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好“六稳”落实“六保” 奋力夺取“双胜利”

    更新:2023-4-10 10:46|编辑:肉肉|浏览:675

      开栏的话:

      2020年,是极不平凡的一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实现之年,也是脱贫攻坚收官之年。在今年这样“特殊”“复杂”“多变”“严峻”“紧迫”“刚硬”的形势下,兴义市、义龙新区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决策部署和州委工作要求,在统筹推进疫情防控、经济社会发展、脱贫攻坚方面成效明显。为讲好兴义故事、义龙故事,全面、立体呈现两地的发展变化,持续营造打好两场战役、夺取两个胜利的良好氛围,黔西南日报社与兴义市融媒体中心、义龙新区融媒体中心聚焦“六稳”“六保”、一二三次产业发展,以及重大项目建设、城市规划布局、营商环境改善等主题,联合策划实施了《当好“火车头”、种好“试验田”》系列报道,今起在报网端同步推出,敬请关注。

      按下“快进键” 稳住“基本盘”


      疫情防控进入常态化后,兴义环城高速全面复工。兴义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戴仙羚 摄

      11月1日,贵州醇酒厂生产车间,工人们各施其职,各负其责,呈现出一派热火朝天、有条不紊的工作景象。

      贵州醇酒厂是兴义市的“明星企业”,“贵州醇”这个品牌,在黔西南可谓家喻户晓。今年以来,酒厂通过加大企业改造力度,提高产能,拓宽营销渠道,全力拓展市场,营造了良好的复工复产氛围。

      贵州醇酒业有限公司生产中心主管梁龙介绍,贵州醇酒业有限公司自今年2月14号开始,就进入复工复产阶段,到2月17号进入全面复工复产。到目前为止,我们从原来8个班组已经拓展到14个班组的生产,公司酿的基础酒从一月到八月产量是800吨、酱香酒250吨、大曲800吨。成品酒现在已经生产了800吨,目前整个复工复产正有序推进,公司扩产和车间改造也在有条不紊地进行。

      在发展布局上,公司按照“五年40亿,十年300亿”的销售目标,对酿酒产能进行恢复、技改和扩产,在做大做强贵州醇陈香产品的同时,加快恢复和扩大贵州醇的酱香产能,实现陈香、酱香二大香型并驾齐驱的产品格局,在三年内实现年产1.25万吨基酒的产能。目前技改工作进展顺利,预计到明年上半年即可实现10000吨的基酒生产能力,达到贵州醇巅峰时期的生产规模,贵州醇品牌的雄风正在逐渐得到重振。

      贵州醇酒厂复工复产的持续加快,是兴义全市上下全力做好“六稳”工作、落实“六保”任务,努力答好“两场战役”优异答卷的一个缩影。


      贵州醇酒厂包装车间全面复产。兴义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戴仙羚 摄

      在全力抓好常态化疫情防控前提下,兴义市坚持既定年度任务目标不变,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举全力、出实招,全力推进复工复产,以兴义环城高速公路为代表的一批重大项目加快建设,一批重点企业也及时复产,经济运行恢复正常秩序。

      同时,围绕疏通发展堵点,转作风、优服务,兴义市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严格落实下调增值税税率、缓缴企业所得税、免征中小微企业三项社保费用等更大规模减税降费、支持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各项政策,有效降低企业负担,进一步增强企业发展的信心。

      兴义市税务局二分局副分局长宋平介绍,今年2月到7月,针对部分企业生产经营困难、资金链紧张,市税务局为9583户纳税人办理了延期缴纳税款,帮助困难企业缓解了压力。同时,市税务局统计了全市今年以来,为贯彻落实各项减税降费措施,共减免各项税收7.3亿元,占税收收入总量的比重为18.78%,其中改善民生减免税收1.3亿元,促进小微企业发展减免2.5亿元,促进区域发展减免1.5亿,减免的各项税收兑换成真金白银装进纳税人口袋,促进企业加快复工复产复销。

      紧盯民生重点,稳就业、促脱贫,是当前工作的重中之重。为确保劳动力充分就业,兴义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大力推进职业技能培训,截至目前,全市共开展各类培训班187个,培训人数8200余人。

      “针对今年的特殊情况,为了帮助一些企业摆脱因疫情影响而造成的困境,我们专门开展了‘以工代训’工作,他们在培训中就可以拿到工资。通过职业技能培训班,共为企业培训了182个班4600余人。今年我们的工作重点还有一个‘锦绣计划’培训,就是人社部门与妇联共同组织了40个班1190余人,面向全市农村妇女开展手工艺和刺绣方面的培训。”兴义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副局长鲁辉如是说。

      通过各类技能培训,全面提升了全市各类人员的技能,让他们有更多的职业可以选择,在原有的无技能低收入的情况下,保证了他们就业稳定和收入的增加。

      同时,兴义市还积极打通贫困户外出务工渠道。“今年因受疫情影响,为了保障劳动力安全有序外出务工,兴义市集中开展了‘双百’行动,让劳动力在疫情可控安全的情况下,有序输出到省外去,兴义人社部门主要采取了承包专车、专机的方式,让兴义外出务工人员安全有序地直达务工企业或者务工城市,采取点对点的方式输送,确保务工人员的安全。”兴义市就业局局长舒靖介绍。

      安全输出以后,兴义市就业局及时到当地对本市外出务工人员集中走访,了解企业的生产和劳动力在企业务工的实际情况,与当地人社部门签订了稳岗协议。针对受疫情影响订单减少的企业,劳动力务工不稳定的情况,加强与当地人社部门沟通协调签订稳岗协议,让他们尽可能留在当地,促进他们在外稳定就业。

      同时,兴义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积极推进劳务协作,加强与珠三角、长三角以及东部劳务协作城市的密切对接,促进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易地扶贫搬迁新市民劳动力返岗就业。除此之外,对疫情期间贫困劳动力外出务工交通和生活费实行补助,按照省外600元、省内400元、市内200元的标准分别给予补助,累计兑现558人20.27万元。

      为进一步促进兴义劳动力的外出务工,兴义市就业局和义龙新区相关部门一起,与浙江宁波杰博人力资源公司签订劳动力输出协议,采取“天天招聘”的市场化运作模式,在赶集天或在人流量大的地方设点,现场进行岗位推荐,有组织地引导和帮助劳务输出,进一步促进和解决全市贫困群众的就业。

      洒金街道人社中心工作人员陈芳介绍,“天天招聘”是星期一到星期五举行。每天早上都在南兴社区楼下这个人流量大、人员较为集中的地方设点招聘。兴义联系了浙江宁波及周边的企业,主要是帮助解决这里的易地扶贫搬迁新市民就业问题。

      “我是从兴义市雄武乡搬来洒金的,前天下楼来看见这里在招工,就过来问了一下。现在我已经找到工作了,将前往宁波做包装工作。”提及招聘的事,成功找到工作的陈显秀十分开心。

      按下“快进键”,稳住“基本盘”。通过全市上下的共同努力,前三季度,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完成334.46亿元,增长3.8%,分别高于全国、全省、全州增长速度3.1、0.6、0.2个百分点。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完成34.19亿元、增长6.3%,第二产业增加值完成108.48亿元、增长3.0%,第三产业增加值完成191.79亿元、增长3.7%,经济总体呈现全面回稳、稳中提速、稳中向好的发展态势,重点民生得到了进一步兜牢。

      营造“好环境” 跑出“加速度”

      位于义龙新区红星工业园区的贵州天地药业有限责任公司 义龙新区融媒体中心记者 张 懿 摄

      义龙新区交通便捷,区位优势明显,有广阔的发展空间。围绕在“试验”上做文章,新区发挥“种苗圃”优势,大胆创新、勇于探索,把发展产业作为重中之重,以产兴城,持续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优化营商环境,为打造千亿级高新产业园区开足马力。

      筑巢引凤 凤“嫁”义龙

      为了帮助企业做大做强,义龙新区全力服务好企业,简化政府审批程序,为重点产业项目建设开通绿色通道,用好国家金融扶持政策,为企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营商环境,今年1月至10月,新引进重点产业项目42个,总投资达110亿元,在产业发展上又迈了一个台阶。

      走进义龙新区大数据产业园,一栋栋芝麻灰大理石外墙的大楼映入眼帘,其中“华为黔西南大区黔西南云计算中心”字样大楼,在冬日的阳光下格外醒目。

      华为的入驻,不仅为义龙新区大数据产业园区的企业发展提供了数据存储平台,也为整个黔西南州的大数据产业腾飞奠定了坚实基础。位于园区内的双创园就依托数据云计算平台,已有必爱旅行网、优晟网络、华信设计院、软通动力等多家云计算和大数据企业已入驻园区。

      目前,大数据产业园一期已完成,二期项目正在快速推进,项目建成后将可容纳400家互联网+企业入驻,产业园全面建成后,不仅对整个区域的经济发展起到引领作用,同时还将促进云计算和大数据产业的快速发展成为黔西南州的核心经济增长点。

      同时,义龙新区红星医药产业园区交通优势突出,医药企业集聚,2017年,贵州天地药业有限责任公司响应“向园区聚集发展”的号召,从兴义市搬迁到了义龙新区。

      “义龙新区营商环境特别好,办理手续方面给了极大的方便,工作效率很高。”贵州天地药业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刘正超说,义龙新区把抓项目建设作为推动招商引资和经济快速发展的重中之重来抓,自从企业搬到义龙新区后,义龙新区在土地、供水、供电、供气等园区要素配套方面全力保障。

      “我们成本大幅度降低,这也是义龙对我们企业支持的一个实实在在的举动,比如我们的电费,原来在兴义市区,我们的平均电费是七毛六到七毛八,到这边跟我们义龙供电局签的协议都是包干价四毛五,一年光节约电费就是几百万元,我们的经营成本就大幅度降低了。”刘正超介绍,过去,公司用电需要自己配电压器,除了电费成本高,还需要投入大量的电力设施,如今,在红星医药产业园区,园区内水、电、路、网等基础设施都有配套,公司减少了不少投入成本。

      除了工业项目,义龙新区在农业项目上也花了大力气,引进的香菇龙头企业湖北裕国菇业股份有限公司,在义龙新区成立贵州裕农菌业有限公司,采取“政府代建,企业回购”的模式,发展食用菌,着力推进集产、供、销为一体的全产业链,为当地带来了大量的就业岗位,同时也着力为易地扶贫搬迁新市民打造了一个创业孵化基地。

      “搬来义龙一直找不到事做,现在通过政府培训,我们来种植食用菌,一户得两个大棚,一个棚一季得至少1.2万元,两季就得四万多元。”万屯食用菌基地的种植户廖子利告诉记者,过去在老家只能种植庄稼的他,2018年底搬到义龙新区后,一直为生计发愁。如今,除了他,在全区有上百户新市民也有了食用菌大棚,让他们对未来的生活充满了期待。

      如今,依托公司义龙新区,还在木陇街道、云屯公园、德卧镇发展起了5000亩林下菌产业,进一步带动新市民就业增收。

      积极“走出去” 真诚“请进来”

      “我们坚持‘走出去,请进来’,不断扩展招商渠道,积极邀请了广东致远新材料公司、吉利集团等180余家企业到新区考察。”义龙新区经发局工作人员穆丹丹介绍,通过“请进来”和新区党政领导“外出”招商,义龙新区招商成果显著,成功签订了年产1500吨高纯高性能钽铌金属新材料项目、年产3万吨锆刚玉、27万吨棕刚玉生产项目等产业项目。

      走进贵州固鑫耐磨材料生产线建设项目点,钢结构车间已经基本建成,一旁忙碌的工人和机械更是紧密配合,忙着赶进度,偌大的工厂仅6个月时间就在龙广镇联新村拔地而起。

      “我们争取年底建成,确保早日投产。”项目负责人介绍,项目今年3月份与义龙新区签约,将在义龙新区投资建设年产3万吨锆刚玉、27万吨棕刚玉生产项目,项目总投资5.2亿元,总占地面积约170亩。项目签约后,在义龙新区的全力配合下,项目进度稳步推进建成后,可直接安置社会就业人员300人,间接带动就业2000人。

      为了让更多的企业到义龙新区投资兴业,截至10月底,仅义龙新区驻深办在珠三角地区就拜访企业615家,促成到新区实地考察37批次130余人,收集到招商引资有价信息60余条,促成了广州宇然膜丽有限公司、粤旺农业集团有限公司等企业在义龙新区签约落地。

      落实优惠政策 增强发展信心

      位于义龙新区万屯镇的元豪电厂项目,是黔西南州元豪投资有限公司投资建设元豪煤电铝一体化热电联产项目的子项目之一。今年,公司的目标是实现两台发电机组并网发电,由于受到疫情的影响,公司融资受到了极大的冲击,资金问题成了项目建设最大的制约。

      “到年底了,我们还有一台机组没有发电。我们接近有两个亿的资金缺口,如果不能在既定的时间投产,我们公司的建设成本、融资成本将会不断的增加。”元豪电厂总经理颜毅告诉记者,在公司急需资金注入的情况下,税收优惠政策帮了忙。

      “当地税务部门来为我们公司协调办理了增值税留抵退税7298万元,为我们公司及时送上了减税降费的红利,缓解了我们资金周转的困难。”颜毅介绍,元豪电厂8月3日报送的退税申请材料,在8月18日就收到了全额退税款。

      “有了这个资金的支持以后,今年我们的双重目标就能够如期达成,那么今年元豪电厂两台机组投产以后,我们将成为黔西南州整个地方电网的一个坚强支撑。”颜毅说。

      “顶效税务局1至9月份落实减税降费政策力度很大,其中仅增值税留抵退税就有2.2个亿,占总的税收收入为37.3%,百万元以上退税企业就有8家。”卢野介绍,为了落实国家减税降费政策,顶效税务局成立了减税降费专班,细化了工作职责,充分利用大数据进行分析比对,并且做到“一户一策”服务,深入企业确保政策落实到位,让企业充分享受国家政策红利。

      产业发展铺就群众就业路

      一个个项目的建成落地,不仅为当地经济增长贡献力量,同时也为当地的老百姓带来了新的就业机会。

      初冬时节,走进贵州天地药业有限责任公司,一栋栋厂房有序排列着,听不见机械轰鸣的嘈杂声,厂区环境干净整洁。生产车间内,流水线运行顺畅,生产井然有序。

      虽然今年受疫情影响,药品行业受到冲击和调整,但是疫情防控工作期间,天地药业有限责任公司积极承担医药企业社会责任,增加84消毒液生产线和医用口罩生产线满足社会需求,同时为众多的新市民提供了就业岗位。

      “现在不用出远门,家门口就能就业,我家两个人在厂里上班,每个月收入加起来大约是5000元。”在厂里务工的新市民岑顺光说。岑顺光一家从晴隆县莲城街道火把村搬迁到义龙新区,今年他和妻子一直在企业务工,一家人有了稳定的经济来源。

      今年9月,贵州天地药业有限公司还增加了手工包装车间,聘请当地年龄偏大的困难群众到车间内短期务工,实行计件工资,每人每天可获得100元左右收入。目前,手工包装车间已经帮助38名困难群众实现就业,企业累计解决就业困难人员100余人,其中2019年新增贫困职工32人,在册精准脱贫职工11名,新市民2名,残疾职工17人。

      与贵州天地药业有限公司同在园区的骏江实业,也为当地村民和新市民提供了不少就业岗位。

      “自从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工厂全员上岗,80余人采取‘人停机不停’的24小时不停歇工作模式进行生产。”贵州骏江实业有限公司总经理邹刚介绍,虽然今年遭受疫情影响,但由于企业主要生产医疗器械、耗材及医用类防护服、口罩等产品,一直没有停下生产的步伐。

      如今,义龙新区通过坚持“一个园区、一个领军型企业、主导产业、一条完整产业链”的发展原则,通过保姆式服务,以贵州振华义龙新材料有限公司、黔西南州聚鑫工贸总公司等为代表的企业得到了做大做强,同时吸纳广大劳动力到企业务工,让产业基地成为群众增收致富“摇篮”。

做好“六稳”落实“六保” 奋力夺取“双胜利”

当前位置:首页> 深办简介

发布时间:2023-4-10 10:46 浏览量:675

  开栏的话:

  2020年,是极不平凡的一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实现之年,也是脱贫攻坚收官之年。在今年这样“特殊”“复杂”“多变”“严峻”“紧迫”“刚硬”的形势下,兴义市、义龙新区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决策部署和州委工作要求,在统筹推进疫情防控、经济社会发展、脱贫攻坚方面成效明显。为讲好兴义故事、义龙故事,全面、立体呈现两地的发展变化,持续营造打好两场战役、夺取两个胜利的良好氛围,黔西南日报社与兴义市融媒体中心、义龙新区融媒体中心聚焦“六稳”“六保”、一二三次产业发展,以及重大项目建设、城市规划布局、营商环境改善等主题,联合策划实施了《当好“火车头”、种好“试验田”》系列报道,今起在报网端同步推出,敬请关注。

  按下“快进键” 稳住“基本盘”


  疫情防控进入常态化后,兴义环城高速全面复工。兴义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戴仙羚 摄

  11月1日,贵州醇酒厂生产车间,工人们各施其职,各负其责,呈现出一派热火朝天、有条不紊的工作景象。

  贵州醇酒厂是兴义市的“明星企业”,“贵州醇”这个品牌,在黔西南可谓家喻户晓。今年以来,酒厂通过加大企业改造力度,提高产能,拓宽营销渠道,全力拓展市场,营造了良好的复工复产氛围。

  贵州醇酒业有限公司生产中心主管梁龙介绍,贵州醇酒业有限公司自今年2月14号开始,就进入复工复产阶段,到2月17号进入全面复工复产。到目前为止,我们从原来8个班组已经拓展到14个班组的生产,公司酿的基础酒从一月到八月产量是800吨、酱香酒250吨、大曲800吨。成品酒现在已经生产了800吨,目前整个复工复产正有序推进,公司扩产和车间改造也在有条不紊地进行。

  在发展布局上,公司按照“五年40亿,十年300亿”的销售目标,对酿酒产能进行恢复、技改和扩产,在做大做强贵州醇陈香产品的同时,加快恢复和扩大贵州醇的酱香产能,实现陈香、酱香二大香型并驾齐驱的产品格局,在三年内实现年产1.25万吨基酒的产能。目前技改工作进展顺利,预计到明年上半年即可实现10000吨的基酒生产能力,达到贵州醇巅峰时期的生产规模,贵州醇品牌的雄风正在逐渐得到重振。

  贵州醇酒厂复工复产的持续加快,是兴义全市上下全力做好“六稳”工作、落实“六保”任务,努力答好“两场战役”优异答卷的一个缩影。


  贵州醇酒厂包装车间全面复产。兴义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戴仙羚 摄

  在全力抓好常态化疫情防控前提下,兴义市坚持既定年度任务目标不变,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举全力、出实招,全力推进复工复产,以兴义环城高速公路为代表的一批重大项目加快建设,一批重点企业也及时复产,经济运行恢复正常秩序。

  同时,围绕疏通发展堵点,转作风、优服务,兴义市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严格落实下调增值税税率、缓缴企业所得税、免征中小微企业三项社保费用等更大规模减税降费、支持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各项政策,有效降低企业负担,进一步增强企业发展的信心。

  兴义市税务局二分局副分局长宋平介绍,今年2月到7月,针对部分企业生产经营困难、资金链紧张,市税务局为9583户纳税人办理了延期缴纳税款,帮助困难企业缓解了压力。同时,市税务局统计了全市今年以来,为贯彻落实各项减税降费措施,共减免各项税收7.3亿元,占税收收入总量的比重为18.78%,其中改善民生减免税收1.3亿元,促进小微企业发展减免2.5亿元,促进区域发展减免1.5亿,减免的各项税收兑换成真金白银装进纳税人口袋,促进企业加快复工复产复销。

  紧盯民生重点,稳就业、促脱贫,是当前工作的重中之重。为确保劳动力充分就业,兴义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大力推进职业技能培训,截至目前,全市共开展各类培训班187个,培训人数8200余人。

  “针对今年的特殊情况,为了帮助一些企业摆脱因疫情影响而造成的困境,我们专门开展了‘以工代训’工作,他们在培训中就可以拿到工资。通过职业技能培训班,共为企业培训了182个班4600余人。今年我们的工作重点还有一个‘锦绣计划’培训,就是人社部门与妇联共同组织了40个班1190余人,面向全市农村妇女开展手工艺和刺绣方面的培训。”兴义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副局长鲁辉如是说。

  通过各类技能培训,全面提升了全市各类人员的技能,让他们有更多的职业可以选择,在原有的无技能低收入的情况下,保证了他们就业稳定和收入的增加。

  同时,兴义市还积极打通贫困户外出务工渠道。“今年因受疫情影响,为了保障劳动力安全有序外出务工,兴义市集中开展了‘双百’行动,让劳动力在疫情可控安全的情况下,有序输出到省外去,兴义人社部门主要采取了承包专车、专机的方式,让兴义外出务工人员安全有序地直达务工企业或者务工城市,采取点对点的方式输送,确保务工人员的安全。”兴义市就业局局长舒靖介绍。

  安全输出以后,兴义市就业局及时到当地对本市外出务工人员集中走访,了解企业的生产和劳动力在企业务工的实际情况,与当地人社部门签订了稳岗协议。针对受疫情影响订单减少的企业,劳动力务工不稳定的情况,加强与当地人社部门沟通协调签订稳岗协议,让他们尽可能留在当地,促进他们在外稳定就业。

  同时,兴义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积极推进劳务协作,加强与珠三角、长三角以及东部劳务协作城市的密切对接,促进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易地扶贫搬迁新市民劳动力返岗就业。除此之外,对疫情期间贫困劳动力外出务工交通和生活费实行补助,按照省外600元、省内400元、市内200元的标准分别给予补助,累计兑现558人20.27万元。

  为进一步促进兴义劳动力的外出务工,兴义市就业局和义龙新区相关部门一起,与浙江宁波杰博人力资源公司签订劳动力输出协议,采取“天天招聘”的市场化运作模式,在赶集天或在人流量大的地方设点,现场进行岗位推荐,有组织地引导和帮助劳务输出,进一步促进和解决全市贫困群众的就业。

  洒金街道人社中心工作人员陈芳介绍,“天天招聘”是星期一到星期五举行。每天早上都在南兴社区楼下这个人流量大、人员较为集中的地方设点招聘。兴义联系了浙江宁波及周边的企业,主要是帮助解决这里的易地扶贫搬迁新市民就业问题。

  “我是从兴义市雄武乡搬来洒金的,前天下楼来看见这里在招工,就过来问了一下。现在我已经找到工作了,将前往宁波做包装工作。”提及招聘的事,成功找到工作的陈显秀十分开心。

  按下“快进键”,稳住“基本盘”。通过全市上下的共同努力,前三季度,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完成334.46亿元,增长3.8%,分别高于全国、全省、全州增长速度3.1、0.6、0.2个百分点。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完成34.19亿元、增长6.3%,第二产业增加值完成108.48亿元、增长3.0%,第三产业增加值完成191.79亿元、增长3.7%,经济总体呈现全面回稳、稳中提速、稳中向好的发展态势,重点民生得到了进一步兜牢。

  营造“好环境” 跑出“加速度”

  位于义龙新区红星工业园区的贵州天地药业有限责任公司 义龙新区融媒体中心记者 张 懿 摄

  义龙新区交通便捷,区位优势明显,有广阔的发展空间。围绕在“试验”上做文章,新区发挥“种苗圃”优势,大胆创新、勇于探索,把发展产业作为重中之重,以产兴城,持续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优化营商环境,为打造千亿级高新产业园区开足马力。

  筑巢引凤 凤“嫁”义龙

  为了帮助企业做大做强,义龙新区全力服务好企业,简化政府审批程序,为重点产业项目建设开通绿色通道,用好国家金融扶持政策,为企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营商环境,今年1月至10月,新引进重点产业项目42个,总投资达110亿元,在产业发展上又迈了一个台阶。

  走进义龙新区大数据产业园,一栋栋芝麻灰大理石外墙的大楼映入眼帘,其中“华为黔西南大区黔西南云计算中心”字样大楼,在冬日的阳光下格外醒目。

  华为的入驻,不仅为义龙新区大数据产业园区的企业发展提供了数据存储平台,也为整个黔西南州的大数据产业腾飞奠定了坚实基础。位于园区内的双创园就依托数据云计算平台,已有必爱旅行网、优晟网络、华信设计院、软通动力等多家云计算和大数据企业已入驻园区。

  目前,大数据产业园一期已完成,二期项目正在快速推进,项目建成后将可容纳400家互联网+企业入驻,产业园全面建成后,不仅对整个区域的经济发展起到引领作用,同时还将促进云计算和大数据产业的快速发展成为黔西南州的核心经济增长点。

  同时,义龙新区红星医药产业园区交通优势突出,医药企业集聚,2017年,贵州天地药业有限责任公司响应“向园区聚集发展”的号召,从兴义市搬迁到了义龙新区。

  “义龙新区营商环境特别好,办理手续方面给了极大的方便,工作效率很高。”贵州天地药业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刘正超说,义龙新区把抓项目建设作为推动招商引资和经济快速发展的重中之重来抓,自从企业搬到义龙新区后,义龙新区在土地、供水、供电、供气等园区要素配套方面全力保障。

  “我们成本大幅度降低,这也是义龙对我们企业支持的一个实实在在的举动,比如我们的电费,原来在兴义市区,我们的平均电费是七毛六到七毛八,到这边跟我们义龙供电局签的协议都是包干价四毛五,一年光节约电费就是几百万元,我们的经营成本就大幅度降低了。”刘正超介绍,过去,公司用电需要自己配电压器,除了电费成本高,还需要投入大量的电力设施,如今,在红星医药产业园区,园区内水、电、路、网等基础设施都有配套,公司减少了不少投入成本。

  除了工业项目,义龙新区在农业项目上也花了大力气,引进的香菇龙头企业湖北裕国菇业股份有限公司,在义龙新区成立贵州裕农菌业有限公司,采取“政府代建,企业回购”的模式,发展食用菌,着力推进集产、供、销为一体的全产业链,为当地带来了大量的就业岗位,同时也着力为易地扶贫搬迁新市民打造了一个创业孵化基地。

  “搬来义龙一直找不到事做,现在通过政府培训,我们来种植食用菌,一户得两个大棚,一个棚一季得至少1.2万元,两季就得四万多元。”万屯食用菌基地的种植户廖子利告诉记者,过去在老家只能种植庄稼的他,2018年底搬到义龙新区后,一直为生计发愁。如今,除了他,在全区有上百户新市民也有了食用菌大棚,让他们对未来的生活充满了期待。

  如今,依托公司义龙新区,还在木陇街道、云屯公园、德卧镇发展起了5000亩林下菌产业,进一步带动新市民就业增收。

  积极“走出去” 真诚“请进来”

  “我们坚持‘走出去,请进来’,不断扩展招商渠道,积极邀请了广东致远新材料公司、吉利集团等180余家企业到新区考察。”义龙新区经发局工作人员穆丹丹介绍,通过“请进来”和新区党政领导“外出”招商,义龙新区招商成果显著,成功签订了年产1500吨高纯高性能钽铌金属新材料项目、年产3万吨锆刚玉、27万吨棕刚玉生产项目等产业项目。

  走进贵州固鑫耐磨材料生产线建设项目点,钢结构车间已经基本建成,一旁忙碌的工人和机械更是紧密配合,忙着赶进度,偌大的工厂仅6个月时间就在龙广镇联新村拔地而起。

  “我们争取年底建成,确保早日投产。”项目负责人介绍,项目今年3月份与义龙新区签约,将在义龙新区投资建设年产3万吨锆刚玉、27万吨棕刚玉生产项目,项目总投资5.2亿元,总占地面积约170亩。项目签约后,在义龙新区的全力配合下,项目进度稳步推进建成后,可直接安置社会就业人员300人,间接带动就业2000人。

  为了让更多的企业到义龙新区投资兴业,截至10月底,仅义龙新区驻深办在珠三角地区就拜访企业615家,促成到新区实地考察37批次130余人,收集到招商引资有价信息60余条,促成了广州宇然膜丽有限公司、粤旺农业集团有限公司等企业在义龙新区签约落地。

  落实优惠政策 增强发展信心

  位于义龙新区万屯镇的元豪电厂项目,是黔西南州元豪投资有限公司投资建设元豪煤电铝一体化热电联产项目的子项目之一。今年,公司的目标是实现两台发电机组并网发电,由于受到疫情的影响,公司融资受到了极大的冲击,资金问题成了项目建设最大的制约。

  “到年底了,我们还有一台机组没有发电。我们接近有两个亿的资金缺口,如果不能在既定的时间投产,我们公司的建设成本、融资成本将会不断的增加。”元豪电厂总经理颜毅告诉记者,在公司急需资金注入的情况下,税收优惠政策帮了忙。

  “当地税务部门来为我们公司协调办理了增值税留抵退税7298万元,为我们公司及时送上了减税降费的红利,缓解了我们资金周转的困难。”颜毅介绍,元豪电厂8月3日报送的退税申请材料,在8月18日就收到了全额退税款。

  “有了这个资金的支持以后,今年我们的双重目标就能够如期达成,那么今年元豪电厂两台机组投产以后,我们将成为黔西南州整个地方电网的一个坚强支撑。”颜毅说。

  “顶效税务局1至9月份落实减税降费政策力度很大,其中仅增值税留抵退税就有2.2个亿,占总的税收收入为37.3%,百万元以上退税企业就有8家。”卢野介绍,为了落实国家减税降费政策,顶效税务局成立了减税降费专班,细化了工作职责,充分利用大数据进行分析比对,并且做到“一户一策”服务,深入企业确保政策落实到位,让企业充分享受国家政策红利。

  产业发展铺就群众就业路

  一个个项目的建成落地,不仅为当地经济增长贡献力量,同时也为当地的老百姓带来了新的就业机会。

  初冬时节,走进贵州天地药业有限责任公司,一栋栋厂房有序排列着,听不见机械轰鸣的嘈杂声,厂区环境干净整洁。生产车间内,流水线运行顺畅,生产井然有序。

  虽然今年受疫情影响,药品行业受到冲击和调整,但是疫情防控工作期间,天地药业有限责任公司积极承担医药企业社会责任,增加84消毒液生产线和医用口罩生产线满足社会需求,同时为众多的新市民提供了就业岗位。

  “现在不用出远门,家门口就能就业,我家两个人在厂里上班,每个月收入加起来大约是5000元。”在厂里务工的新市民岑顺光说。岑顺光一家从晴隆县莲城街道火把村搬迁到义龙新区,今年他和妻子一直在企业务工,一家人有了稳定的经济来源。

  今年9月,贵州天地药业有限公司还增加了手工包装车间,聘请当地年龄偏大的困难群众到车间内短期务工,实行计件工资,每人每天可获得100元左右收入。目前,手工包装车间已经帮助38名困难群众实现就业,企业累计解决就业困难人员100余人,其中2019年新增贫困职工32人,在册精准脱贫职工11名,新市民2名,残疾职工17人。

  与贵州天地药业有限公司同在园区的骏江实业,也为当地村民和新市民提供了不少就业岗位。

  “自从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工厂全员上岗,80余人采取‘人停机不停’的24小时不停歇工作模式进行生产。”贵州骏江实业有限公司总经理邹刚介绍,虽然今年遭受疫情影响,但由于企业主要生产医疗器械、耗材及医用类防护服、口罩等产品,一直没有停下生产的步伐。

  如今,义龙新区通过坚持“一个园区、一个领军型企业、主导产业、一条完整产业链”的发展原则,通过保姆式服务,以贵州振华义龙新材料有限公司、黔西南州聚鑫工贸总公司等为代表的企业得到了做大做强,同时吸纳广大劳动力到企业务工,让产业基地成为群众增收致富“摇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