馆”里。

      极贫,是麻山人不堪回首的往事。

      吃——填饱肚子靠包谷。在山间垦有一点儿水田的人家,到耕作季节,只要下雨,哪怕是半夜,也要爬起来打田蓄水,才可能换得一口米饭吃。

      穿——补丁打了一大摞,稍微体面的衣裤,“谁出门谁穿”。

      住——以山洞为家、靠茅草房栖身的人家相当普遍。很多人户的“家产”,总共不值50元。

      行——出行全靠双腿。有些村寨到集镇,来回就是一天。住在山顶的村民,夏天不敢从山下乡场买肉,“还没到家,肉就臭了”。

      地——人均只有5分地。与其说是土地,还不如说是石头缝里的土窝窝,面积小,不成片。也因长期刨土求生,导致大面积严重石漠化。

      “八七”扶贫攻坚以来,从小水窖建造、住房改造,到打通出山路、培育养殖业,麻山脱贫之战一直未停歇,虽然取得了不小成效,但苦于极端地理条件限制,老麻山乡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没有根本性变化,“代际贫困”的魔咒仍无破除之法。

      土生土长的老麻山乡人尤崇军,1998年开始任打务村利纳组组长。他老家在一个深深的山窝窝里,出门就是山坡坡,干活儿得往山腰爬,一年到头收不了几颗粮食。

      贫困的心酸,让而今已是麻山镇打务村村主任的尤崇军感慨万分:“这深山旮旯,真的是一方水土养不活一方人啊!”

      搬出去:撕掉“麻山”这个贫困标签

      易地扶贫搬迁,是贵州脱贫攻坚大战略中一场精彩歼灭战。2015年年底,作为全国搬迁人口最多、任务最重的省,贵州打响易地扶贫搬迁“第一炮”。

      2016年5月中旬,时任贵州省委副书记、省长孙志刚到黔西南州调研脱贫攻坚工作,深切鼓励当地干部群众,要“坚定信心,齐心协力搬出去,告别大山、摆脱贫困,为子孙后代创造良好发展环境”,并在综合考虑望谟县原麻山乡贫困状况等因素后,同意麻山“整乡搬迁”。

      紧接着的5月底,望谟县委决定组建麻山乡“整乡搬迁”突击队,6月初,“整乡搬迁”工作推进方案敲定……

      一场关乎老麻山乡人的生存变革,就此开始。

      “土地再贫瘠,也终归是农民的命根子,要丢下命根子,肯定艰难。”熟悉老麻山乡的胡亦,被确定为“整乡搬迁”突击队分队长,他带领50名干部走进大麻山,开始搬迁大动员。

      虽然穷怕了,但依然有人“小富即安”甚至“不富也安”。尽管安置点的新房基本不需村民掏钱,可过惯了“安静”日子,突然要让搬出去,不少人“思想上毫无准备”。

      就算胡亦最好的小学同学当时也很排斥:“你是来劝我搬迁的?如果是,没什么好说的,如果不是,去家里吃饭。”

      这样的“冷脸”,“突击队”干部遇到不少。人高马大、脸色黝黑的现任麻山镇党委书记毛宏兴,在动员群众搬迁过程中,总结出一个干部工作“五皮工作法”:顶着“头皮”、厚着“脸皮”、磨破“嘴皮”、饿着“肚皮”、磨破“脚皮”。

      搬出去好不好,还得有人做示范,作为村主任的尤崇军身先士卒,带着6户28人,收拾好家当,搬进望谟县城的移民新居。

      经过省、州、县各级党委政府努力,2016年,首批3000多人搬出麻山,到2019年6月,老麻山乡跨区域“整乡搬迁”任务如期完成——近万人搬出深山,到望谟县、兴义市、义龙新区等安置点,开始了新生活。

      新生活:“麻山社区”造就“新市民”

      40岁出头的杨昌仁,是老麻山乡岜从村人,高中毕业后曾远赴上海打工。“整乡搬迁”启动后,杨昌仁一家和乡邻一起搬进了义龙新区移民安置点“麻山社区”的新家。

      进城后的日子怎么过?通过“致富能人”示范带动,让更多搬迁群众有活干、有钱赚,是望谟县“蜂王计划”的重要内容。

      杨昌仁召集了一批乡亲,常年承包建筑项目,以此实现就业增收。他就是见过世面的“一只蜂王”。

      在麻山采访时,记者路遇回老家办事的打务村村民罗海。31岁的罗海,是麻山搬迁户中的年轻“蜂王”。他经常带着二三十人东奔西走,承包建筑项目挣钱养家。

      易地扶贫搬迁让农民变市民,生产生活方式随之变化,改善人居条件的同时,更要实现可持续发展。

      去年底,贵州省委主要领导提出构建易地扶贫搬迁后续工作“五个体系”,以完善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培训和就业服务体系、文化服务体系、社区治理体系、基层党建体系,确保全省188万移民群众搬得出、稳得住、能脱贫。

      “五个体系”建设在义龙新区安置点有了生动实践。从前锋村搬来的杨通斌、从岜聪村搬来的张群英,各自开起了小超市、粮油店,成为移民创业就业之“星”。一些移民群众或就近务工,或被安排到社区公益性岗位,生计不愁。

      8月24日,在义龙新区新市民(贫困劳动力)就业创业以工代训培训基地,55岁的麻山移民妇女杨晓先,专心致志打扫车间卫生,“现在太阳晒不着,雨淋不到,一个月还有近2000元工资”,乐不可支。移民妇女罗小长,在基地学会了制衣手艺,每月收入3000元,满意指数爆棚,已完全习惯了“出门要化妆、穿得很漂亮”的城市生活。

      此前6月20日,黔西南州委、州政府宣布,全州提前全面完成易地扶贫搬迁入住任务,33.85万名山区群众成为“新市民”!

      麻山腹地迎新生。曾经穷得叮当响的麻山农民,而今成为在工厂上班、按时领工资的城镇“新市民”,都有了城镇医保,小孩儿可以就近上学。

      “新市民”由衷高兴:“城里好得很,不回麻山了!”

      新时代贵州精神的麻山实践 本报评论员

      麻山巨变,可谓贵州脱贫攻坚一大壮举。

      麻山“大迁徙”,是多彩贵州贡献给世界的一个减贫样板。

      与贫穷抗争,从未在这里停止过。在石旮旯里,在羊肠小道上,勤劳倔强的麻山各族儿女留下了一曲曲与贫困对战的壮歌,孕育出“艰苦创业、艰苦奋斗、坚忍不拔、坚持不懈”的“麻山精神”。

      怎奈自然条件恶劣,一方水土养不活一方人。麻山人从未停息的反贫困斗争,到头来只是一声叹息,旧貌终难换新颜。

      麻山脱贫攻坚的制胜举措,是新时代的易地扶贫搬迁。在这里,从动员到新居入住,近万人的跨区域“整乡搬迁”仅用了三年。这不是一次漫长的反贫困拉锯战,而是实实在在的脱贫攻坚突击战。

      在麻山,干群一心,攻下了思想守旧之坚、生活顾虑之坚、社区再造之坚、信任重建之坚,突击战打得有温度、有质量。

      涉及近万人的易地扶贫“整乡搬迁”,不仅是麻山历史的一场巨变,也是中国乃至世界减贫史上的一个奇迹!

      这场“大迁徙”,一切并非从零开始。大山之外,新中国70年的建设和改革开放巨变,以及贵州后发赶超、跨越发展的历史性成就,已经为麻山“新市民”铺就了同步小康的奋斗新途、树起了美好生活的时代标杆。

      这是一场从山里向山外、从农村到城市的“大迁徙”。

      告别半亩薄地,奔向车水马龙,麻山人本不应该总为“穷山人”。山外的世界,换了人间,天地更宽,那是靠勤劳创造美好生活的新战场。麻山“新市民”没有退缩、没有畏惧,勇往直前。

      这是一场从被动到主动、从保守到开放的“大迁徙”。

      静谧未必有诗意,老麻山的静谧会让人成为山井之蛙。跳出一尺之隅,不再茫然“享受”无人打扰的自给自足,麻山人民迸发出战胜贫穷的强大力量。

      这是一场从落后到先进、从贫困到富裕的“大迁徙”。

      搬迁也是“搬”思想。唯有砸破刮土而耕、靠天吃饭的窘境,才能看见斩断穷根的希望。而今的麻山,满目绿装,这是麻山百姓重拾敬畏自然、尊重自然之心的可喜成就,更是麻山人民摆脱落后与贫困、走向先进与富裕的可贵第一步。

      这是一场从中央到地方、从东部到西部充满深情关爱的“大迁徙”。

      得益于中央和贵州省易地扶贫搬迁好政策,渴求走出困境的麻山人,终于搭上了时代发展的快车。东西部扶贫协作的“志智双扶”力量,贵州省发改委等省直单位的倾情相助,增强了麻山群众摆脱贫困的信心决心,让麻山人的搬迁之路坚毅而温暖。

      从就地改造“解决温饱”,到整乡搬迁“缩小差距”,从“向贫困宣战”,到“决不让贫困代代相传”,麻山的脱贫实践已成为创造反贫困“贵州奇迹”的一个生动缩影。

      牢记嘱托,感恩奋进。这场新时代的麻山“大迁徙”,为“麻山精神”注入生动有力的新内涵,更为团结奋进、拼搏创新、苦干实干、后发赶超的新时代贵州精神增添了极具生命力的奋斗光彩。

      祝福麻山,祝福麻山“新市民”!

      愿多彩贵州诞生更多如麻山“大迁徙”一般的生动脱贫实践!

    网友点评
    (温馨提示: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发言时请遵守相关法律)

    查看全部评论(0)

    兴义之窗反馈电话:18985992826

    公安机关备案号:黔52230102000079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