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启辅助访问 您好!欢迎来到兴义之窗/ 手机客户端/ 官方微信/ 在线投稿

兴义之窗

您现在的位置:兴义之窗> 本地资讯> 省内资讯
> 本地资讯> 省内资讯

石头满山变成绿树满山—— 黄果树瀑布流淌的贵州生态故事

更新:2018-7-4 10:05|编辑:山遇水|浏览:1763|评论: 0 |来源: 贵州日报
摘要:  汛期的黄果树瀑布开启“怒吼”模式。以往,站在瀑布对面的半边街就可以看到瀑布的大半身,现在却只闻其声不见其身。原来,它和游客捉起了迷藏,躲到绿树丛中去了,非要走近才能一窥全貌。  变化源于1992年黄果 ...
  汛期的黄果树瀑布开启“怒吼”模式。以往,站在瀑布对面的半边街就可以看到瀑布的大半身,现在却只闻其声不见其身。原来,它和游客捉起了迷藏,躲到绿树丛中去了,非要走近才能一窥全貌。

  变化源于1992年黄果树申遗中途退场的切肤之痛。为什么在临门一脚的时刻,黄果树瀑布却放弃申遗呢?为什么这一放下竟然长达25年,到去年底才再次启动申请呢?绿化,是一个决定性的关键因素。

  别了,光秃秃的黄果树瀑布

  至少在1738年至2000年前的两百多年间,石漠化严重,没有形成过茂盛的森林,黄果树大瀑布孤零零地悬挂在光秃秃的荒山野岭中。

  1738年夏季的一天,贵州提学使邹一桂画了一幅“戊午夏日过白水河观瀑”的写生画,画中山体岩石裸露,一挂瀑布倾泻而下,画中仅有一棵大树。这是目前发现的表现黄果树大瀑布的最早绘画作品。

  一百多年过去,1842年,一位法国传教士来到黄果树,用相机记录大瀑布倩影;又一个百年过去,抗日战争期间,当年援华美军官兵与中国将士奔赴缅甸前线,途经黄果树半边街时以大瀑布为背景留下了一张珍贵的合影。两张照片显示,大瀑布周围山体全是光秃秃的,没有一棵树木。

  安顺市林业局局长胡强说,古人画作及几张摄影作品说明,黄果树一带石漠化严重。经过20多年的战天斗地,黄果树的生态有了明显改变。

  6月13日下午,由于连续下了几天的雨,瀑声震天。几位广州来的游客循声四处寻找大瀑布。“变了,变了。”他们感叹,十几年前来过黄果树,那时在半边街上就能看到瀑布,沿线到处是民房,乱糟糟一片。一位游客说,以前只有大瀑布独唱,现在变成了山水大合唱。

  被撤销的申遗

  去年底,黄果树景区宣布正式启动申遗工作。事实上,早在25年前,就已经有过一次申遗。

  黄果树一度被认为全国最有希望继泰山、黄山之后申遗的第三处景区,1990年,时任国家建设部副部长的储传亨考察后说:“这么好的资源,不申请世界遗产太可惜了!”

  1991年元旦刚过,贵州省便成立黄果树风景名胜区“申遗”工作小组,资源调查研究小组和申遗资料汇编小组也相继成立。

  1992年6月11日至13日,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委派,来自澳大利亚和加拿大的两位专家卢卡斯和桑切尔对黄果树的资源、环境进行了考察。卢卡斯临上飞机前说:“黄果树的风景资源在亚洲是最有影响的。”

  在场人无不欢欣鼓舞,都认为胜券在握。

  不料,专家在离开贵州后提出“暂缓提交”的建议。理由是黄果树的风景资源虽然很好,但人工痕迹太重, “半边街”在短短2公里公路沿线两侧居住了923户3000多人;生态环境差,森林覆盖率只有7.2%。

  按照“世界遗产”申报规定,一处景区只能申报一次,若被否决,便永远不能再申报。因此,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召开会议讨论表决前,国家建设部明智地将黄果树申报材料撤回。

  绿,是这样一点点“攒”起来的

  为了彻底解决好上述一系列问题,还公众一个绚丽多姿的黄果树,1999年4月,贵州省政府决定成立黄果树风景名胜区管理委员会,并赋予其相应的管理职能,对景区内的资源保护、开发、建设、经营和地域经济社会发展实行统一领导和管理。

  黄果树管委会成立一年,就大力抓了景区的外围绿化和25度以上坡地的退耕还林及黄果树新城的规划工作。仅2000年,就完成景区内11700亩的退耕还林工作,这是黄果树景区开发20年来绿化面积最大的一年。

  回望黄果树的生态治理之路,走得艰难,走得决绝。黄果树属于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土层厚度特别薄,平均厚度不到20厘米,宜林荒山荒地海拔高、水分蒸发快,气候干旱,大部分都是石漠化特别严重的地区。

  要在这上面造林恢复植被,谈何容易?胡强说,黄果树的“绿”,可以说是黄果树人一年一年、一点一点地“攒”起来的。

  “确实很艰难,但再难也要干!” 回想起当年所作的努力,黄果树管委会副调研员、原林业局长刘作华感慨地说,2004年,黄果树森林覆盖率低于全市28.3%的平均水平。当时,已开放的大瀑布、天星景区小环境基本实现绿化,但周边依然荒山秃岭,使名瀑逊色。

  刘作华说,由于地质原因,整地工作并不顺畅,林业局多次召开会议并派专门技术人员到现场进行指导,采用爆破整地、大坑客土的方法,在一座座荒芜的石头山上打出了一片片形状、大小均符合规格的坑。那段时间,每天都有近千人上山作业。

  另一位工作人员回忆,十字镐、钢钎、锄头等工具轮番上阵,地质条件太恶劣,工具容易损坏,每天都要更换新的。在石头上挖出的地坑需要回填新土,但山上没有新土,只有靠施工队伍一筐一筐地从山底背上去。路途遥远,坡度又陡,有些地方一个人一天只能背三趟新土。同时,要用水浇苗,只有采取人挑马驮的方式,一桶桶送上去。

  2015年,黄果树瀑布荣获由联合国环境规划署颁发的“全球低碳生态景区”荣誉证书及奖杯,成为旅游区生态建设典范。

  黄果树景区的森林覆盖率就这样艰难而显著地提升,1999年提高到30.35%,2011年达到50%以上;2017年达到56%。更值得一提的是,核心景区森林覆盖率达到79%以上,比当年7.2%增长了十倍有余。

  黄果树旅游区的新目标是,力争到2020年森林覆盖率达65%,核心景区森林覆盖率达90%。这个目标,高于全省,基本是全国最高水平。(徐荣锋)

精彩

感动

搞笑

开心

愤怒

无聊

灌水

惊讶

网友点评(温馨提示: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发言时请遵守相关法律)

  • 暂无任何评论,赶快抢沙发!
查看全部评论(0)

更多信息 >>图片推荐

《兴义之窗》简介|联系方式|免责声明|广告服务|QQ|布苗之乡|手机客户端

运维:黔西南州金州在线信息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法律顾问 黔西南州天生律师事务所杜兴开 李梅 电话:0859-3244148

技术咨询:0859-3112359|投稿热线:0859-3114520|频道合作:18985992826|广告热线:0859-3554999

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8985992826

公安机关备案号:黔52230102000079号 Copyright 1999 - 2019 Xyzc.Cn All Rights Reserved 黔ICP备07001096号-6

返回顶部
> 本地资讯 > 省内资讯

石头满山变成绿树满山—— 黄果树瀑布流淌的贵州生态故事

  • 编辑:山遇水浏览:1763评论: 0 贵州日报
  •   汛期的黄果树瀑布开启“怒吼”模式。以往,站在瀑布对面的半边街就可以看到瀑布的大半身,现在却只闻其声不见其身。原来,它和游客捉起了迷藏,躲到绿树丛中去了,非要走近才能一窥全貌。

      变化源于1992年黄果树申遗中途退场的切肤之痛。为什么在临门一脚的时刻,黄果树瀑布却放弃申遗呢?为什么这一放下竟然长达25年,到去年底才再次启动申请呢?绿化,是一个决定性的关键因素。

      别了,光秃秃的黄果树瀑布

      至少在1738年至2000年前的两百多年间,石漠化严重,没有形成过茂盛的森林,黄果树大瀑布孤零零地悬挂在光秃秃的荒山野岭中。

      1738年夏季的一天,贵州提学使邹一桂画了一幅“戊午夏日过白水河观瀑”的写生画,画中山体岩石裸露,一挂瀑布倾泻而下,画中仅有一棵大树。这是目前发现的表现黄果树大瀑布的最早绘画作品。

      一百多年过去,1842年,一位法国传教士来到黄果树,用相机记录大瀑布倩影;又一个百年过去,抗日战争期间,当年援华美军官兵与中国将士奔赴缅甸前线,途经黄果树半边街时以大瀑布为背景留下了一张珍贵的合影。两张照片显示,大瀑布周围山体全是光秃秃的,没有一棵树木。

      安顺市林业局局长胡强说,古人画作及几张摄影作品说明,黄果树一带石漠化严重。经过20多年的战天斗地,黄果树的生态有了明显改变。

      6月13日下午,由于连续下了几天的雨,瀑声震天。几位广州来的游客循声四处寻找大瀑布。“变了,变了。”他们感叹,十几年前来过黄果树,那时在半边街上就能看到瀑布,沿线到处是民房,乱糟糟一片。一位游客说,以前只有大瀑布独唱,现在变成了山水大合唱。

      被撤销的申遗

      去年底,黄果树景区宣布正式启动申遗工作。事实上,早在25年前,就已经有过一次申遗。

      黄果树一度被认为全国最有希望继泰山、黄山之后申遗的第三处景区,1990年,时任国家建设部副部长的储传亨考察后说:“这么好的资源,不申请世界遗产太可惜了!”

      1991年元旦刚过,贵州省便成立黄果树风景名胜区“申遗”工作小组,资源调查研究小组和申遗资料汇编小组也相继成立。

      1992年6月11日至13日,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委派,来自澳大利亚和加拿大的两位专家卢卡斯和桑切尔对黄果树的资源、环境进行了考察。卢卡斯临上飞机前说:“黄果树的风景资源在亚洲是最有影响的。”

      在场人无不欢欣鼓舞,都认为胜券在握。

      不料,专家在离开贵州后提出“暂缓提交”的建议。理由是黄果树的风景资源虽然很好,但人工痕迹太重, “半边街”在短短2公里公路沿线两侧居住了923户3000多人;生态环境差,森林覆盖率只有7.2%。

      按照“世界遗产”申报规定,一处景区只能申报一次,若被否决,便永远不能再申报。因此,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召开会议讨论表决前,国家建设部明智地将黄果树申报材料撤回。

      绿,是这样一点点“攒”起来的

      为了彻底解决好上述一系列问题,还公众一个绚丽多姿的黄果树,1999年4月,贵州省政府决定成立黄果树风景名胜区管理委员会,并赋予其相应的管理职能,对景区内的资源保护、开发、建设、经营和地域经济社会发展实行统一领导和管理。

      黄果树管委会成立一年,就大力抓了景区的外围绿化和25度以上坡地的退耕还林及黄果树新城的规划工作。仅2000年,就完成景区内11700亩的退耕还林工作,这是黄果树景区开发20年来绿化面积最大的一年。

      回望黄果树的生态治理之路,走得艰难,走得决绝。黄果树属于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土层厚度特别薄,平均厚度不到20厘米,宜林荒山荒地海拔高、水分蒸发快,气候干旱,大部分都是石漠化特别严重的地区。

      要在这上面造林恢复植被,谈何容易?胡强说,黄果树的“绿”,可以说是黄果树人一年一年、一点一点地“攒”起来的。

      “确实很艰难,但再难也要干!” 回想起当年所作的努力,黄果树管委会副调研员、原林业局长刘作华感慨地说,2004年,黄果树森林覆盖率低于全市28.3%的平均水平。当时,已开放的大瀑布、天星景区小环境基本实现绿化,但周边依然荒山秃岭,使名瀑逊色。

      刘作华说,由于地质原因,整地工作并不顺畅,林业局多次召开会议并派专门技术人员到现场进行指导,采用爆破整地、大坑客土的方法,在一座座荒芜的石头山上打出了一片片形状、大小均符合规格的坑。那段时间,每天都有近千人上山作业。

      另一位工作人员回忆,十字镐、钢钎、锄头等工具轮番上阵,地质条件太恶劣,工具容易损坏,每天都要更换新的。在石头上挖出的地坑需要回填新土,但山上没有新土,只有靠施工队伍一筐一筐地从山底背上去。路途遥远,坡度又陡,有些地方一个人一天只能背三趟新土。同时,要用水浇苗,只有采取人挑马驮的方式,一桶桶送上去。

      2015年,黄果树瀑布荣获由联合国环境规划署颁发的“全球低碳生态景区”荣誉证书及奖杯,成为旅游区生态建设典范。

      黄果树景区的森林覆盖率就这样艰难而显著地提升,1999年提高到30.35%,2011年达到50%以上;2017年达到56%。更值得一提的是,核心景区森林覆盖率达到79%以上,比当年7.2%增长了十倍有余。

      黄果树旅游区的新目标是,力争到2020年森林覆盖率达65%,核心景区森林覆盖率达90%。这个目标,高于全省,基本是全国最高水平。(徐荣锋)

    网友点评
    (温馨提示: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发言时请遵守相关法律)

    查看全部评论(0)

    兴义之窗反馈电话:18985992826

    公安机关备案号:黔52230102000079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