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次去七舍,就是为寻找古法制茶传承人杨正恒老人。
春正深,雾也浓的清晨,我和在市非遗办工作的朋友一路前行。春天的七棒高原,满眼青翠,茶香扑面而来,散落在茶山上的采茶人,更是一道别样的景致。闭上眼睛,就能感受到灵魂在这一方净土里升华。杨正恒老人就居住这美丽的大山中,一路上朋友对制茶工艺的介绍,对老人的介绍,让我想象万千,心生对老人的崇敬。
杨正恒老人已经80高龄,却鹤发童颜,举手投足间,有一种安然。这种安然是一种颜色,如茶汤,也像老墙上斑驳的影子,我想,这应该就是灵魂的模样吧!
这位侃侃而谈,精神矍铄的老人虽然没有进过学堂,不识字,他身上却流淌着深厚的传统文化,这是流淌在血脉里的文化,有他们祖祖辈辈对待生活的态度和对世间万物的怜爱。
老人讲,手工制茶全凭手感拿捏火候,温度低了,茶味出不来,温度高了就焦了,茶叶也就苦了。他的制茶的手艺都是师傅口传心授,他不识字,无法记录师傅传授的要领,全靠心记,勤学苦练掌握要领,这一炒就炒了六十多年。
杨正恒是七舍镇青菜塘村古法制茶传承人。在老人眼里,茶是远方,也是归途。他一边和我们聊天,一边小心翼翼捧出一筲箕嫩叶,在放到锅里。老人说,制茶共有八道工序,翻、炒、抖、散、揉、捻……每一道工序都有着特定的动作,每一份力道都需要严格的把控,都马虎不得。这关乎到茶的品质。锅里的温度越来越高,我站在锅边也觉得热气袭人,茶香也在屋里飘逸起来,直入心扉。老人的双掌依然再飞快的翻转着,爱与眷恋就从微笑中流露出来。他现在制茶不是为了卖个好价钱,而是采集心之旷野的温情,为爱而精心而制作。制完一锅茶,老人对我说:“手工制茶的工艺复杂,又烫手,现在已经没有几人用土法炒茶了……”话语间流露出淡淡的惆怅。他多么希望,能够把传统制茶技艺传承下去。
品着老人制作的茶,我就想,刚刚还在灶火上翻腾焦灼茶叶,现在也变作舒缓醇香的茶汤,变成了一种安然。我常常借外物的反射来认识自己,我眼前的这位老人用他对待茶的态度,让我意识到,茶是有生命的。懂得品茶的人,便能品出它生命的历程,它生长的环境,树种,海拔,气候,甚至做茶人揉捏时的分寸、制作时的那分爱心和敬畏。品着热气腾腾的茶,我似乎明白了人生如茶的含义,那就是无论喜忧,无论甘苦,都要稳稳地端在手里,慢慢地品,那样,万般闲愁才能放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