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4日,一场阵雨后,群山苍翠,山野清新。汽车连续下坡转过几道弯,下到山脚,左前方呈现一片在望谟县极少见的坝子,比人高的黑色遮阳篷铺满坝子,依稀可见里面的作物葱绿,三五成群的妇女在劳作。
“这是乐旺大坝,眼前就是磨芋基地。”陪同的望谟县乐旺镇党委书记黄江志介绍道。
连续几天的降雨,育苗地里有些积水,贫困户韦章英、罗红英正在地里疏导地沟排水。
“一天做四五个小时的活,有100块钱。”二人笑着介绍说,自从基地落户村里,她们就一直在这务工,每月有10多天的活路,多的一个月得了2200块钱。“我们会晕车,出不去打工。国家关心我们贫困户,家门口挣钱,谢谢喽!”两人一脸的真诚和感激。
发展产业 利益联结农户
“像韦章英、罗红英这样在磨芋基地里务工的贫困户有31户。”黄江志介绍说。
“我们一有用工需求,优先使用贫困户。”基地技术总监姚开林说,基地从3月落户乐旺以来,种植时每天有200多人务工,眼下管理期每天也有五六十人在此务工。
记者注意到,遮阳篷外每隔一段距离都挂着一块帮扶牌,上面清楚标着贫困户的姓名、家庭人口、包保干部、管理面积、电话号码、参与公司方式等信息。
磨芋基地是乐旺镇产业带动贫困户脱贫的一个重要产业。
乐旺镇是深度贫困县望谟县贫困发生率较高的乡镇之一。地处县东北角,与罗甸县罗苏乡、紫云县大营镇、本县的麻山镇等接壤,全镇地形两面是高山沟谷,中间是狭长坝区,海拔高差1000余米,是典型的喀斯特山区,国土面积215.32平方公里。全镇总人口4439户21808人,其中贫困人口1819户8418人。通过这几年的脱贫攻坚,到今年初,还余下956户4025人未脱贫,贫困发生率从2014年的38.6﹪下降到18.4﹪。
这里虽然山高谷深,却拥有全县少有的500亩以上连片坝区乐旺坝子和乐宽坝子。镇党委政府响应省委省政府纵深推进农村产业革命的号召,引导乐旺村和乐宽村流转土地1525亩,引进天旺科技有限公司发展种植珠芋魔芋示范基地。采取“龙头公司+村委会+基地+贫困户”模式,村委会动员农户用土地入股,组织贫困户到基地务工,并按产业收益率分红,村委会占股不低于10﹪,年均分红资金不低于90万元。公司带动精准贫困户主要以劳动力入股,即长年务工,每个贫困户管理50亩左右的魔芋, 除草、打药、施肥、排水等,每月到基地务工不低于10天,每月不少于1800元,确保带动在公司务工的贫困户收入人均不低于3735元。
乐宽村40岁的罗珍美,丈夫因病去世不久,家里有读九年级和一年级的两个小孩,公公、婆婆都70多岁了,又长年患病。家里5亩多土地流转,年收益3900多元,在基地务工每月都有2000元左右的收入。“在这儿做活路很好,能照顾家。”罗珍美对眼下的工作很是满意。魔芋基地已带动乐旺、乐宽、猫寨、六里等村120余人就业。
基地里的魔芋枝叶繁茂,丰收在望,当地农户年可从基地获得450万元的工资收入。
而同时实施的380箱养蜂项目,覆盖55户贫困户371人,人均可收入近千元。
产业兴旺,增收有望。
大湾之困 谋划精准打法
高山之上苗族聚居的大湾村,是乐旺镇贫困发生率最高、贫困人口最多的极贫村。全村1892人,贫困人口就有1175人,贫困发生率曾高达61%多,现在仍有177户841人贫困人口,贫困发生率42.93%,是乐旺全镇、望谟全县贫困发生率超40%的两个村之一。
曾经,这里不通公路,吃水是望天水,基础设施落后,几乎与外界隔绝,大部分村民不通晓汉话,无法外出务工。这里又是苏铁自然保护区,11个组全处在核心区和缓冲区,(下转第二版)
(上接第一版)且土地零星,发展种植产业受限,村民在这种环境中长期贫困。
“过去到镇里赶集,买块肉,还未走到家,在半路就发臭了。”村支书黄华团说起旧日的心酸,深有感慨,“抬个猪崽去卖,要半天时间,除了人工费,得不了几个钱。要修房子,驮水泥的运费比买水泥还贵。”
黄江志说:“2017年前,大湾村的基础设施投资不超过100万元。”
交通不便、地处深山,大湾一直在贫困中挣扎。
10多年前,国家投入大量资金对隔壁的麻山乡进行大规模扶贫,通路、通水、通电,发展产业,让大湾村里人很是羡慕,村组干部跑到县里申请要求让大湾脱离乐旺缜,加入麻山乡。
2015年,黄江志到镇里任党委书记,第一次到大湾,现状令这位年轻的布依族书记心酸。达娘组组长狄明光揣着记录村民五六年里集资想修路的小本子找黄江志书记申请,希望帮助解决炸药修路。黄江志多方筹集10万元,支持村民修通了达娘组到油全路口1.3公里的通组路。
真正的变化,还是脱贫攻坚“四场硬仗”的实施。
2017年,投资1500万元的通村路贯通,投资400万元实现组组通,投资120万元解决了安全饮水,实施危房改造72户,其中贫困户61户,对“一方水土养不活一方人”的197户1004人实施易地扶贫搬迁。
大湾村脱贫攻坚取得阶段性胜利。但产业发展受制自然条件和现实因素,全部脱贫,按时打赢,路在何方?
大湾巨变,增强了镇党委政府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心和信心。大湾之困,让镇党委政府深入谋划攻坚精准打法。
开发岗位 就业覆盖增收
就业一人,脱贫一户。发展产业不能覆盖所有贫困户,促进就业成为镇党委政府打好脱贫攻坚战的重要之选。
组织外出务工、就地就近就业、开发公益性岗位,实现就业全覆盖。
全镇有劳动力12300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4950人。镇里通过之前外出务工人员的带动,并对组织外出务工的经纪人给予奖励,大力组织群众外出务工,仅大湾村今年就有354人外出务工,全镇已有2433人在外务工。
用集体收益开发公益性岗位,促进就业,是乐旺镇的主要做法。
投资300万元的大湾村油全光伏发电项目,年可发电28万度,可收入24万多元,镇里将80﹪的收入用于开发公益性岗位87个,仅大湾就可解决57人就业,每人年收入3600元。
用财政扶贫资金150万元入股贵阳农投集团的养鱼项目,利用收益开发公益性岗位,解决大湾村20人就业。
磨芋基地的村集体收益用于31个公益岗位报酬,组建3家建筑公司,吸纳15户贫困户务工,并将收益的5﹪用于公益性岗位的开支。
全镇采取这种办法,开发出保洁员、护水员、护路员等公益性岗位153个,加上238个护林员、110个就业援助岗位等,全镇共有500多个公益性岗位,用于解决贫困户就业,月收入最低都有300元。
乐旺镇利用产业发展的收益开发公益性岗位,改变过去“分红式”扶贫单纯直接发钱的做法,安排贫困户从事保洁、护路、护水等工作,通过劳动获取报酬,既改变了“等靠要”思想,又激发了贫困户“我要脱贫”的内生动力。
精准算账 不让一人落下
脱贫攻坚,贵在精准。脱贫路上,不让一人落下。
脱贫攻坚到了总攻、冲刺阶段,要让全镇在明年3月31日基本达到脱贫摘帽标准,如期实现“两个确保”,黄江志等镇党委政府一班人深感时间紧、任务重。
“我们自加压力,在年初县里下达的2743人脱贫计划基础上,今年力争完成3928人脱贫。”黄江志介绍,目前,“两不愁三保障”基本实现,还要让贫困户有持续稳定的收入,按照州里的部署,开展“全面回头看,精准定措施”活动,再次摸排贫困户情况,精准算好每户贫困户的收入账,以人均年收入4000元为基数,因户施策,不让一个贫困群众掉了队。
大湾村水英寨组59岁的李小凤和婆婆生活,收入主要靠两人的低保和婆婆的养老保险金,全家年收入7200来元。镇、村干部入户排查,一同算账,收入还有一些差距,就把李小凤安排到公益性岗位,从事村保洁员工作,用光伏项目的收益支付其工资,月收入300元,有了稳定的收入。
大湾村小塘组的吴小二,3口人,儿子过去少有干活,两老享受低保、养保保险,年收入7152元。经动员,儿子随镇里组织外出务工,月收入在3000元以上,吴小二被安排到新组建的乐结湾建筑公司打零工,已获得工资收入2800多元,帮人建房子也收入1000多元,家里还喂有2头猪。收入来源不再是问题。
逐户细算收入账,逐户确定增收措施,让群众的日子乐起来、生活旺起来。黄江志对此用“增、准、明、达、认”五个字来概括。增,就是整合资源、资金,增设就业岗位;准,就是算准收入,定准措施;明,就是就业覆盖对象公开透明;达,就是收入达到人均4000元以上;认,就是脱贫效果各方要认可,群众要认账。
雨后,阳光普照,群山如黛,云雾缭绕,乐旺镇政府院里旗杆基座上的金色“乐业兴旺”四字更加醒目、耀眼……(许新晓 唐 金 黄崇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