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导重视、准备充分、组织有力、措施得当,救灾成效明显,将灾害损失降到了最低。要继续关注雨情灾情、水库水量,防止二次灾害发生。加强巡查监测调度,保持与周边县市联动,灾情救援做到精准施策。要做好灾后重建工作……”6月22日20:00时,国家防汛办专家王秋生、省水利厅副厅长杨昭辉等领导和专家到三都县指导防汛抢险救灾工作,在听取三都县防汛救灾工作汇报后,给予高度评价并就下步工作提出要求。
6月20日至22日,三都县出现大范围强降雨天气,部分镇(街道)区域降大暴雨,累计降雨量已超过200毫米,局部区域遭受洪涝灾害。根据气象水文预报,暴雨天气将持续至6月23日,按照《三都水族自治县水旱灾害应急预案》有关规定,三都立即启动了防汛Ⅲ级应急响应。
“各部门要充分履职,超前部署,积极做好应对防范措施,全力维护好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三都县委书记朱奉余在部署应对灾害防范风险措施时强调。
接省、州气象部门通知后,三都县高度重视,超前谋划,主动应对,迅速利用“扁、平、快”的网络平台将强降雨天气信息在全县范围内发布,用最快的时间让全县人民群众知晓,增强全县人民对洪涝灾害防范的意识。要求各镇(街道)、各部门积极做好应对防范措施,深入一线到有安全隐患点进行排查、监测和防范工作,组织乡镇、国土部门等相关力量将地质灾害隐患点周围群众转移至安全地带。
为实现将全县2400平方公里进行全面排查,做到不留死角,确保最偏远地区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有人问津,该县按照“县级领导包村、科级领导包组”脱贫攻坚包保工作法,党员领导干部深入一线,实行网格化全面监测调度雨情灾情,做好抗洪抢险救灾各项前期准备。
“我们开始觉得雨一下就停了,没想到越下越大,洪水来得很快很猛,一楼都进水了,人无法出去,幸好有我们的党委政府想着我们,看到救援队伍的到来,我们就看到了救星。”在被转移后的受灾群众对党员干部的担当作为给予了充分肯定。
6月22日,灾情发生后,该县立即启动县、镇、村三级应急预案,迅速成立县级防汛抢险救灾指挥部、镇级防汛抢险救灾指挥所,县级由县委书记担任指挥长,县人民政府县长任副指挥长,县政府常务副县长坐镇指挥部指挥、调度抢险救灾;镇级由党委书记、镇长指挥调度。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以上率下,克服道路阻断、洪水横流等困难,冒着泥石流等次生灾害随时可能再发生的危险,徒步第一时间赶到受灾最严重的普安镇重阳村指挥抗洪抢险工作。迅速组建指挥调度中心、应急救援、灾情监测、信息收集、安保维稳、安置保障、通讯保障、宣传报道8个工作组,各工作组各司其责,相互配合,做到了信息的有效共享,确保抢险救灾工作有序开展。
同时,县委第一时间向全县各级党组织发布抗洪抢险救灾动员令,号召全县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领导干部、驻村干部,充分发挥战斗堡垒作用和先锋模范作用,积极投入到抢险救灾第一线,全力以赴做好防汛救灾工作,帮助基层群众解决实际困难,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和谐稳定。
截止6月22日,已调配救灾物资棉被460床、毛毯200床、帐篷20顶、菜油320桶、大米15000斤。全县出动救灾人员1300余人,调用橡皮艇3只,冲锋舟6艘,救生衣360件,救援绳500米,卫星电话1台等救灾物资。同时,出动大型救援设备6辆,照明设备16台,安排救护车10台,做好抢险救灾的保障工作。
三都灾情得到了黔南州委、州政府领导高度关注,州委书记和州长亲自组织召开专题会议进行部署安排和调度,在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给予了大力支持,并指派州气象、国土、民政、水务、消防等部门专门力量到三都开展救援工作,为三都抢险救灾和灾后重建提供有力保障。
据初步统计,三都县受灾3个镇1街道,涉及30个村87个小组,受灾3755户14300人,紧急转移安置584人。农作物受灾面积约355.4公顷(主要是水稻、玉米、蔬菜等),农作物成灾面积约280.4公顷;一般毁损房屋120户360间,雷击损毁1栋3间,洪水冲毁3栋9间,倒塌1栋3间。
6月23日上午,暴雨已暂时停止,洪水在逐渐退缩,三都县防汛救灾工作已从抢险救灾转移到灾后重建工作中。建立指挥调度中心,下设灾情统计、生产组织、隐患排查监测整治、灾害事故调查、卫生防疫工作、基础设施建设、灾害重建工作等组,各组针对灾害情况进行精准研判,综合施策,让灾害重建工作有序进行,确实做到务实高效,最大限度降低人民群众的损失。
一个党员一面旗帜,一段故事一曲赞歌。“哪里有危险,哪里有困难,哪里有需要,党员身影就出现哪里”,面对灾情,三都广大党员干部戮力同心,第一时间奔赴受灾一线,为人民群众生命财产筑起“第一道防线”,成为带领群众战胜灾害的“贴心人”“主心骨”。“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基础在学,关键在做。此次抗洪抢险中,广大党员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积极投身一线,把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放在首位,体现了共产党员的责任担当和为民情怀。(中共三都县委组织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