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义之窗讯 近年来,贞丰县结合实际,采取综合性措施,多管齐下,做好“加减乘除法”,构建让农民富得快、富得稳、富得久的增收长效机制,为农民的增收构筑出一个广阔的“立体空间”。
增添砝码,加大投入力度。一是落实惠农政策。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认真落实支农惠农政策,把各项惠农补贴及时、足额发放到农民手中;二是发展特色产业。积极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布局,强力推进花椒、金银花、金谷黄鸡等农业特色种养优势产业,在科学技术的支撑和引导下,全县初步形成了以“药、果、畜”为特色产业,“粮、烟、油”为基础产业的农业产业结构,其中顶墰花椒和连环砂仁已获得了国家地理标识产品保护认证。三是培植龙头企业。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结大品牌,引大龙头,着力引进和培育一批龙头企业和企业集群。
强化监管,减轻农民负担。一是宣传减负政策。广泛宣传中央、省、市关于做好减轻农民负担工作的一系列政策,提高透明度,接受农户监督,确保惠农资金足额及时直达农户手中。二是加强减负监管。坚持问题导向,开展了农机补贴、小微企业、农村低保、中等职业学校、普通高中、农村危房改造项目六项专项监察,对惠农政策落实情况进行检查,确保国家在农村的各项惠农政策落到实处。三是做好防灾减灾。加强农村防灾减灾能力建设是促进农民稳定增收的重要保证。尽可能减少农产品在生产、加工和销售全过程遭受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实现减灾增收。
拓宽渠道,发挥“倍乘”效应。一是采取资源整合型、帮扶共建型、服务创收型、产业培育型、租赁经营型“五型模式”模式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 寻求更多产业支撑集体经济,打破“等、靠、要”局面,变输血式发展为造血式发展,真正实现集体经济做大做强的目标。二是扎实做好党支部结对工作, 采取大户带动、合作社带动、土地入股、散户组织化等方式,大力推进农校、农超、农企对接工作,帮助贫困户脱贫致富;建立“农校农企农超对接蔬菜基地”4000余亩,涉及农户4956户。三是加大劳务输出。加快劳务输出信息网络建设,由县人社局牵头,同拓斯石材有限公司、金城投资开发有限责任公司、盛达生植物发展有限公司、贵州省世纪阳光服务有限公司等企业合作,解决城镇失业人员和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就业困难,增加群众收入,变农村劳动力的自发盲目流动为市场需求、政府组织的有序流动,提高劳动力转移的组织化、市场化程度。
授人以渔,破除制约因素。一是加大技能培训。从县情出发,努力挖掘和培养本土创业能手和致富能手,以农村实用技术为主要培训内容,着力培养懂技术、会经营、有市场头脑的高素质农民,增强农民对产业技术的承接、应用和转化能力;组织开展 “乡村妇女能人”民族手工刺绣培训,共培训100名“乡村妇女能人”;选派100个高效农业示范园区负责人、部分乡(镇)负责同志,园区企业负责人、部分村支书或村委会主任;农村致富带头人共46人到山东寿光进行农业产业化学习。二是完善服务体系。整合各类要素资源,创新体制机制,健全和完善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农业生产资料服务体系、农机具推广服务体系、金融保险服务体系、动物疫病防治体系和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促进农业增产增收增效。三是统筹城乡发展。进一步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投入,大力开展村庄环境整治,推动城市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形成城乡一体化的公共交通、供水供电、通信邮电、垃圾处理、污染治理、环境保护格局。(通讯员 唐涛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