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义之窗讯 娄俊,2006年当选为安龙县第十五届人大代表,2011年再次当选为安龙县第十六届人大代表,并在安龙县第十六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当选为安龙县十六届人大常委会委员。提取娄俊,这个年方40岁的中年人,在钱相从三道墙、弯水井、新华、到冗达这沿线五个村36个村民组11200多人无人不知,无人不晓,而且人人对他称赞不绝,近而可亲,似如家人。那么是什么原因使他这样受到群众的称赞和爱戴呢,还得从他深入细致的工作作风,深谋远虑的思想境界,带领群众扎实苦工、勤劳致富的奋斗精神说起。
冗达村地处边远,辖9个村民组,371户人家,1621人。距离街道办有21公里路,属典型的深石山区,多年来吃的是“望天水”,走的是“羊肠道”,群众生产生活极为困难。
水利是农业的命脉 ,道路是发展的动脉
2008年自从娄俊被选上村党支部书记后,他首先想到的是如何使乡亲们吃上卫生水,走上安全道,改变山区贫穷落后的问题。
该村大部分地方没有水源可取,要想吃上卫生水,只有修水窑,在雨水天气把水储备起来,为此,他上跑上级政府和各相关部门,求得支持和帮助,下跑全村各家各户,发动群众投工投劳,单独或联合修建水窑。在这个过程中,娄代表不知跑了多少路,吃了多少苦,挨了多少饿,终于得到上级政府和各相关部门的项目资金支持和帮助,群众干劲和信心十足,修建了水窑208口,还在科考组修建了520立方米的集中供水池一个,解决了全村的人畜饮水困难问题。就是这些水窑,在2010年的特大干旱时期,该村也没有一户存在吃水困难,相反还临时解决了相邻村部分群众的吃水困难。
“要想富、先修路”,公路是制约经济发展和改变生产生活条件的“瓶颈”,因此,在道路建设上,困难和问题就更多一些,通村公路虽然原来以修通,但已经是破烂不堪,难予行使,急需维修,9个村民组的通组路也得要想办法解决。要修路,就要占用土地,土地是另星交叉的,既有本村群众的,还有外村群众的,这就要跑更多的人家,做更多的思想工作。为此,娄代表就想到单靠个人的力量是不够的,只有充分发挥村两委班子的作用,发挥共产党员和人大代表的作用和充分发动群众,才能把事情办好。因此,他积极探索和推进了群众“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发展”的新途径,在每个村民小组创建村民小组“组委会”, 每10户左右人家选举产生一名“组委会”成员,把本村每年要办理的实事、落实的重大事项、矛盾纠纷的调处以及低保、扶贫救济对象的发放等事项全部交由各村民小组“组委会”决议后再由村民代表大会商定,真正做到广纳良策、“一事一议”。这样,本村农户的思想工作由共产党员、人大代表和“组委会”成员去做,外村农户的思想工作由他本人带领村两委班子人员去做。同时他本人负责跑上级政府和各相关部门,找项目和资金,通过三年的努力,共争取到上级项目资金70余万元修通组公路,争取到115万元实施通村公路改造。在通组公路建设和通村公路维修改造过程中,要占用一些人家的一点土地,使得这些人思想不通,娄代表就对所涉及的人家有的跑上一至二趟,有的跑了三至五趟,做深入细致的思想工作,说明修好公路的好处,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理解和支持,才能使公路建设顺利实施。在群众投工投劳和艰苦奋斗下,终于在2010年修通了28公里的通组公路,使9个村民组相互灌通,通村公路改造也顺利完成,为全村经济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调结构促发展、增加脱贫造血功能
“动脉”修通了,如何增加“造血”功能,使群众脱贫致富,这又是娄俊需要考虑重大问题。冗达村原来长期经济发展滞后,村民等、靠、要的懒惰思想严重,为了改变这种落后面貌,娄俊带领全村村民紧紧围绕“向山上公益林保护要绿色,山腰种植金银花要金黄色,山脚种植红高粱要红色”的“三色”发展思路,同时还积极发展多种经营。2009年12月24日,他组织召开村民代表大会,建议成立金银花管理党小组,并亲自出任小组长,主抓金银花种植和管理工作。对积极性较高的农户进行思想引导,带他们外出考察学习金银花田间管理技术。由于组织有方,“花农”的积极配合,2010年,冗达村挖到了发展经济的第一桶金,单金银花收入上万元的农户就有21户,2011年迅速增至80多户。现在,该村已建成了1。1万亩的金银花生产基地,950余亩的优质红高粱种植基地,1190余亩的核桃种植基地,2000余头生态猪养殖基地。同时还组织村民修建了125口沼气池,在居住条件十分恶劣的地方实施易地移民搬迁121户,有效保护了全村生态林。2011年全村农民人均纯收入达3400元,比2009年增加了860元。去年以来,娄俊组织娄津、焦登和、骆科龙等5名“农村能人”带动农户44户,共种植金银花10500亩,生产干花40多吨,全村金银花总产值达到300万元,投资60余万元建设245个鸡舍及水电等配套设施,养殖22000多羽绿壳蛋鸡,土鸡28000余羽,建中药材铁皮石斛基地10多亩,养殖生猪5000多头,养繁能繁母猪450多头,成为远近闻名的“母猪村”,全村人均收入近5000元,年纯收入在3万元以上的家庭有90户,开辟乡村致富新“财路”。由于产业结构调整突出,街道办在资金并不宽余的情况下,还给予了8000元的产业结构奖励,为该村经济发展更加鼓足了干劲。
文化是致富钥匙,国策是致富保障
不懂文化就不懂技术,不懂技术就不懂发展经济,不懂发展经济就不能致富,因此,办好教育是脱贫致富的百年大计,是根本。娄俊积极跑项目、争资金,争取到上级建校项目资金45万元,新建教学楼一栋,办村级完小一所,有教学班6个,适龄儿童161人,其中,留守儿童23人。为了这些儿童能有一个好的学习环境,能正常学习,娄俊经常关注学校校舍的安全和食堂食品安全,多次组织学校教师开会,要求他们真正发挥圆钉作用,用心教学教育,多关心、关注和关爱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特别是留守儿童,要真正做到为人师表。还经常到学生家中座谈,讲解学习的重要性,说明学习是致富的本钱,要求学生好好学习,对家庭困难的学生,还特别给予关心和救助。由于他的思想工作到位,关心到位,该村的适龄儿童入学率达100%。
计划生育是我国的基本国策,在抓好基础设施建设和经济发展的同时,娄俊始终没有忘记抓国策的和落实,他常常以“发展不忘基本国策,致富不忘人均观念”为信条来教育群众,把抓计划生育和经济建设并列安排和部署,由村的人口主任和人口自管小组长具体抓,他本人也经常到育龄妇女家中进行座谈,说明计划生育的好处。由于工作方法到位,在已生育的夫妇中,办理独生子女的有1户,两女结扎的9户,现在该村计划生育落实率达100%,成为全县计划生育工作先进集体。
苦干加实干 爱拼才会赢
作为县人大常委会委员,一个村党支部书记的娄俊,他深感责任重大,他每天都是清早出门,整天忙于村里的事,晚上带着疲惫的身体回家,自己家田地里的庄稼以及家务事等几乎全部落在了妻子毛代丽个人的肩上,每天把妻子压得喘不过气来,开始时,妻子总是时时的抱怨,但看到村里不断发生着的变化,妻子逐渐改变了自己的看法。当笔者问道他妻子是什么感受时,他妻子说:“我个人在家的时候还是有点累,开始我还是有想法,现在他把路啊、水啊、电啊,这些样样都整好了,集体经济发展了,群众生活也开始富裕了,群众都非常关心他、支持他,现在我也非常的理解他。” 当问道娄俊在开展工作时,压力那么大,困难和问题那么多,是什么精神支撑使他把那么多工作干好时,娄俊笑着说:“只要能把经济发展起来,让群众富裕起来,苦点累点不算什么,更何况有群众的支持,有家人的支持,只有苦干加实干, 爱拼才会赢嘛”。正因为有了他的“苦干加实干 ,爱拼才会赢”的精神,才使冗达村发展到今天的水平。娄俊也先后被评为安龙县抗旱救灾先进个人,优秀共产党员,省、州“十佳村党组织书记”和省“争先创优”优秀共产党员;冗达村也先后荣获安龙县民族团结先进集体,计划生育先进集体,先进基层党组织,抗旱救灾先进集体,州、县“争先创优”先进基层党组织和贵州省 “五好”先进基层党组织等荣誉称号。(通讯员 胡连超报道)