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2023-4-11 15:09|编辑:肉肉|浏览:1160
兴义国家地质公园按地理方位划分有“四大峰林”分布区,分别是万峰林、北峰林、东峰林和南峰林。万峰林,我们也叫它西峰林。
380多年前,地理学家、探险家徐霞客,历尽千辛万苦到访万峰林,在游记中写道:“丛立之峰,磅礴数千里,为西南奇胜”,好壮观的峰林啊,堪称西南最美的地貌!究竟万峰林有多神奇呢?万峰林从地貌上来讲,就是一片喀斯特孤峰平原。
万峰林的峰林和峰丛
图片探索万峰林八卦田 魏浩然 摄
兴义周边依次排列的石峰,犹如万匹骏马向着城市中心朝拜,所以,兴义这种地势,被称为“万马归朝”。从地貌演化上来说,兴义城区过去是一岩溶盆地,四周水系汇聚于此,久而久之,就形成了“万马归朝”的地势,这种地势由两种地貌组成,峰林和峰丛。
峰林,是离立分散的石峰分布于平展的地面,如坡立谷和平原等之上,远望如林,故名峰林。石峰形态受控于地层、岩性和地质构造条件,高数十米至百米,直径数十米至百米。成熟的峰林区域地下水面接近地表,因而地表可以种水稻。这也是我们布依族稻作文化得以发展的基础,说明了当地老百姓很久以前就懂得了利用这种地质地貌进行耕作。
峰丛,由正向凸起的石峰和负向凹下的多边形封闭洼地、谷地所组成。石峰多以锥状为主,石峰基部彼此相连,石峰之间常形成“U”形的马鞍地形。峰丛区域地下水位深埋,地表缺水干旱,只能种植旱地作物,如玉米、甘蔗。
大家熟知的万峰林从地质学的角度看,北部为峰林盆地,中南部为峰林洼地和峰丛山地,峰林、峰丛大多为呈锥形,部分为钟状、平顶状和马鞍状,堪称一座“中国锥状喀斯特博物馆”。南北两段峰林也各具特色,北部峰林如同一道屏风,护佑着耳寨、鱼陇、双生、乐立一带的村寨田园。这里奇峰如林,田坝似锦,河水如带,村寨如云,充满诗情画意,恰似一幅朴素、清丽的布依族织锦。
而中南部纳灰村一带,只见一座座奇峰从锦绣田园中拔地而起,瑰奇挺秀,姿态万千,峰与峰之间若连若断,错落有致,具有极强的透空感。万峰林生态良好,民族风情浓郁。座座奇美的山峦,与碧绿的田野、弯曲的河流、古朴的村寨、葱郁的树林融为一体,构成大自然中最佳的生态环境,形成罕见的峰林田园风光。人们都说:“要观天下最美的风光,到万峰林;要观天下最美的田园,到万峰林。”
万峰林的地表河——纳灰河
纳灰河 邢贵龙 摄
流淌于万峰林的一条地表河流——纳灰河。“纳”在布依语的意思是“田地”,“灰”在布依语的意思是“美丽”,“纳灰”在布依语里的意思就是“美丽田园”。纳灰河,就是美丽田园中的一条河流。
纳灰河属南盘江流域中的一条二级支流,发源于高卡村,由锅底河、坝佑河和桂地湾等伏流和山泉汇聚而成,由于所在区域泥灰岩形成相对隔水层,因而在岩溶区形成了一条明流。纳灰河主河道全长16.9km,在万福村的落水洞处以伏流入口的方式排泄,最终在吉隆堡处以伏流出口的方式流入南盘江。纳灰河从北流向南,受落水洞排泄口的制约,将上游裹挟的大量泥质风化物在坡立谷中沉积,从而形成纳灰坡立谷肥沃的土地。(文字由尹婷梅收集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