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欲飞”石刻
晴隆县莲城镇飞凤山上有一壁面长9.1米、宽4.5米的石壁,横向阴刻“欲飞”二楷体大字,“镌石画如斗”。“欲”字长3.15米、宽2.8米;“飞”字长3.14米、宽2.45米,字体遒劲、错落有致,为明将邓子龙所书。
邓子龙,号“五桥”,丰城(江西丰城县)落星桥人。“貌魁梧,骁捷绝伦,兼通翰墨”。历任广东把总、铜鼓石守备、都指挥佥事掌浙江都司、湖广靖州(湖南靖州)参将(一称“黎靖参将”“武靖参将”)、云南永昌(云南保山市)参将、副总兵署金山参将事。万历二十六年(1598),援朝抗倭,与朝鲜名将李舜臣战殁于釜山海域,被追赠为“都督佥事”。(案:杨恩元 刘显世《贵州通志》抄录《铜仁府志》,以为邓子龙又名邓钟,福建晋江人,误。考邓钟,福建泉州人,武进士,万历三十八年始任总兵镇贵州。此时,邓子龙已故,显非同一人。今据万斯同《明史稿》、张廷玉《明史》改)
邓子龙生活在民族矛盾尖锐、内有土目叛乱、外有邻国滋扰,社会动荡不安的嘉靖、万历之际,一生均在战事中度过。从加入“行伍”始,他先后参与平定肇庆(广东肇庆)陈金鸾、惠潮(广东惠州、潮州一带)赖元爵、麻阳(湖南麻阳)金道侣、五开卫卒胡国瑞(胡若庐)、云南木邦(缅甸新威,时隶云南布政司)土舍罕虔(罕拔)等人的叛乱;抵御过缅甸内侵;年愈“古稀”,还随云南总兵陈璘援朝抗倭,大小战阵无数。
战事之余,文武双全、“兼通翰墨”的邓子龙常以填词作赋、题诗刻铭为乐,遂与远离驻地千里以外、隶属贵州都司的安南卫(贵州晴隆)结下一段难解之缘。
光绪《黎平府志·武备志》卷五载:万历八年(1580)夏七月,五开卫(卫所置黎平,隶湖广都司)士兵胡国瑞、刘高、周官、姚朝贵、卢国卿等烧毁监司行署、挞逐守备林维乔和黎平知府(时黎平府隶贵州布政司,今贵州黔东南州黎平县),犯上作乱。身为靖州参将的邓子龙奉湖广巡抚陈省令,协同分守道参政贺邦泰、兵备佥事龙宗武,直捣五开。在次年十二月平定骚乱后,曾“登飞山,题诗刻石”,后又在黎平皮林题“过化”二字于石壁。
万历十一年(1583)闰二月,缅甸犯云南、木邦土舍罕虔内乱。邓子龙旋又“奉诏移永昌”,时靖州参将已于“万历九年移驻黎平”。当他率军五千由黎平取道云南赴任永昌参将,途经素有“滇黔锁钥”之称的安南卫时,登临卫城内文庙后的飞凤山颠,触景生情,于是承黎平府平乱刻石题诗余绪、效法东汉车骑将军窦宪勒石燕然之故事,刻“欲飞”于石壁上,以明其“精忠报国”之志。还在卫城东门建“莫忙”亭,中悬“为名忙、为利忙,忙里偷闲,且吃一杯茶去;因公苦、因私苦,苦中作乐,再上四两酒来”的对联一副。(案:或以石刻题于平定毛口苗叛乱时,误。据雍正《安南县志·大事志》卷之二,毛口苗老光凹叛乱在万历三十八年,后又于四十七年复叛,先后被巡抚胡桂芳、参政谢鹤年等剿灭,事件发生在邓子龙战殁朝鲜十二年后。)
邓子龙殁后,“欲飞”石刻渐成“晴隆八景”之一,成为众多文人墨客吟咏、凭悼这位爱国将领的对象。
崇祯时,云南布政使潘润民曾作诗一首:
玉骨金姿转盼中,挥毫寄意借东风。雄心哪忍藏岩穴,健翮安能老树丛。银汉试撑擎日手,春云裁作补天工。莫言学制垂千古,辛苦曾经伴圣宫。
清人舒柱石亦在《咏晴隆八景·欲飞石》中颂到:
欲飞飞到凤凰池,雨洒金街草木知。莫忙亭中沽酒去,等着岩前问月时。三块美玉莲影现,七星宝石马声嘶。玉振钟鸣惊晓梦,醒瞻独秀赋新诗。
乾隆五十一年(1786),有人在石刻南侧题七言诗一首;光绪庚子年(1900),晴隆县令桂馥又题一首四言诗于石刻北侧。
乾隆五十一年诗刻
桂馥题诗
晴隆“欲飞”石刻书法精美,富有艺术性,是研究明将邓子龙的实物佐证,具有重大史料价值。
1982年2月,“欲飞”石刻被贵州省政府公布为第一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崔利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