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启辅助访问 您好!欢迎来到兴义之窗/ 手机客户端/ 官方微信/ 在线投稿

兴义之窗

您现在的位置:兴义之窗> 本地资讯> 县市动态> 晴隆
> 本地资讯> 县市动态> 晴隆

【脱贫攻坚群英谱】发展“黄金叶” 致富老百姓

更新:2017-8-24 15:37|编辑:小乘|浏览:3421|评论: 0 |来源: 兴义之窗
摘要:8月,正值烤烟成熟采摘烘烤时节,晴隆县光照镇野麦冲村石古屯组村民进入了一年中最忙的时节。
  
 
 
      8月,正值烤烟成熟采摘烘烤时节,晴隆县光照镇野麦冲村石古屯组村民进入了一年中最忙的时节。

  清晨7点,马远江开着农用车,载着爱人和几位留守的妇女老人已经来到了流转的烟地里。采烟叶、背烟、上车、装车,你来我往,一派繁忙。

  “大家抓紧,趁早晨太阳不辣,多采摘一些烟。”马远江一边提醒一边娴熟地装着车。

  “现在大家都在忙着采摘烟叶烘烤,没多久就要开磅收烟了,今年我流转100土地种烟,按照往年市场价,今年除去土地流转费、小工等开资,纯收入在15万左右应该不成问题。”算完账, 马远江古铜色的脸上满是笑容。

  烤烟喜获丰收,让马远江心里倍感甜蜜。

  谈笑间,不一会儿,烤烟装满了一车。

  “你们采摘背来在公路边堆放好,我20分钟就回来,再拉一车,我们大家就一起回家吃早餐。”马远江招呼着,跨上驾驶室,驾着车“突突突……”地向集中烘烤点驶去……

  马远江的父母过去也一直种烟,但由于当时烟价低,一年下来收成除了各样开支后,结余没有多少。

  “种烟虽然结余不多,但总有结余,比种植玉米等传统作物只能解决一家人的温饱好。”正因这样,马远江的父母从没有放弃种烟的追求。

  转眼到了上世纪90年代初,马远江初中毕业后,回家一边帮助父母种烟补贴家用,一边学习烤烟种植技术。

  男大当家,1993年,马远江结婚成家,他并没有跟随“潮流”外出打工,而是“子承父业”,自立门户种起了烤烟。

  “与种植传统作物相比,种植烤烟虽然环节多,但劳动量较轻,小孩都可做,而且是一个短、平、快的产业,经济效益也高。”

  掌握一定种植技术的马远江,虽在自家几亩土地上发展起了烤烟,但由于种植规模小,收益有限。

  前几年,当地政府对烟农开展政策补助和技术指导,马远江的烤烟种植产业迎来了春天。

  “专家到地里作技术指导,种烟又有补贴。”马远江说,在好政策的助推下,他流转土地,种植面积逐年扩大,收入越来越高。如今马远江一家住上了新楼房,日子越来越富裕。

  “一人致富不算富,只有带领大家富了才算富,百姓既然选我当组长,专门为了自己就不行,一定要带领百姓致富,”2005年,马远江作为致富带头人,被石古屯组村民推选为组长。

  当选为组长的马远江,为了真正带领村民致富,他动员大家种烟,无偿为大家种烟提供技术支持,谁家种烟有资金短缺,他就利用自己的人缘,为其担保赊欠种烟物资。

  2016年,当了近12年组长的马远江,在完成了自己的“使命”后,请辞了组长的位置,光荣地“退”了下来。

  如今,在石古屯组,种植烤烟致富的烟农不只马远江。

  “今年,按国家种植烤烟政策,全组70多户人家,有33户种烤烟,种植面积达1000多亩,预计种烟农户最高的纯收入有15万余元,最低的也有2万余元。”马远江说。(李拼鳌)

精彩

感动

搞笑

开心

愤怒

无聊

灌水

惊讶

网友点评(温馨提示: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发言时请遵守相关法律)

  • 暂无任何评论,赶快抢沙发!
查看全部评论(0)

更多信息 >>图片推荐

《兴义之窗》简介|联系方式|免责声明|广告服务|QQ|布苗之乡|手机客户端

运维:黔西南州金州在线信息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法律顾问 黔西南州天生律师事务所杜兴开 李梅 电话:0859-3244148

技术咨询:0859-3112359|投稿热线:0859-3114520|频道合作:18985992826|广告热线:0859-3554999

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8985992826

公安机关备案号:黔52230102000079号 Copyright 1999 - 2019 Xyzc.Cn All Rights Reserved 黔ICP备07001096号-6

返回顶部
> 本地资讯 县市动态 > 晴隆

【脱贫攻坚群英谱】发展“黄金叶” 致富老百姓

  • 编辑:小乘浏览:3421评论: 0 兴义之窗
  •   
     
     
          8月,正值烤烟成熟采摘烘烤时节,晴隆县光照镇野麦冲村石古屯组村民进入了一年中最忙的时节。

      清晨7点,马远江开着农用车,载着爱人和几位留守的妇女老人已经来到了流转的烟地里。采烟叶、背烟、上车、装车,你来我往,一派繁忙。

      “大家抓紧,趁早晨太阳不辣,多采摘一些烟。”马远江一边提醒一边娴熟地装着车。

      “现在大家都在忙着采摘烟叶烘烤,没多久就要开磅收烟了,今年我流转100土地种烟,按照往年市场价,今年除去土地流转费、小工等开资,纯收入在15万左右应该不成问题。”算完账, 马远江古铜色的脸上满是笑容。

      烤烟喜获丰收,让马远江心里倍感甜蜜。

      谈笑间,不一会儿,烤烟装满了一车。

      “你们采摘背来在公路边堆放好,我20分钟就回来,再拉一车,我们大家就一起回家吃早餐。”马远江招呼着,跨上驾驶室,驾着车“突突突……”地向集中烘烤点驶去……

      马远江的父母过去也一直种烟,但由于当时烟价低,一年下来收成除了各样开支后,结余没有多少。

      “种烟虽然结余不多,但总有结余,比种植玉米等传统作物只能解决一家人的温饱好。”正因这样,马远江的父母从没有放弃种烟的追求。

      转眼到了上世纪90年代初,马远江初中毕业后,回家一边帮助父母种烟补贴家用,一边学习烤烟种植技术。

      男大当家,1993年,马远江结婚成家,他并没有跟随“潮流”外出打工,而是“子承父业”,自立门户种起了烤烟。

      “与种植传统作物相比,种植烤烟虽然环节多,但劳动量较轻,小孩都可做,而且是一个短、平、快的产业,经济效益也高。”

      掌握一定种植技术的马远江,虽在自家几亩土地上发展起了烤烟,但由于种植规模小,收益有限。

      前几年,当地政府对烟农开展政策补助和技术指导,马远江的烤烟种植产业迎来了春天。

      “专家到地里作技术指导,种烟又有补贴。”马远江说,在好政策的助推下,他流转土地,种植面积逐年扩大,收入越来越高。如今马远江一家住上了新楼房,日子越来越富裕。

      “一人致富不算富,只有带领大家富了才算富,百姓既然选我当组长,专门为了自己就不行,一定要带领百姓致富,”2005年,马远江作为致富带头人,被石古屯组村民推选为组长。

      当选为组长的马远江,为了真正带领村民致富,他动员大家种烟,无偿为大家种烟提供技术支持,谁家种烟有资金短缺,他就利用自己的人缘,为其担保赊欠种烟物资。

      2016年,当了近12年组长的马远江,在完成了自己的“使命”后,请辞了组长的位置,光荣地“退”了下来。

      如今,在石古屯组,种植烤烟致富的烟农不只马远江。

      “今年,按国家种植烤烟政策,全组70多户人家,有33户种烤烟,种植面积达1000多亩,预计种烟农户最高的纯收入有15万余元,最低的也有2万余元。”马远江说。(李拼鳌)

    网友点评
    (温馨提示: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发言时请遵守相关法律)

    查看全部评论(0)

    兴义之窗反馈电话:18985992826

    公安机关备案号:黔52230102000079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