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3.9—12.27号正式结束了我的考研不归路。历时9个多月,将近300天吧。从上来时间与高考相比略逊一筹,但是其内容性质丝毫不亚于高考。考研需要你用一年的时间学完大学四年的课程,并且前提还是靠个人的自学,一切都靠自己,不要期望任何一个老师会像高中一样督促你,给你安排什么,所有知识都得靠自己领悟,而且还需要强大的能耐得住自习室的寂寞与枯燥的心,同时也需要放弃很多逛街,各种娱乐。其间的艰辛与磨砺也只有经历过得才能深刻的体会。不管结果如何,我经历了,我的青春我无悔。或许别人看到是你的成绩,而只有你自己才能感受自己的成长,一步一个脚印,都是在成长。
大学我收获最大的就是我学霸小伙伴兼闺蜜,是她强大那股学劲带着的始终坚持下去,很感谢这一路或者说大学四年的一路伴随,当我看不进去的时候看见她正沉浸的看书的时候,我的动力又被唤起了。每天尽管不想早起,可是她看见她已经起了,我也赶紧的爬起来,滚回自习室。所以考研是一场持久战,任何都不要期望你自己有强大的动力,人都会有动摇、意志薄弱的时候,这种时候就需要一个强大的小伙伴一起相互激励,相互调节,相互鼓励,这是非常重要而且很必须的。同时,也要感谢疯人院(308)的室友们的一路支持,别的寝室的人都搬出去,但我始终没有离开寝室,因为室友都很支持我们考研给我们提供一个很好的环境,不吵不闹就算偶尔有点嗨,但看见我们准备休息了,大家也都打住了。这真是很让我感动与感谢,谢谢疯人院的孩子们了,谢谢你们包容我早出晚归的打扰你们睡觉,真的很感谢你们。
从3月9号—6月底完成第一轮复习。看完中国教育史、外国教育史、当代教育心理学、教育科研、教育学,英语单词也是最要命的,对于我来说,中考死在英语上,高考死在英语上,我只期望它别拖我后腿就可以了,我始终坚持每天都背单词,阅读也不敢放弃,时间花得也不少,始终效果不佳,这是我最致命的弱点。这期间我走了不少的弯路,写了3本厚厚的笔记,每天感觉手都快写断了,还是不停的写。因为我觉得只有边看边写才能保持我的注意力不分散,这的确有用,由于我想写得比较全面,所以我会参照好几本书,结果是由于我写得太细,以至于太多耗费时间,进度也不够快。建议这个时候就只写大框,到后期再一边复习一边补充这就很好了,而又能保持注意力。时间的安排一定要安排好,给自己一设定一阶段的目标,阶段内的目标也一定要量化,这样既能保证质又能保证量,效果不错,不过我还是没能按我自己安排的去完成,这就是实践有时会滞后于意识的明显反应。每天的量要讲究适度性原则,保证每天都能完成任务,量变最终会引起质变。
进入9月以后,真正的痛苦,才刚刚开始,东北的冬天已经开始进入了,自习室生冷,我始终忘不了自习室的寒冷,尤其是一早一晚,很多时候我感觉我的腿已经不是我的了,腿坐的特别不舒服,我感觉自己都快有风湿了。直接把大衣拿到自习室搭腿上,这可以暖和暖和,尤其是10月以后还没供暖气,天气早以零度以下,大下雪的也得迎着风雪去上自习,(今年的雪还总下不停)更不用说有多冷了,所以每天我都会跑楼上的走廊边走遍背书,这样比较暖和效果还比较好。背书的过程是一个要命的过程,因为第一遍花1个半月背完所有的科目,所有知识都进入大脑,大脑一片混乱,感觉还不如不背的好。这个阶段会对自己产生怀疑,感觉自己快要死的心都有了,更别说前方的希望了。别人是什么情况我不太清楚,但是我始终记得我都快哭了,那两天整个人都不好。后来我还是逼着自己必须用一个月背第二遍,早上背半小时单词,之后专业课,中午阅读加做题,晚上接着背书。给自己规定每天必须背完几章,我记忆不怎么好,每天就找一个空地方读出来背,大脑记住背的内容的相对位置,这也是一种位置记忆术,个人感觉还可以。经过第二轮的反复背完之后,头脑明显清晰了不少,结构框架也清晰,比第一遍清晰多了,但还是记不牢。第三遍我要求自己用20天背完所以专业课,这个进度是可以接受的,因为第一、二已经打下这下一定的基础了。第四遍完全可以一个星期多一点就能在头脑中过一遍了。最后在考前基本可以一天看完一门专业课,甚至只需一个框架就能对知识点达到自动化了。
虽然最后的最后是以全军覆没而告终,但是青春无悔嘛。”我有故事,你有酒吗?
回想那一年以来的经历,用不到一年时间学完大学4年学的内容,而且前3年都没有学明白,加上大部分的内容还是没有学过的,相当与白手起家。自己认真的学过之后才发现自己原来这么浅薄,越学越感觉自己没文化了,真是“学,然后知困”,一点都不假。虽然我不赞同“教育万能论”但是我赞同教育可以提高人的智力与能力,尤其是主动自发的学习。不同的学习目的学习动机也是不一样的,毫无疑问,认知内驱力能激发更大的学习动机,能够始终驱使你去追求你想要的东西并不断提高自己的能力。我承认我并不聪明,小学语文数学硬是没有考及格过,但是我通过自己的努力一步一步的考入还算不错的高中,最后考入大学(虽然不是重点大学),最终参加全国的研究生考试,我认为这很大一部分来源于教育的塑造作用。(郭付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