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义之窗讯 “我们作为村干部、人大代表,职责就是为政府分忧,为群众办事,早日建成小康社会,使人民群众过上好日子”。这是笔者在采访安龙县人大代表、龙广镇烂滩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赵廷志时,他说出的心里话。他是这样说的,更是这样做的。
赵廷志同志居住的烂滩村属于石山地区,全村共有7个村民组,560户人家,1639个人口,是二类贫困村。过去是路不通、地难耕、群众还无水吃,就是这个恶劣的环境,很多人都外出打工挣自己的钱,而他确没有去,自80年代末任村民组长以来,想的就是要如何改变家乡这样的贫困面貌。根据本村的现状,他想到改变耕作条件、修通村(组)公路、建人畜饮水池,哪一样都是必须解决的,不能顾此失彼,但又不知从何做起。于是他就跑镇、上县找水利、交通、农办等相关单位和领导,能解决哪样就干哪样,能解决多少资金就要多少资金,自己组织群众投工投劳,解决一样算一样,解决一点算一点。就这样月复一月,年复一年地找单位,跑项目,组织群众勤劳苦干,至今已是组组通公路,户户有水喝,使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得到了很大的改变。
——改变耕作条件是石山地区促进粮食增收,解决吃饭问题的首要任务,赵廷志从1990年就组织群众实施坡改梯工程,在实施过程中,由于无钱请风钻机,就用人工打炮眼炸石,又由于相当一部分青壮年人已外出打工,他们就组织互助组,一家一家、一组一组实施,通过几年的努力,到1998年已先后争取到国家补助资金20余万元进行坡改梯工程,在全村7个组共实施坡改梯面积达1000余亩,使过去的石旮旯变成了一台台梯地,大大改善了耕作条件,提高了种植指数,减少了劳动成本,增加了粮食产量。
——公路是经济发展的动脉。全村7个组只有两个组是龙(广)万(峰湖)公路擦边而过,其余组均不通公路,群众的生产资料运不进来,农副产品运不出去,大大制约着群众的生产生活。为了改变这一面貌,赵廷志同志又走村串户,发动群众集资修路,可是本身处于贫困村,群众的集资是不能解决修路所需的基本费用,又要望上级给予支持,赵廷志又多次到上级找交通等相关部门和领导,要求帮助解决修路所需的炸材等基本费用。到2006年,共得到上级补助修路资金11万元,修通组公路10余公里,实现了组组通公路。2010年以来又争取国家“一事一议”财政奖补项目98.5万元,硬化通组路和串户路7.06公里。
——“水利是农业的命脉”,吃水更是人们必不可少的物质资料。全村7个组没有一个象样的水源可供群众饮用,在吃水问题上,有的农户要到几公里外去挑水,一个上午只能挑一至二挑水,浪费了很多劳动力和劳动时间,这也是造成贫困的原因之一,为了改变这一困境,只有发动群众修水池,能一家修的一家修,能合伙修的合伙修,赵廷志同志又奔跑于上级水利等部门,要求解决水泥等所需经费。经过几年的努力,争取到国家补助水泥及资金共30万元,在全村已修人畜饮水池200余口,基本解决了全村7个组群众的人畜饮水困难,节约了大量的劳动力用于发展生产,同时群众自筹资金11万元,争取到国家补助100万元,为两个组修通了2000余米的排洪、灌溉沟渠,在烂滩和孔家坝的结合处修了200立方米大的储水池,安装供水管道2000多米,又争取到30万元为坝尾组安装了小水龙提灌,为粮食征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为了保护生态环境,保住青山绿水。赵廷志同志组织全村人民制定公益林保护措施,加强对公益林的保护,同时跑项目要指标,帮助群众修建沼气池,几年来,共争取上级补助资金10余万元,修建沼气池80余口,既解决了群众的照明、煮饭,又保护了山林,真是既节能又环保,还方便。现在又争取到政府的退耕还林项目,在全村种植了黑桃1000余亩。
——供电是人们现实生产生活中的物质基础,在国家实施农村电网改造中,全村7个组中有一个组(长瓦房组)人户少,且居住分散,未能得到改造,这个组的群众看到电改后的其他组群众生产生活很方便,供电质量也很好,就意见纷纷,认为既然是国家的政策,我们也是公民,虽然居住分散一点,但我们愿意一家投资一部分,再投劳动力。这个意见反映到赵廷志的耳朵后,他便积极跑县政府,跑有关部门,把群众的意见和想法一一向上级反映,并在县的人代会上提出建议,终于于2008年得到国家补助30万元改造了最后一个组的通电问题。
——在抓好基础设施和粮食生产的同时,积极发展多种经营。赵廷志同志带领村干部们通过网络学习和外出学习交流的机会,为农户寻找多种经营的致富门路。一方面,他们指导农户做好常规农业生产,积极发展生态养鸡、生态猪养殖,并逐步扩大养殖规模,另一方面引进了东亚飞蝗大棚养殖技术,引进松容菌大棚种植技术,带领村民发展新型农业产业经济。现在,烂滩村养殖生态鸡5000只、鸭2300只、猪存栏6500头,建成蝗虫养殖大棚20个,松容菌大棚7个。可实现利润1850余万元,人均纯收入由2010年的2398元增加到现在的4560元。许多困难户通过发展种养殖业走上了致富之路,建起了新楼房,买来了农用车、摩托车、家用电器等,村民精神面貌焕然一新。
——物质文明是基础,精神文明是保障。赵廷志同志在抓基础设施和物质文明建设,改变山区贫困面貌同时,还注重抓社会治安管理及精神文明建设,加强对国家法律法规和政策的宣传,教育广大群众遵纪守法,积极调解民间纠纷,把矛盾化解在萌芽状态,做到小事不出组,大事不出村。在他任村党支部书记、村民委员会主任、县人大代表的十多年来,该村没有出现过任何因违法违纪行为而被司法机关追究的人员,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创造了一个良好的治安环境。
——是代表就要当好代言人。赵廷志同志在每一次人代会前都要到全村7个组走一转,了解人民群众的期盼和意见,收集社情民意,在大会上向大会提出,如村组道路、人畜饮水、农电改造等基础设施建设,都得到答复和办理。
——赵廷志同志是一个责任心很强的人,认定的事就一定要干,而且一定要干好才能放心。凡是党委、政府安排的事他总是积极的完成,凡是群众要求办的事他总是想方设法解决。在2007年12月的一天,他在县里领到水泥补助款回来正准备发给相关组时,发现自己腰和肚有点疼,但他还是连夜把钱送到各组,到最后一个组付款时,他已经疼得走不动路了,才急时拨打“120”急救车送到兴义救治,经诊断为肾结石加积水,必须马上手术,大夫说如果再晚来一个小时就无救了,这给家人和护送人员冒了一身冷汗。手术后治疗不到一月出院,出院后没有好好休息,而是继续走村串户,了解各项工程进展情况和群众的意见。
就是因为他对工作的执着,认真负责,才连续四届当选为县人大代表,连续19年担任村干部,连续两届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一肩挑。当笔者问他这么多年这么辛苦,为群众干了那么多事,一定得到了不少表彰和奖励时,他确没有正面回答我,而是说“金奖银奖不如老百姓夸奖,只要政府和人民群众信任和满意就是最大的奖励,而且作为村干部、人大代表,职责就是政府分忧,为群众办实事,希望早日建成小康社会,使人民群众过上好日子”(通讯员 胡连超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