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前很多“卡脖子”核心科技难题亟待攻克与破解的紧迫形势下,必须从机制体制入手,全面铲除学术江湖滋生的土壤和环境,有效打击那些拉帮结派、搞学术不正之风,严重扰乱学术研究特别是科研创新秩序的投机行为。
6月21日《科技日报》报道:当前,科研领域存在着一些带有江湖气的“圈子”,虽然不是普遍现象,但也足以引起我们警惕。“占山为王,培植势力,为争夺资源,各山头之间时不时还得火拼。”华东师范大学河口海岸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高抒这样描述科研“圈子”。
人们常说,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有江湖的地方当然就有圈子派系。但正如高抒所言,学术圈里不应有“江湖”,科学探索同利益、恩怨等人为因素沾不上边。
科研事业不同于其他工作,它需要的是苦苦求索、真理至上的科学精神,而不是世俗的“圈子文化”甚至是“厚黑学”。科学无边界,如果在科研、学术研究领域搞团团伙伙,奉行山头主义,拉帮结派、画地为牢,拒绝交流、共享与融合,甚至为了自己圈子的利益,互相攻击、诋毁,不择手段使绊子、下暗雷,必然不利于科技进步。可以说,所谓帮派圈子,江湖习气,就是科学研究的天敌。
诚然,科学界本来有“学派”,不同学派之间往往也有激烈的竞争和相互批评,但是这种学术争议“对事不对人”,争的是学理不是私利,这与圈子之间的利益之争有本质区别。而且所谓“理不辩不明,灯不挑不亮”,这种“百家争鸣”的观点之争是健康的、良性的,也正是科学创新发展所必需的。而圈子之间的争斗却完全不一样,它完全是为了小集团之间的“小九九”和“小算盘”进行的争斗,与科学无关,于学术无益。这一点必须厘清。
当前还有一种现象值得警惕。那就是在当前的科研评奖和经费分配机制下,往往越是拉帮结派,“互相帮衬”,就越容易获奖,经费也不请自来。在一个圈子里,你证明我的理论,我支撑你的案例,大家聚在一起不是为了攻克什么科研难题,而是为了获取奖励和经费而“组团投机”,想方设法走捷径、钻空子,却让学术研究离创新越来越远。毫无疑问,这种学界“圈子”就是科学之害、创新之碍。
科研强国、创新强国。在当前很多“卡脖子”核心科技难题亟待攻克与破解的紧迫形势下,必须从机制体制入手,全面铲除学术江湖滋生的土壤和环境,有效打击那些拉帮结派、搞学术不正之风,严重扰乱学术研究特别是科研创新秩序的投机行为。斩断“圈子”利益链,让投机钻营者没有出路,让真正的学术人有作为、有地位、有保障更有前途,让善于创新者能够崭露头角、出人头地。(徐建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