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正值烤烟成熟采摘烘烤时节,晴隆县光照镇野麦冲村石古屯组村民进入了一年中最忙的时节。
清晨7点,马远江开着农用车,载着爱人和几位留守的妇女老人已经来到了流转的烟地里。采烟叶、背烟、上车、装车,你来我往,一派繁忙。
“大家抓紧,趁早晨太阳不辣,多采摘一些烟。”马远江一边提醒一边娴熟地装着车。
“现在大家都在忙着采摘烟叶烘烤,没多久就要开磅收烟了,今年我流转100土地种烟,按照往年市场价,今年除去土地流转费、小工等开资,纯收入在15万左右应该不成问题。”算完账, 马远江古铜色的脸上满是笑容。
烤烟喜获丰收,让马远江心里倍感甜蜜。
谈笑间,不一会儿,烤烟装满了一车。
“你们采摘背来在公路边堆放好,我20分钟就回来,再拉一车,我们大家就一起回家吃早餐。”马远江招呼着,跨上驾驶室,驾着车“突突突……”地向集中烘烤点驶去……
马远江的父母过去也一直种烟,但由于当时烟价低,一年下来收成除了各样开支后,结余没有多少。
“种烟虽然结余不多,但总有结余,比种植玉米等传统作物只能解决一家人的温饱好。”正因这样,马远江的父母从没有放弃种烟的追求。
转眼到了上世纪90年代初,马远江初中毕业后,回家一边帮助父母种烟补贴家用,一边学习烤烟种植技术。
男大当家,1993年,马远江结婚成家,他并没有跟随“潮流”外出打工,而是“子承父业”,自立门户种起了烤烟。
“与种植传统作物相比,种植烤烟虽然环节多,但劳动量较轻,小孩都可做,而且是一个短、平、快的产业,经济效益也高。”
掌握一定种植技术的马远江,虽在自家几亩土地上发展起了烤烟,但由于种植规模小,收益有限。
前几年,当地政府对烟农开展政策补助和技术指导,马远江的烤烟种植产业迎来了春天。
“专家到地里作技术指导,种烟又有补贴。”马远江说,在好政策的助推下,他流转土地,种植面积逐年扩大,收入越来越高。如今马远江一家住上了新楼房,日子越来越富裕。
“一人致富不算富,只有带领大家富了才算富,百姓既然选我当组长,专门为了自己就不行,一定要带领百姓致富,”2005年,马远江作为致富带头人,被石古屯组村民推选为组长。
当选为组长的马远江,为了真正带领村民致富,他动员大家种烟,无偿为大家种烟提供技术支持,谁家种烟有资金短缺,他就利用自己的人缘,为其担保赊欠种烟物资。
2016年,当了近12年组长的马远江,在完成了自己的“使命”后,请辞了组长的位置,光荣地“退”了下来。
如今,在石古屯组,种植烤烟致富的烟农不只马远江。
“今年,按国家种植烤烟政策,全组70多户人家,有33户种烤烟,种植面积达1000多亩,预计种烟农户最高的纯收入有15万余元,最低的也有2万余元。”马远江说。(李拼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