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启辅助访问 您好!欢迎来到兴义之窗/ 手机客户端/ 官方微信/ 在线投稿

兴义之窗

您现在的位置:兴义之窗> 本地资讯> 省内资讯
> 本地资讯> 省内资讯

拯救历史的记忆:档案里改革开放40年的缩影

更新:2018-7-4 10:00|编辑:山遇水|浏览:2034|评论: 0 |来源: 贵州都市报
摘要:  档案,是历史的记忆,是未来的基石。档案工作是一项“对历史负责,为现实服务,替未来着想”的工作。关于这一点,今年已在贵州省档案馆工作了33年的曾修伦说,从第一天从事档案工作以来,他时刻铭记在心,并用自 ...
  档案,是历史的记忆,是未来的基石。档案工作是一项“对历史负责,为现实服务,替未来着想”的工作。关于这一点,今年已在贵州省档案馆工作了33年的曾修伦说,从第一天从事档案工作以来,他时刻铭记在心,并用自己的职业生涯将档案工作深深融入到自己的血液之中。

  作为档案人,他是幸运的。因为他的职业生涯正好与改革开放40年相叠合。40年栉风沐雨、筚路蓝缕。贵州在探索中前进,在创新中发展,而这最波澜壮阔具有历史意义和纪念价值的时段,以曾修伦为代表的档案人也在日常的工作中,一点一滴见证了脚下这片土地正发生着怎样日新月异的变化。

  近日,记者来到贵州省档案馆,与曾修伦进行了交谈。听他说说是如何记录过去的历史,还原时代的记忆。

  兰台初体验:踏实需执着

  “心心在一艺,其艺必工;心心在一职,其职必举。”

  1981年,以378分全县文科第一名的成绩,少年曾修伦从余庆中学考入了贵州大学历史系学习。在此之前,他的求学经历可谓坎坷:1975年从小学毕业后,因为过于顽皮,未能获得推荐读当地初中的名额。此后,虽然到了另一所中学就读,但出于一些历史原因,他中途退了学,后来上了完小,毕业后才进入高中,考上了大学。

  “从现象来看,这段求学经历逐步提升了读书成绩,也因此改变了我的命运。然而,其真实原因还是得益处于国家改革尤其是高考制度的恢复。而我,就是因此直接受益的学子。”而在贵州大学历史系的四年学习生涯,也开始为接下来的档案工作牵了线,搭了桥。

  1985年,大学毕业后,他以全班排名靠前的成绩被分配到贵州省档案馆工作,一干至今。从1985年到2000年,他主要在省档案馆从事档案编研工作,这期间主要搜集整理了关于“黔军北伐回黔受阻”、“王尤之战”、“贵州桐油”、“贵州烤烟”等档案文献的搜集整理工作。

  提到印象最为深刻的一件事,他告诉记者,参加工作的第二年,自己被领导派到南京的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查阅北伐黔军的相关资料,而这也是他负责编辑的第一份《贵州档案史料》。几十年后,他依然能记得当时的情景。

  “我记得那时候到异地查档案很严格,就算是带着目录过去,也必须要说清楚目录是从哪里找来的,而需要查询编辑到的档案,只能手工抄写,不能完整复印,所以为了这份档案,我每天从开馆到闭馆一直都在档案馆里,整整花了50多天的时间;回来后,还要把当时的一些史料中的长句,通过用正确的标点符号进行标记,断句后再拿给老师改,之后又全部把校正过的档案全部手抄下来。”曾修伦说道。

  这件事也让他第一次意识到档案工作的严谨性,在触摸感受历史的温度之时,他也常常被老一代档案人治学治事之严的工作作风感染。

  “档案工作,是很平常很普通的工作,但平凡并不平庸。我们许多老一辈的档案人在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工作中,用认真细致的工作态度,用心去感受岁月在档案上留下的年轮;常常对这一堆发黄破旧的资料,要调研、要筛选、要提炼,他们真是用实际行动在诠释‘相看两不厌,乐此不疲’的工作精神。”曾修伦对记者说道。

  转换角色  一切为了档案事业

  因为在基层出色的工作,2001年起,曾修伦开始从事机关和企事业单位档案指导工作,目前他的职务为省档案馆业务九处处长、副研究馆员。虽然职位发生了改变,但他告诉记者,他对档案工作的感情没有变,反而更加深厚,对档案工作,自己依然充满热情。

  当他领着记者一同参观省档案馆4—9层的档案资料保管库时,每走到其中一层的某一个陈列架,他都能如数家珍地说出,这一层是哪个年代哪个时期的哪个政府部门或企业的档案资料,对每一间馆藏档案,他都像在脑海里装了一个搜索引擎似的,马上就能说出来。

  “你看,档案盒上分别有全宗号、目录号和档案号几个数字,这样一一标注能更好便于将各类档案分类,便于查找。目前,省档案馆保存最早的一份档案室明成化二年八月初的一份来自民间的田土契约。此外,还有一份明朝嘉庆年间和几十份清朝时的档案。当然,在档案馆,一些早已不存在的历史机构,如贵州省国货陈列馆等事业或机构的档案,几乎都能找得到。”曾修伦说道。

  还有一点他想强调的是,改革开放以后,保管储藏档案的硬件设施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改进。

  “我们这几层楼的档案室,每一间的室内设计都有严格的要求,比如必须是厚墙体、环形状的走廊,室内的温度必须在14—24℃之间,相对湿度在45—60℃之间,进入档案库前,必须要通过一个过渡间,此外还要有严格的防护措施及消防设备;你看,我们现在所使用的消防气体,和国家军舰上使用的消防气体是一样的,一旦遭遇火情,库房天花板上的烟感报警器第一时间响动,气体灭火系统喷出来的消防气体能最大程度地保护档案不受损伤。此外,连室内要使用的照明灯都必须是具备防爆功能的白炽灯,而不能用一般的日光灯。”曾修伦对记者介绍道。

  40年来档案工作的变化

  在多年的工作中,他也深刻感受到改革开放四十年来,档案工作的点滴变化和进步。

  “档案资源是档案工作的生命之源,只有馆藏资源源源不断,档案的‘生命张力’才能得到价值体现。目前,整个省档案馆一共有73万卷档案,其中新中国成立前的有18.2万卷左右,主要以文书档案及少量图片资料为主;新中国成立后的档案有55万卷左右,和过去相比,新中国成立后的档案形式就更丰富了,除了文书和照片外,还有实物、会计、科技、科研档案文件等。载体形态的变化也是改革开放以来,档案工作取得进步的一个缩影。”曾修伦对记者说道。

  还有一点让他印象深刻的是,在新中国成立前的各类涉及到交通、医疗、教育等各类档案中,留存下来的资料多为落后的交通状况、医疗的不发达和教育资源的闭塞。而新中国成立后,尤其随着改革开放,贵州工业、交通、水利、教育等行业发展的改革成就档案,都一一展现了贵州改革开放的成果和经验,显现了与老百姓息息相关的购物方式、城市建设、医疗教育等方面的改革变化。

  他既而举例说道,就拿交通档案来说,新中国成立前的交通档案有5万多卷,多是涉及到抗战时期滇缅公路、西南公路管理局等相关,那个时候修的路都是沙石路,高速完全没有。而2004年以及2014年他在经济科技档案业务指导处工作的时候,通过对全省一些重大项目的专项验收,他也从档案中看到了贵州公路的巨大变化。

  除此之外,给这位在老档案人更多感悟的是,改革开放以来,社会各界对档案工作越来越重视,也有更多的人开始关心起档案和自身的关系,这一点让他很是欣慰。

  曾修伦在采访中告诉记者,过去,自己跟同事上门到各单位指导、接收档案时碰了不少钉子,甚至吃了闭门羹。有的人甚至说:“我的档案为什么要放到你那里?谁能保证不泄密?”……而现在,越来越多的单位和个人不但不排斥档案入库,更会在有需要时第一时间前来档案馆查资料。

  为档案工作树品牌

  “万事民为先,老百姓的需求就是我们努力的方向。”曾修伦说。

  在平日里的工作中,他在整理档案的同时,更加会注重档案的实用性。

  “档案需要保存,但如果只是保存,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档案信息应该被激活、被唤醒,在需要的时候为党的各项工作和老百姓提供服务。”曾修伦说道。

  同时,他也告诉记者,众多在历史长河中被保存下来的各类档案,不仅是国家的财富,更是国家和民族的发展记录,保管好档案就是保护和传承中华民族的文化。

  与档案工作结缘33年,从当初才参加工作时的青年到现在的中年,时间一点点在流逝,可曾修伦对档案工作的热爱却越发深厚。就像他和同事们一直接触整理的档案默默记录着贵州改革开放四十年的变化一样,在这个平凡的工作岗位上,曾修伦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他殚精竭虑地提升着档案规范化管理水平,服务基层百姓,默默地奉献着自己的青春和热情。

  “未来,我们的工作依旧是广泛收集、细心整理、妥善保管和开发利用着一件件档案,就是希望为贵州改革开放、同步小康的历史多留下一份清晰的印迹。”曾修伦说道。(高源  王迪)

精彩

感动

搞笑

开心

愤怒

无聊

灌水

惊讶

网友点评(温馨提示: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发言时请遵守相关法律)

  • 暂无任何评论,赶快抢沙发!
查看全部评论(0)

更多信息 >>图片推荐

《兴义之窗》简介|联系方式|免责声明|广告服务|QQ|布苗之乡|手机客户端

运维:黔西南州金州在线信息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法律顾问 黔西南州天生律师事务所杜兴开 李梅 电话:0859-3244148

技术咨询:0859-3112359|投稿热线:0859-3114520|频道合作:18985992826|广告热线:0859-3554999

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8985992826

公安机关备案号:黔52230102000079号 Copyright 1999 - 2019 Xyzc.Cn All Rights Reserved 黔ICP备07001096号-6

返回顶部
> 本地资讯 > 省内资讯

拯救历史的记忆:档案里改革开放40年的缩影

  • 编辑:山遇水浏览:2034评论: 0 贵州都市报
  •   档案,是历史的记忆,是未来的基石。档案工作是一项“对历史负责,为现实服务,替未来着想”的工作。关于这一点,今年已在贵州省档案馆工作了33年的曾修伦说,从第一天从事档案工作以来,他时刻铭记在心,并用自己的职业生涯将档案工作深深融入到自己的血液之中。

      作为档案人,他是幸运的。因为他的职业生涯正好与改革开放40年相叠合。40年栉风沐雨、筚路蓝缕。贵州在探索中前进,在创新中发展,而这最波澜壮阔具有历史意义和纪念价值的时段,以曾修伦为代表的档案人也在日常的工作中,一点一滴见证了脚下这片土地正发生着怎样日新月异的变化。

      近日,记者来到贵州省档案馆,与曾修伦进行了交谈。听他说说是如何记录过去的历史,还原时代的记忆。

      兰台初体验:踏实需执着

      “心心在一艺,其艺必工;心心在一职,其职必举。”

      1981年,以378分全县文科第一名的成绩,少年曾修伦从余庆中学考入了贵州大学历史系学习。在此之前,他的求学经历可谓坎坷:1975年从小学毕业后,因为过于顽皮,未能获得推荐读当地初中的名额。此后,虽然到了另一所中学就读,但出于一些历史原因,他中途退了学,后来上了完小,毕业后才进入高中,考上了大学。

      “从现象来看,这段求学经历逐步提升了读书成绩,也因此改变了我的命运。然而,其真实原因还是得益处于国家改革尤其是高考制度的恢复。而我,就是因此直接受益的学子。”而在贵州大学历史系的四年学习生涯,也开始为接下来的档案工作牵了线,搭了桥。

      1985年,大学毕业后,他以全班排名靠前的成绩被分配到贵州省档案馆工作,一干至今。从1985年到2000年,他主要在省档案馆从事档案编研工作,这期间主要搜集整理了关于“黔军北伐回黔受阻”、“王尤之战”、“贵州桐油”、“贵州烤烟”等档案文献的搜集整理工作。

      提到印象最为深刻的一件事,他告诉记者,参加工作的第二年,自己被领导派到南京的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查阅北伐黔军的相关资料,而这也是他负责编辑的第一份《贵州档案史料》。几十年后,他依然能记得当时的情景。

      “我记得那时候到异地查档案很严格,就算是带着目录过去,也必须要说清楚目录是从哪里找来的,而需要查询编辑到的档案,只能手工抄写,不能完整复印,所以为了这份档案,我每天从开馆到闭馆一直都在档案馆里,整整花了50多天的时间;回来后,还要把当时的一些史料中的长句,通过用正确的标点符号进行标记,断句后再拿给老师改,之后又全部把校正过的档案全部手抄下来。”曾修伦说道。

      这件事也让他第一次意识到档案工作的严谨性,在触摸感受历史的温度之时,他也常常被老一代档案人治学治事之严的工作作风感染。

      “档案工作,是很平常很普通的工作,但平凡并不平庸。我们许多老一辈的档案人在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工作中,用认真细致的工作态度,用心去感受岁月在档案上留下的年轮;常常对这一堆发黄破旧的资料,要调研、要筛选、要提炼,他们真是用实际行动在诠释‘相看两不厌,乐此不疲’的工作精神。”曾修伦对记者说道。

      转换角色  一切为了档案事业

      因为在基层出色的工作,2001年起,曾修伦开始从事机关和企事业单位档案指导工作,目前他的职务为省档案馆业务九处处长、副研究馆员。虽然职位发生了改变,但他告诉记者,他对档案工作的感情没有变,反而更加深厚,对档案工作,自己依然充满热情。

      当他领着记者一同参观省档案馆4—9层的档案资料保管库时,每走到其中一层的某一个陈列架,他都能如数家珍地说出,这一层是哪个年代哪个时期的哪个政府部门或企业的档案资料,对每一间馆藏档案,他都像在脑海里装了一个搜索引擎似的,马上就能说出来。

      “你看,档案盒上分别有全宗号、目录号和档案号几个数字,这样一一标注能更好便于将各类档案分类,便于查找。目前,省档案馆保存最早的一份档案室明成化二年八月初的一份来自民间的田土契约。此外,还有一份明朝嘉庆年间和几十份清朝时的档案。当然,在档案馆,一些早已不存在的历史机构,如贵州省国货陈列馆等事业或机构的档案,几乎都能找得到。”曾修伦说道。

      还有一点他想强调的是,改革开放以后,保管储藏档案的硬件设施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改进。

      “我们这几层楼的档案室,每一间的室内设计都有严格的要求,比如必须是厚墙体、环形状的走廊,室内的温度必须在14—24℃之间,相对湿度在45—60℃之间,进入档案库前,必须要通过一个过渡间,此外还要有严格的防护措施及消防设备;你看,我们现在所使用的消防气体,和国家军舰上使用的消防气体是一样的,一旦遭遇火情,库房天花板上的烟感报警器第一时间响动,气体灭火系统喷出来的消防气体能最大程度地保护档案不受损伤。此外,连室内要使用的照明灯都必须是具备防爆功能的白炽灯,而不能用一般的日光灯。”曾修伦对记者介绍道。

      40年来档案工作的变化

      在多年的工作中,他也深刻感受到改革开放四十年来,档案工作的点滴变化和进步。

      “档案资源是档案工作的生命之源,只有馆藏资源源源不断,档案的‘生命张力’才能得到价值体现。目前,整个省档案馆一共有73万卷档案,其中新中国成立前的有18.2万卷左右,主要以文书档案及少量图片资料为主;新中国成立后的档案有55万卷左右,和过去相比,新中国成立后的档案形式就更丰富了,除了文书和照片外,还有实物、会计、科技、科研档案文件等。载体形态的变化也是改革开放以来,档案工作取得进步的一个缩影。”曾修伦对记者说道。

      还有一点让他印象深刻的是,在新中国成立前的各类涉及到交通、医疗、教育等各类档案中,留存下来的资料多为落后的交通状况、医疗的不发达和教育资源的闭塞。而新中国成立后,尤其随着改革开放,贵州工业、交通、水利、教育等行业发展的改革成就档案,都一一展现了贵州改革开放的成果和经验,显现了与老百姓息息相关的购物方式、城市建设、医疗教育等方面的改革变化。

      他既而举例说道,就拿交通档案来说,新中国成立前的交通档案有5万多卷,多是涉及到抗战时期滇缅公路、西南公路管理局等相关,那个时候修的路都是沙石路,高速完全没有。而2004年以及2014年他在经济科技档案业务指导处工作的时候,通过对全省一些重大项目的专项验收,他也从档案中看到了贵州公路的巨大变化。

      除此之外,给这位在老档案人更多感悟的是,改革开放以来,社会各界对档案工作越来越重视,也有更多的人开始关心起档案和自身的关系,这一点让他很是欣慰。

      曾修伦在采访中告诉记者,过去,自己跟同事上门到各单位指导、接收档案时碰了不少钉子,甚至吃了闭门羹。有的人甚至说:“我的档案为什么要放到你那里?谁能保证不泄密?”……而现在,越来越多的单位和个人不但不排斥档案入库,更会在有需要时第一时间前来档案馆查资料。

      为档案工作树品牌

      “万事民为先,老百姓的需求就是我们努力的方向。”曾修伦说。

      在平日里的工作中,他在整理档案的同时,更加会注重档案的实用性。

      “档案需要保存,但如果只是保存,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档案信息应该被激活、被唤醒,在需要的时候为党的各项工作和老百姓提供服务。”曾修伦说道。

      同时,他也告诉记者,众多在历史长河中被保存下来的各类档案,不仅是国家的财富,更是国家和民族的发展记录,保管好档案就是保护和传承中华民族的文化。

      与档案工作结缘33年,从当初才参加工作时的青年到现在的中年,时间一点点在流逝,可曾修伦对档案工作的热爱却越发深厚。就像他和同事们一直接触整理的档案默默记录着贵州改革开放四十年的变化一样,在这个平凡的工作岗位上,曾修伦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他殚精竭虑地提升着档案规范化管理水平,服务基层百姓,默默地奉献着自己的青春和热情。

      “未来,我们的工作依旧是广泛收集、细心整理、妥善保管和开发利用着一件件档案,就是希望为贵州改革开放、同步小康的历史多留下一份清晰的印迹。”曾修伦说道。(高源  王迪)

    网友点评
    (温馨提示: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发言时请遵守相关法律)

    查看全部评论(0)

    兴义之窗反馈电话:18985992826

    公安机关备案号:黔52230102000079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